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看到“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这句农村俗语,让人想起在民间更广为流传一句俗语:“人穷不说话,位卑不劝人”,这条俗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前一条俗语更加具体化了。

旧时,在农村,人们聚族而居,或者聚集而居。不管是同一姓氏家族住在一起,还是不同的姓氏的人居在一起,一个村子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比较密切。有时,人们在劳作休息时,会聚在一起聊天;有时,村子里有一些公共事业方面的事,要召集村里的人一起来商量;有时,邻里之间有些小矛盾、小纠纷,需要有人解;有时,一个家庭之间也有矛盾纠纷,需要人来劝解。如此等等。

村庄就是一个小 社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子里的 社会 结构中,相对来说也是有“上层建筑”的,这种“上层建筑”就是村子里的。家庭经济实力不一样,家庭成员在村子里的话语权就会不一样,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影响力也不一样。

旧时 社会 ,有钱的家庭成员,在村里,不论什么场合,说话很有分量,他们说出来的话,人们不得不掂量掂量。相反,家里很穷,说话的分量就很轻,有时候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没有人把这种人的话当回事,甚至会被人们侮辱和耻笑,往往是自讨没趣。因此,农村就有了“人穷不说话”,或者“人穷少说话”,避免被他人羞耻。

“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中的“三”,在古代汉语中多为概数,表示“多”。在这句俗语中,很多人把“话”和“事”分开,事实上,“少说三话”和“少管三事”,都是出自于嘴巴,也是一回事。说话是在管事,管是需要说话。事实上,农村人大多都是这样理解的。

旧时的农村,人们认为,一个处于贫穷境况的人,在与人相处的多种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避免被人羞辱,自讨没趣。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为人穷,怕好话没人听得进,而一些是非话,却被人无限扩大,事管不了反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成为了些人的替罪羊。因此,旧时,农村人认为,在与人交往的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或者不说话不管事,此为“人穷”之时做人的一种处事方法。

如果硬要拼凑“三话”和“三事”,以下几个场合的闲话不要说,闲事莫管。

1、在村里聊天的场所,少说玩笑话,少管人闲事。

人穷时,在正式议事的场合说出来的话,村里人可能不当一回事,话说出来了,就是一阵微风吹过,不留任何痕迹,也在水潭里掀不起大的波浪,且没有“吐口唾沫是一个钉”的底气。然而,在聊天的场合,就会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同样是对一个人开玩笑,也许有钱人开玩笑,这个人认为是有钱人看得起他,才跟他开玩笑,因些,一点也不在意,就把有钱人的话当玩笑话来对待。可是,人穷时对这个人开玩笑,这个人就会认为不是玩笑,而是嘲笑了。他认为你自己穷得叮当响,有什么资格来嘲笑我?或者说,他认为你穷,是变着法儿骂他。这个人如果要较真,这个时候,要么低头认错,要么就扛到底,接下来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平时,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因聊天是相互开玩笑之中,发生纠纷,甚至严重后果的事,屡见不鲜。

2、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

这是一句古话,道出了平时做人的真谛,到哪座山上唱哪支歌,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处境,然后才做出适合自己的行动。

旧时,农村为小农经济时代,大多在村里务农,村里人多。人多也就各种矛盾多,纠纷频发。村邻之间有纠纷,村内邻里间有纠纷,家庭之间亦有纠纷,经济纠纷等。有纠纷就要有人来调解纠纷。

过去农村,除了村里负责调解一些大的民事纠纷外,大多数小纠纷,比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一般要请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即专门有管事的人。人穷之时,当然不是“德高望重”,如果去劝解,不但没有人会听,反而会被人奚落,搞不好还会把自己搭进是非的漩涡之中,自找麻烦。

3、酒席上少说话。

在农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里人家,凡逢红白喜事,人们都去参加,这是农村固有的习俗,这种人情世故,大多数情况下与贫富没有多大关系,是村里一种正常的交往。

筵席中的座位往往能体现一个人在村里的 社会 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能看出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老话说:“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因为自己家穷,为了避免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或者说被别人羞辱,找准自己的位置,少说话,少管事,吃完饭就走。

总之,这句俗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旧时,人们普遍理解为,人穷时少说话少管事,是为了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受到别人的羞辱;现在,一些年轻人理解为人穷时要励志的说法,这也没有错,俗语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其更具有正能量。

人穷志不穷,1.不要说泄气的话,鼓起勇气,找出贫穷的原因,头痛治头,脚疼疗脚,奋起直追,必有富强的那天;2.不要说大话,能做的唯有改变现况的贫穷,量身定裁,免得别人说三道四,阻碍了致富的途径;3.不说隐私的贫穷之事,必竟笑穷不笑娼的大有人在,免得他们更猖狂。

正因为贫穷,钱财亏乏,没有底气,1.别管别人的事,兔得吃官司破财,雪上加霜;2.不管别人感情上的事,不能为别人调理感情的事,言多必失,造出矛盾又是破财的事;3.不管责任之外的事,责任内的事必须做好,责任以外的事不能去管,以免造成事非又是破财。这则俗语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法则,管好自己平平安安过光景。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中的“三话”和“三事”,指的是哪三话?哪三事呢?

“三话”,指的是:一,不说泄气话。二,不说大话。三,不说穷话。

俗话说得好“人穷志不能穷”。穷人只要有志气,选择好发展的道路,发愤努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事,就一定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如果老是怨天忧人、唉声叹气地说泄气的话,不仅别人会鄙视你,自已也会在泄气的话语中失去志向。



所以,“人穷不说泄气话”。

人们常说:“财大气粗”,反过来,则是“穷困气低”。钱能撑人腰、昂人头、增人气、壮人声,穷人由于没有经济后盾,自然显得卑躬曲膝、低声下气一些。说些空话、大话,反而感觉此人虚假、爱吹牛,令人生烦、生厌,别人也不愿与之相处、共事、提供帮助。

因此,穷人说话、做事要谦逊、诚恳,千万不要自吹自擂地说大话。

家里的穷富,天长日久,你不说别人也会知晓,亲朋好友该接济你的会伸出援手的,不伸手相助的,你就是再哭穷,人家也不相助。穷人要发愤,改变贫困状况,哭穷只会丧志,让人难以同情。



所以,穷人不要说穷话。

“三事”:一,少管感情事。二,少管担保事。三,少管决策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家庭中的感情之事是最为复杂,外人是很难知晓并排解的,就是一些有文化、有权势、有钱,说话很有分量之人,也难以理清、排解别人家的感情之事,何况是言轻语微,被人轻视的穷困之人。

因此,感情上的事,穷人要少掺和。


担保之事,一般都是由有权、有势、有钱、有家产等富贵之人来承担。他们或用权力,或用势力,或用钱、财产等替人担保。穷人拿什么作保?即使以信誉作保,一旦担保之事走水,轻则穷上加穷,难以翻身,重则官司缠身,蹲牢坐狱。

故此,穷人不做担保之事。


农村的一些决策之事,都是有村里有权、有势、有钱、有声望之人拍板决定的,穷人是难有发言权的,即使发言,你的话语又能有几斤几两?能听的又有几人?人穷言轻啊!

其实,决策之事,穷人几乎参与不了。

当然了,以上说的都是旧 社会 的穷人。现今是文明进步的新 社会 ,提倡人人平等,一些相对的“穷人”是可以参与任何事务的。但要提高说话、办事的分量,还是要提高自已的经济地位、知识层面和道德修养等。

金钱代替不了真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