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之战,明朝北伐之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明朝北伐之战

第一次亲征

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成祖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没。为消除边患,成祖决心亲征。 1410年(明永乐八年)二月,成祖调集50万大军。五月八日,明军行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成祖将之更名为“饮马河”)流域,询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鲁台则向东逃。成祖亲率将士向西追击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军在斡难河(位于今蒙俄边境)大败本雅失里。成祖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向东攻击阿鲁台,双方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杀敌无数,阿鲁台坠马逃遁。此时天气炎热,缺水,且粮草不济,成祖下令班师。 鞑靼部经过明军的这次打击,臣服了明帝国,当年向明成祖进贡马匹。成祖亦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了成祖给他“和宁王”的封号。 第二次亲征 明军在1410年出征鞑靼后,瓦剌部趁机迅速发展壮大,1413年,瓦剌军进驻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窥视中原。 明成祖决心再次亲征,调集兵力,筹集粮饷。1414年(永乐十二年)二月,明军从北京出发,六月初三,明军在三峡口(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击败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杀敌数十骑;初七日,明军行至勿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瓦剌军3万之众,依托山势,分三路阻抗,成祖派骑兵冲击,引诱敌兵离开山势,遂命柳升发炮轰击,自己亦亲率铁骑杀入敌阵,瓦剌军败退,成祖乘势追击,兵分几路夹击瓦剌军的所扑,杀敌数千,瓦剌军纷纷败逃。此役,瓦剌受到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同时,明军也伤亡惨重。 第三次亲征 瓦剌被明军打败,鞑靼趁此机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从而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成祖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 公元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出击鞑靼。其主力部队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鞑靼首领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乘夜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俘获鞑靼的部属,得知阿鲁台已逃走,成祖下令停止追击。明军在回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九月,回师北京。成祖第三次出击漠北,虽对鞑靼部有一定的打击,但成效不大,并没彻底解决盘据漠北的蒙古三个部落对明国边境的滋扰。 第四次亲征 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成祖闻悉后决定再次亲征。明军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并得知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其部已溃散,明军暂时驻扎不前;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在黄河以北击败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明,成祖随即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十一月,明军班师回京。 第五次亲征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公元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鞑靼部的作战。是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成祖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至此蒙古势力暂时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无力再作大规模远征。

宋蒙钓鱼台战役投降的原因

  原因是宋朝 *** 都完了,没有必要再坚守。

  钓鱼城之战,或称钓鱼城保卫战,或称合州之战。是指南宋与蒙古发生于1259年的战争。   1239年,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其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采纳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于1243年复筑钓鱼城,屯兵积粮,抗击北侵的蒙古大军,并作为保卫重庆的屏障。当时蒙古建国后正横扫欧亚大陆,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进攻鄂州、察塔儿进攻两淮及兀良哈台进攻云南,自己则领兵往四川。1259年2月,蒙哥大汗亲自率领4万军队到钓鱼城下,蒙哥派降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王坚严辞拒绝并杀了使者,蒙哥开始进攻钓鱼城,然而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大将汪德臣战死,蒙哥更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蒙古军因此撤退。直至1279年,在守将王立带领下钓鱼城军民投降,正式结束钓鱼城之战36年抵抗历史。   在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后,宋独立支撑数十年,是最后一个亡于蒙古军队的国家。宋蒙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是蒙古势力崛起以后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的一场战争。

土木堡之战是怎么回事?

