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意义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意义

第1个回答  2017-05-18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往往是同资产阶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相联系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则是在封建主义上升的时代建立起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向纵深发展,跨越各个公国的界限,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形成的强大而有组织的大俄罗斯人担负起统一民族的历史使命。抵御外敌斗争的需要,加速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斯大林指出,东欧国家“由于自卫(抵御土耳其人、蒙古人和其他人的侵犯)的需要而加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早于封建主义的消灭”。
十三世纪,当罗斯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时,蒙古族的入侵,把东北罗斯置于自己的统治下。西南罗斯和西部罗斯(后来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则为寻求保护而归并于波兰和立陶宛。
东北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十四世纪,东北罗斯名义上是一个臣属于金帐汗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实际上仍然保持着各公国的分裂局面。
“蒙古鞑靼人建立了以破坏和大屠杀为其制度的一整套恐怖统治”。这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严重的破坏。但是,由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英勇顽强的反抗斗争,终于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东北罗斯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十四至十五世纪,农业劳动人口有了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了,出现了新的村庄。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得到改进。除二圃制外,三圃制已在逐步推广,代替落后的伐林耕作制和休耕制。除了用木犁外,也应用装有铁犁头、铁滑板和铁犁板的犁。主要种植黑麦、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及经济作物—大麻、亚麻。畜牧、狩猎、捕鱼、养蜂等家庭副业也有了发展。农业所需的手工业生产相应提高。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封建主对土地的贪求。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迅速的发展。大封建主大量兼并村社农民的土地。莫斯科大公、王公本身就是大地主。大公伊凡·卡里达占有分布在各地的村庄达40个,失明大公瓦西里有村庄125个以上。波雅尔(大贵族)依仗王公的支持,大肆扩充地产,他们通常为一个王公服务,同时在其他公国也占有土地。教会、修道院封建土地所有制急剧发展起来。僧侣封建主不但和王公、贵族一起广占农民的土地,而且通过信徒捐献、王公施舍以及典押、交换的方式增加地产。大主教、主教还以经营商业、高利贷榨取的财富参与土地掠夺。莫斯科大主教几乎在所有公国和县邑都拥有土地。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还在许多公国占有土地。十四至十五世纪,大公、王公以服役为条件,把土地分给军事扈从使用(只有在服役期间才使用)。这种土地所有制称为有条件土地所有制。这种封地的暂时占有者称为服役贵族或封地贵族。由于莫斯科大公推行扶植服役贵族的政策,有条件土地所有制从十五世纪开始大大发展起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打破了各个公国之间分裂割据的束缚,为政治集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服役贵族依靠大公政权获得土地,因此,他们成为支持中央集权的主要社会力量。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遭受封建主的盘剥,陷于对封建主的依附地位,沦为农奴。在不断加强的封建压迫下,各种依附农民的差别逐渐消失。十四至十五世纪,农村的基本劳动群众已开始通称为“克列斯季扬”(农民)。
在封建主的奴役下,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他们从控告、逃亡、拒绝服劳役,直到举行暴动。封建主之间为争夺劳动人手也经常发生争端,互相招诱对方的农民到自己土地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全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下,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把农民束缚在封建主的土地上,镇压农民的反抗。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就是基于封建主加强对农民进行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十四至十五世纪,东北罗斯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恢复与发展。十四世纪末,《俄国城市一览表》中提到的城市,在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有55座,在梁赞地方有30座,在斯摩棱斯克地方有10座,在诺夫哥罗德和立陶宛地方有35座。城市手工业已很发达,尤其金属加工业、武器制造业和防御建筑业有很大进步。莫斯科、诺夫哥罗德等城市有铠匠的聚居点。他们制作铠甲、头盔、环甲、剑、矛。莫斯科至今还保留着“大铠匠街”、“小铠匠街”的名称。铸造业也很有起色。不但能铸钟,而且能铸炮。已经能生产覆盖屋顶和门扇的铅、铜薄板。铸造、镶嵌、打造的技术相当高超,精致的金银十字章、圣像、首饰、器皿、腰带都是莫斯科王公们的传家宝。石头建筑获得恢复和发展。木料建筑仍普遍应用。铸币业作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产生了独立的俄罗斯币制和金属货币单位—卢布和戈比。
