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其用人思想历经重重岁月而光辉不减,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才行并举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其人才标准更为全面,是兼顾才能与德行两个方面,其中的“行”作为人才标准,则更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唐太宗在人才评价标准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首要价值。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无德之才必将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

   弃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赞赏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举人胸怀。他一贯主张:“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举。”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时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后任用的12个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这些人能为太宗所用,正体现了唐太宗非同凡响的择人标准和胆识。与朱元璋“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竟成了他的高参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时代最理想的君臣关系。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当贞观盛事已经形成后,回顾自己的用人思想时,他颇有感触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初,上书者皆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朕从其语,天下大宁(《旧唐书・魏征传》)。是“威权独运”以用人,还是“布德施惠”以用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关系、上下关系,并且最终造成不同的人脉关系和政治局面,这已为所反复证明。唐太宗接受魏征的建议,在用人时除了牢牢掌握权力驱动之外,还大力培植与臣下的亲和关系,即同时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御人才。

   赏罚分明

  赏罚乃统军御众之柄。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强调“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开国元勋,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时,李神通不甘人后,李世民当即指出,“叔父首倡举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终身难忘。但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你曾全军覆没;刘黑达卷土重来,你又望风而逃。我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国戚就滥行赏赐。 ” 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时,对各级官吏始终严格考察,按照政绩来决定升降,不受诌媚,赏罚严明。为此,他还设立了专门的考功机构,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标准,以此作为监察官吏的尺度。

   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家具:“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正因为唐太宗对大臣总能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所以贞观时期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的学富五车,有的深谋远虑,有的英勇善战,有的刚正不阿,有的办事干练,有的沉稳慎重,有的热情洋溢,四方辐辏,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