元亡以后,一部分蒙古贵族退到蒙古及东北等地,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大部。蒙古各部经常侵扰明朝边境,明成祖曾五次亲征蒙古。永乐八年,明成祖亲统五十万大军征讨鞑靼。明军抵达胪朐河(成祖赐名饮马河)以后,成祖自率轻骑前进,至翰难河,击败鞑靼骑兵,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鞑靼部经这次大败,内部统治解体,便向明朝贡臣服。永乐十年(公元1414年),蒙古瓦剌部攻杀鞑靼本雅失里,并扣留明朝使臣。永乐十二年,成祖率军亲征瓦剌,直至土剌河,马哈木败逃,不久死去。经过这次打击,瓦剌部在永乐时期一直接受明朝 *** 管辖。到永乐十九年,蒙古鞑靼又起兵侵扰明朝兴和等地。明成祖又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亲率大军征讨。这三次出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成祖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在最后一次出征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不断侵犯大同,明英宗在宦官的蛊惑下准备亲征。吏部尚书王直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出征不利,便率群臣上疏劝谏。当时王振控制朝政大权,英宗不听群臣劝谏,偏信王振,决意亲征。英宗命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征“护驾”。随征的文武官员以张辅居首,他在永乐年间,曾几次率军平定南方叛乱,功勋卓著,但此次出征,却不参与军政事务,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这是一个怪事,大军出征,朝廷军政大臣不参与军政事务,却由一个宦官专断独行,这是必然要失败的。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和王振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因组织不当,军心不稳,于谦像士兵人人怀疑惧心理,更加上连日风雨,部队在行军路上已经乏粮。二十八日至大同东北的阳和。十几天前,大同总管宋英、总兵官朱冕曾在阳和迎战也先率领的瓦剌军,因受监军太监郭敬的牵制,不能适宜指挥作战,全军覆没。这时大军来到阳和,仍可看到战场上的遍野伏尸,不由得士气更加低落。当王振知道前城惨败情况,大为恐惧,第二天就鼓动英宗班师。王振随意改动明军的撤退路线,以致沿途遭到也先军的袭击。十三日,英宗狼狈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土木堡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也不得水,人马两天不饮水,饥渴难忍。土木堡南十五里处有河,已被瓦剌军所占据。十五日,也先军伪退,并派人来明军处假意讲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王振看到也先军向后撤退,即下令移营就水。明军行未三四里,瓦刺军四面围攻,明军溃乱。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只得下马盘膝面南而坐,成了瓦剌军的俘虏。 在土木堡混战中,随从英宗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铭、王永和等五十多人都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及大量的衣甲器械等物尽为也先军所得。英宗的五十万军队,是明朝京军的精锐,几乎全部断送。也先所率领的瓦剌军,其实只有二万人。以二万人打败五十万人,不是瓦刺军能战,而是明军瞎指挥所致。王振在混战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以锤击死,说“吾为天下诛此贼”。 也先在土木堡之役中俘获明英宗皇帝,以为奇货可居,想利用英宗来诱明朝的城、关,向明朝索取金帛财物。但明朝廷在英宗被俘以后,群臣议立英宗的同父异母弟朱祁钰为君,以免瓦刺军借英宗来进行要挟。皇太后同意群臣的建议,由朱祁钰即帝位,为明代宗,年号景泰。代宗把战守的重任托付给坚决主战的于谦。当时明朝京城的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过十万,人心震恐。于谦在接受任务的第二天,立即奏请代宗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宁阳侯陈懋所率的浙军赶赴京城守卫。同日,又命运通州粮入京。各地军队陆续来到京师,更加粮食有了储备,京师人心渐趋稳定。 正统十四年十月初一日,瓦刺也先率军拥挟英宗绕过大同向北京进犯。初八日,代宗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将士皆受节制。于谦立即分遣诸将率兵二十二万军列阵于九门外。等到各部军队皆出城外部署完毕后,将城门全部关上,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北京旦夕可下。但经过五天激战,皆被击败,也先感到沮丧,瓦剌军士气低落。明军自接战以来,屡获胜利,士气旺盛,也先又听到明军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五日夜拨寨北遁。于谦和主战派官员组织的北京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也先退到瓦剌后,感到继续扣留英宗已不起什么作用。景泰元年八月,英宗就由右都御史杨善迎回北京,成为太上皇。 土木堡之战遭到惨败,五十万精锐之兵毁于一旦,可见明朝宦官专权,贻害无穷。后来主战派组织的京城保卫城,打败了气势汹汹的瓦刺军,说明了明朝的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 土木堡之战,史称“土木之败”。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

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1、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 。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 ;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2、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3、迁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

“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4、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 。

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5、地区经济

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