在各城市内,商业非常活跃。莫斯科、诺夫哥罗德利用水陆交通便利,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在北方,同立陶宛和波罗的海沿岸各个城市联结起来,在南方直通克里米亚,沿伏尔加河与东方各国贸易。随着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几个拥有巨大资本、从事独立商业活动的商人集团,即“客商”、“客商帮”、“呢绒帮”。富商大贾有的可直通官府,以致许多王公、贵族都欠他们的债。但是,除了少数富商外,大多数城市基本群众(手工业者、小商人)和广大农民群众一样,都是封建主掠夺的对象。因此,在城市中曾多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封建起义,如1304—1305年在科斯特罗马和尼日涅—诺夫哥罗德的起义,1340年在托尔日卡的起义,1382年在莫斯科的起义,1418年在诺夫哥罗德的起义等。这些起义都还是分散的、自发的,但是严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迫使大公政权必须考虑市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市民为发展手工业、经营商业,要求罗斯土地政治上的统一,也支持大公政权反对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
这样,十四—十五世纪,东北罗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创造了前提。
莫斯科公国统一东北罗斯的过程
在东北罗斯各公国中,莫斯科公国发展最快,国势日益强盛,终于成为统一事业的核心。莫斯科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莫斯科周围的农业、手工业发达,封建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莫斯科是重要交通要道必经之地,同各公国的联系便利。莫斯科离蒙古统治者和其他敌人直接蹂躏的地区较远,处境比较安全,有利于人民的生息。此外,莫斯科王公积极领导了同外敌入侵的斗争,提高了莫斯科在各公国中的威望。
十三世纪,莫斯科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首都。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开始显示出在各公国之间的重要作用,并对邻近各公国进行兼并,1300年兼并科洛姆纳,1302年兼并佩雷雅斯拉夫里,1303年兼并莫查伊斯克,使疆土扩大几乎两倍。特维尔公国是莫斯科公国的劲敌。为从金帐汗国取得治理弗拉基米尔大公国的权利,莫斯科王公和特维尔王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到伊凡·达尼洛维奇统治时(1325—1340年),莫斯科公国显著强大起来。1380年,莫斯科大公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在库里科沃战役中击败蒙古人,莫斯科保住大公国的称号和对其他公国的领导地位。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第一次依据遗嘱,而不是按照金帐汗国的批准,亲自把治理弗拉基米尔大公国的权力转交给他的儿子瓦西里一世。
莫斯科大公权力的增长,日益成为邻近各公国的威胁,也使莫斯科公国内部竭力保持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的封邑王公和大贵族割据势力感到畏惧,因而一些封邑王公和大贵族便伺机挑起反对大公政权的战争。1425年,瓦西里一世死,瓦西里二世继位。大公继承问题成为分裂势力发动内战的借口。内战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莫斯科一度掌握在加里奇反大公政权的势力手里。1446年2月,瓦西里二世前往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加里奇王公底米特里·舍米亚卡派兵潜入修道院,将瓦西里二世逮捕,剜去双眼(因此被称为失明大公),然后将他流放到乌格利奇城。
底米特里·舍米亚卡当权后,立即给大地主发放保持大量优惠和特权的证书,企图恢复封建割据时代的旧秩序。但是,他的倒行逆施,不但引起同莫斯科王公和教会有联系的封建主的不满,而且激起莫斯科市民的强烈反抗。底米特里·舍米亚卡不得不将瓦西里二世释放。许多对舍米亚卡统治不满的臣属很快聚集在瓦西里二世周围。1446年12月,瓦西里二世进入莫斯科,重掌大公政权,结束了20多年的封建战争,巩固了莫斯科作为统一东北罗斯的核心地位。到瓦西里二世末年,莫斯科大公国在政治上已控制着数个公国,在军事上击败了鞑靼人新的进犯和分裂势力的活动,在疆域上拥有东北罗斯一半的土地。因此,进一步完成东北罗斯的统一和独立的条件已经具备。
十四世纪末,已有个别公国,如尼日涅—诺夫哥罗德和木罗姆失去独立,成为俄罗斯国家的成员。封建战争结束以后,统一东北罗斯的工作进入决定性阶段。伊凡三世在位时(1462—1505年),基本上完成了东北罗斯的政治统一。1463年,雅罗斯拉夫尔归附于莫斯科大公国。1473年,在各公国之间的谈判文件中,雅罗斯拉夫尔已作为莫斯科大公国的成员被提及。1474年,罗斯托夫公国也并入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这样,伏尔加河上游地区联成一片了。
