鸡鸣三省,青木川往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朋友向我推荐青木川时,我问他那里有什么。他回答,土匪。

我一惊,以为他开玩笑,后来查看了些资料才发现,那里不仅有土匪,还有鸦片。当然,那些都是解放前的事情。

烟雨青木川 (万蜜/图)

当我坐上绿皮车到小镇阳平关住了一宿,接着第二天赶大早坐 汽车 前往青木川,并在中途因遇到危桥要走路过桥换另一辆小班车时,我对青木川的偏远终于有了些概念。山路崎岖,两侧都是一片翠绿,这里通 汽车 不过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事情。即便是在2001年,叶广芩来青木川考察时,他们的 汽车 也一度陷入泥坑里,一行人被迫在大石头间步行。现在路自然修好了,可依然有危桥这种不稳定因素。你也可以选择坐高铁到宁强县,但要去青木川的话,还是要再转班车。

金溪河穿镇而过,河的一侧是老街,始建于明代,街道蜿蜒800余米,如一条卧龙,所以又叫回龙场。另一侧是新街,街上多为仿古建筑,沿河还有一条古镇标配“酒吧街”,不过我们去时是淡季,大多数酒吧咖啡馆都未营业,倒给了潺潺流水难得的清静。酒店、旅馆、民宿一直开到了古镇外,据说旺季时还会供不应求。

让我非常惊喜的是,回龙场还维持着一副古朴的模样。虽然从飞凤桥过去,两侧的老房子被千篇一律的商业店铺占领,卖着基本类似的点心、馍馍、山药片和油炸小鱼,但只要稍往两头深处走去,就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小娃娃拿着零食在石板路上嬉笑乱跑,老人把簸箕放在门槛上,坐在门边切水萝卜,一旁的炉火里煨着热水。野猫窝在街角废弃纸箱里,百无聊赖。村民刚从山里摘回来野生猕猴桃,只比鸽子蛋大一点,装了好几盆直接放在家门口卖。我花十块钱买了一袋子,果肉软烂,汁水顺着手往下流。

灰瓦缝间长满了青苔,瓦当的纹样已变得模糊。屋顶上,两块砖夹着一个小小的电视“锅盖”,木板门歪歪斜斜,里面关着的是酒厂、小卖部、可供参观的老屋子和不为人知的久远生活。远山淡影笼罩在层叠交错的屋檐之上,屋檐下,挂着的“一代枭雄”、“鸡鸣三省”、“回龙场街”的红旗早已褪去了颜色,和缓慢的老街日子融为了一体。

青木川回龙场老街 (万蜜/图)

民国时期,就在这样一个上百年不变的山坳坳小地方,出了个大土匪——魏辅唐。解放前,秦岭山高水深,活动在这里的土匪人数有好几万。魏辅唐从小好斗,不过并没有长得一副英雄盖世的模样,他胖胖的,两颗门牙露在嘴外。出生贫寒的魏辅唐靠娶了一户富裕人家小姐而起家,后来慢慢成了青木川当地武装的头号首领,他的人马号称“宁西人民自卫总队”,手下人人穿军装,俨然正规军队的模样。

魏辅唐把青木川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长达二十多年。当时汉中地区种植大烟的不少,很多军阀甚至靠种植大烟来发军饷,魏辅唐当然没错过这样的致富机会。他让青木川漫山遍野都种满了罂粟,街上也开起了烟馆,当地人没有因为大烟而一蹶不振,反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原因是魏辅唐规定大烟只销往外地,他自己不抽大烟,也严禁手下人抽。

他用贩卖大烟赚到的钱买了很多军火设备,进一步扩充自己实力。他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有文化的人却极为推崇,不惜重金去外地迎娶了一户书香门第家的女儿,试图为自己生出更有墨水气息的孩子,虽然并没有成功。他还花钱在青木川修建了一所学校,工匠都是从上海请来的。镇里每个娃娃都可以免费上学,若是穷人家孩子要干农活去不了,他会让手下专门逮去学校。

他虽对外面世界充满忌惮,却毫不避讳那些新鲜事物。据说他在山外买了一辆 汽车 ,没路开不进来,就让人拆了把零件背进来,再重新组装。这辆 汽车 不时在镇里短短的街上,“嘟嘟”一响从这头开到那头。也有人说,他买的不是 汽车 ,而是正宗的上海黄包车,不过作用一样,就是拉着太太小姐在小镇里瞎转悠。