莫斯科公国在统一事业中最大的障碍是诺夫哥罗德波雅尔共和国。诺夫哥罗德波雅尔为对抗莫斯科,曾筹划邀请立陶宛大公到诺夫哥罗德。伊凡三世便找到了干涉诺夫哥罗德事务的借口,于1471年召开了专门的军事会议,制定了出征诺夫哥罗德的计划。在舍伦河的会战中,诺夫哥罗德的军队大败。然而,根据这次会战后签订的条约,诺夫哥罗德只是受到抑制,仍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以后,诺夫哥罗德由于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化,故在与莫斯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1477年,诺夫哥罗德当局派遣使节去见莫斯科大公时称他为“国君”,而不是象从前那样称他为“老爷”。伊凡三世以此为借口,要求在诺夫哥罗德行使作为专制君主的全部权力。诺夫哥罗德拒不接受这些要求。伊凡三世于是出兵包围诺夫哥罗德。1478年,诺夫哥罗德被迫求和,完全接受莫斯科的条件,取消诺夫哥罗德的独立,政权转归莫斯科大公。
诺夫哥罗德波雅尔共和国被消灭后,特维尔公国四周为莫斯科大公国领土所包围。特维尔王公米哈伊尔·鲍利索维奇也同立陶宛大公勾结。这引起莫斯科大公的不满。1485年,伊凡三世率军进入特维尔。米哈伊尔·鲍利索维奇逃亡到立陶宛。特维尔便并入莫斯科大公国。
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基本形成,为彻底摆脱蒙古统治创造了条件。这时,金帐汗国已分裂为几个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大帐等。趁金帐汗国衰弱之时,伊凡三世于1478年停止向它纳贡。1480年夏,金帐汗国的阿合马汗率军侵入奥喀河支流乌格拉河右岸,准备向莫斯科进攻。莫斯科宫廷闻讯派军直趋乌格拉河另一边。阿合马见莫斯科大军到来,不敢贸然渡河。但伊凡三世亦采取观望态度。两军对峙,直到冬天。蒙古军因严寒、缺粮,失去战斗力,又无援军可以指靠,被迫撤离乌格拉河。在回到伏尔加河下游时,阿合马在内讧中被杀死。从此,两百多年来压在罗斯人民头上的蒙古统治被推翻了。
从合并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之后,莫斯科统一东北罗斯的事业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伊凡三世又于1500—1503年发动了对立陶宛的征战,夺取了奥喀河和杰斯纳河上游的大片土地,包括契尔尼哥夫、戈梅利、布良斯克和北诺夫哥罗德。到瓦西里三世时(1505—1533年),莫斯科又合并了普斯科夫(1510年)和梁赞(1521年),从立陶宛夺取了斯摩棱斯克(1514年)。这样,从1462年至1533年,莫斯科公国的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80万平方公里,形成幅员广大的俄罗斯统一国家。
中央集权国家机构的形成
随着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开始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许多文献中,伊凡三世已被称为“全罗斯的沙皇”、“专制者”。莫斯科被称为“第三罗马”。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开始出现新的国家管理机构,这种国家机构区别于封建割据时期的国家机构,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有全国统一的行政组织,全部政权集中在大公手里。在大公的下面设立分掌中央各部门行政事务的衙门。地方官由大公任命的总督担任。废除了先前由各王公独立指挥的扈从队,建立了以服役贵族为主体的常备军。税收、铸币、邮政也渐趋统一。1497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法典。这部法典规定封建国家有权严厉镇压人民的反抗,限制农民从一个地主名下转到另一个地主名下的权利,规定农民只有在指定的日期,即在秋后尤里日(11月26日)前后各一个星期才可以出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农奴制度。当然,新的国家管理制度起初还很不完善,波雅尔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波雅尔杜马(最高管理机关和咨议机关)和大公一起共决国策。只是到伊凡四世(1533—1584年)改革后,新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制度才得以巩固和完善起来。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俄国历史上和欧洲历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马克思在评述伊凡三世的历史功绩时曾指出:“惊惶的欧洲,当伊凡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突然出现在它的东部边境而弄得目瞪口呆;甚至使欧洲发抖的土耳其素丹巴耶济德本人也破天荒第一次听到了这个莫斯科公国的傲慢的语言。”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也是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前提。斯大林说:“只有联合为统一集中的国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发展文化和经济,有可能确立自己的独立。”
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以农奴制度的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农奴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封建压迫与剥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