就这样,这个土匪虽做了不少恶事,但在当地人心目中却留了个“魏老爷”的好名声。

在烟雨中俯瞰青木川,就是这么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万蜜/图)

魏辅唐拥兵自成一统,自然招来过官方的不满。民国33年,恰逢大烟收获季节,魏辅唐在青木川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烟交易会”,烟贩子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当时的县长觉得这样明目张胆贩卖大烟太离谱,于是派保安大队前去查烟禁烟。谁知道保安大队长在魏辅唐吃喝的招待下,不仅没查烟,还揣了很多回去。

县长一看不行,便亲自带着警察出马。虽然对魏辅唐的热情招待毫不理睬,但在山上查烟时遇到了打冷枪,他见势不妙,只好作罢。

下一任县长不信邪,带着心狠手辣的警保大队长再来查。魏辅唐早就收到消息,先把镇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检查队来时,他照旧好吃好喝招待。不巧,这位大队长就是个大烟鬼,最后在烟馆悄悄过足烟瘾就借口走了,查烟又不了了之。

这是徐种德向叶广芩讲的许多魏辅唐的故事之一,被作家写进了《青木川》书里。

来凤桥 (万蜜/图)

叶广芩来考察时,访问到了魏辅唐曾经的得力下属徐种德,他曾被任命为自卫队少校参谋主任,是书中许忠德的原型。徐种德就是当时魏辅唐资助去外面求学的学生之一,他考入了川大 历史 系,但因时局动荡,为了报答魏辅唐,他决定从成都返回青木川助其一臂之力。不过这一回来,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青木川,也没能继续自己的 历史 研究志趣。

走在回龙场老街上,很难错过“种德书屋”。它并不是一家书店,而是徐种德曾经居住的老屋。屋内墙上挂满了字画和照片,楼上还提供便宜的住宿。门口摆着一排排《青木川》,是徐种德儿子的签名版。一位自称为徐种德孙女的女生,在熟练地介绍着这间书屋和家人的种种往事。牌匾“种德书屋”四个字为叶广芩亲笔题写,它和老房子一起,成了一个游客拍照的景点。

种德书屋 (万蜜/图)

青木川的其他所谓景点也都与魏辅唐有关。荣盛昌曾是镇上的百货公司,经营着从外引入的各种洋货,它是魏辅唐大哥的产业,现在成了一个老酒坊。荣盛魁则是魏辅唐二哥的产业,因其独特的旱船式造型被保护起来,这里曾是往来烟贩子们享乐看节目的地方。自然还有烟馆,精致的雕花门窗内,打造的是吞云吐雾的温柔乡。更不用说金溪河上的飞凤桥,它原名为“风雨桥”,最初为木板廊桥,也是魏辅唐出资修建。

徐种德不仅知识渊博,还会讲英文。他的英文,就是在魏辅唐主持修建的学校里学会的。这所青木川辅仁中学,如今还屹立在小镇南面的山坡上,继续培育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据说学校大礼堂边的柱子上,刻着巴洛克风格的浮雕,整座建筑充满了西式味道。在民国大山深处草寇横生的青木川,孩子们竟可以接受到如此现代的教育,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魏辅唐经常在大礼堂上发表讲话,但讽刺的是,他最后也是在这里遭到公审和镇压。

学生们正在上课,我们没能入内参观。站在辅仁中学老校门外,可以俯瞰整座古镇。没读过几年书的魏辅唐写过这样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行人往复任勾留。那管中日战争事,闲居乐土度春秋。”它依然被刻在魏式老宅的门柱上,讲述着这位土匪的人生观。

辅仁中学 (万蜜/图)

魏辅唐用他的能耐,独霸青木川,让这片法外之地维持着秩序,直至解放军进来。上世纪八十年代,魏辅唐被平反,改称为开明绅士。“魏老爷”虽然离开了几十年,但他的印迹却深深刻在了青木川的每个角落。青木川的故事,几乎就是魏辅唐的故事。

网上很多对青木川的介绍都说这里有古道遗存,可又都没有详细的指引,我们询问村里人,得到的答案也是模糊不清。青木川连通陕、甘、川三省,这里有古道并不出奇,它的东面有往来川陕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西面是连接川陇的阴平道。《青木川》书中,有一位来这里找古道的博士,他走上了老县城附近的傥骆道。但这条古道究竟在哪儿,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决定沿金溪河逆流而上,走到西沟里去寻找答案。

从古镇往西走几百米,再沿河往北,就能到长沙坝村的入口,也是进入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入口附近修了一排整齐的房子,正值午饭时间,大家都端着一大碗面,蹲在自家门口吃。右侧河道很宽,一座吊索桥横跨其上,有个女人蹲在河边的石头上浣洗衣裳。

这是一条修好的沿河公路,两侧山峦起伏,顺着山谷一直往北,就是西沟了。刚开始不过是普通的河谷风光,远山氤氲在发白的天色中,灌木铺满了山坡,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绿。越往里走越清幽,不时有几只红嘴蓝鹊从眼前掠过,它们飞的时候,长长的尾巴羽毛摇摇晃晃,像竹蜻蜓一般。

有一处水积得很深,变成墨绿色,倒影着对岸陡峭的岩石。石头呈淡蓝色,被水长年累月冲刷出了一层又一层的纹理。若要问旅途中有哪些时刻让我念念不忘,我想在西沟里远远望见一头静止不动的小梅花鹿,便属于其中之一。小梅花鹿就藏在这些石头的缝隙里,若不是朋友眼神好,我大概发现不了它。它像受伤了一样,在那里静静站着,没发出一丝声响。我们也不敢动,生怕惊扰了它,就这么悄悄看了好一会儿。后来返程时小梅花鹿消失了,它应该找到了山林里的家。

西沟里,石缝间的小梅花鹿 (万蜜/图)

山谷里有很多废弃的老房子,不过那散落在河边的田地却丝毫不荒芜,长满了各种蔬菜,老屋边还摆着一排排蜂箱。颜色艳丽的衣服裤子纱巾被随意拴在树枝上,成了潦草的稻草人,为这寂寥的山野增添了一种奇怪的氛围。

大约四公里后走到公路尽头,终于在长沙坝村遇到了一位务农的大叔,他说整个村子在2008年地震时受到了很大损害,现在村民都迁到入口我们看见的那排房子里去了,老屋虽然荒了,但他们还会回来种地和收蜂蜜。

西沟里废弃的房屋和河谷 (万蜜/图)

从废弃的长沙坝村再往前,才是穿行于河谷间的小路,当然也是更为有趣的徒步路线。由于人烟稀少,野草丛生,我们沿着隐约存留的线路而行,踩着枯叶,踩着苔藓,踩着陈腐而古老的气息。一些路段颇为陡峭,还有好几次要踏石过河。无数巨大的石头占领着河道,或许它们就是地震那年一齐轰隆而下,堵住了流水顺畅的去处。大石头间,形成了很多碧绿但清澈见底的水池,幽静极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听风听水,手机没有信号,感受短暂与世隔绝的愉悦。

走了大概两三公里后,路边草丛里出现了一块石碑:梯子崖栈道遗址。我们找到了古道。

梯子崖栈道遗址 (万蜜/图)

古人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凿出了上下的石阶,崖壁上,还留有好几处方方正正的栈孔。当我正拍着栈孔时,突然惊喜地发现,周围平滑的石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凑近想看看写的什么,但这些文字无头无尾,有的也已斑驳风化,只隐约辨认出“……是修造崎岖之路,子孙福寿之报……上下三十余里路,道阻险行者……”大约是古道沿途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字吧。

又往河谷深处走了一小段,除了古道,再没有看到其他碑刻,估摸着天快黑了,我们只好返程。虽然没走到头,却也不虚此行。

陡峭的古道让我们暂时与世隔绝。 (万蜜/图)

离开青木川的那天上午,天空下起小雨,四周山峦早已隐没在雾气中,登上回龙阁远眺时,古镇灰瓦在水汽里一片朦胧。我如同青木川一样,被包裹在了层层叠叠的山里。这里不再是“独立王国”,但魏老爷的故事在继续流传,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在默默延续。

姚渡火车站离青木川不过十来公里,是距小镇最近的火车站了,每天上午,那里有一趟绿皮车过路去广元,这也是当地人最常用的进出青木川的路线。去火车站的路上,我问司机,“我们现在到哪个省啦?”他说,“一出青木川就到四川,再往前不远就是甘肃了!”

万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