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述:一个阿里巴巴运营的玄学之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电商运营学的高深莫测,让身边做运营的朋友都感慨颇深,他们虽然思绪万千,却苦于不善文辞,遂托我来投稿。我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也不是谦虚,我一个阿里巴巴运营怎么就让我来讲故事了呢?所以,当时我就念了两句诗“流量诚可贵,点击价更高,若为转化故,二者皆可抛。”你们有的人,可能会明白,电商这个江湖早已是一片红海。而且,自从马云抛出“新零售”的概念开始,电商就已经进入了垂直整合与消费升级并驾齐驱的新时代。

其实,自打学成下山,一直到现在,小弟都只是这个血雨腥风的电商江湖里一个寂寂无名的宵小晚辈。但是,古语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作为一个“当局者”虽止不过区区两年而已,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却已经有足足八年之久。从最早在淘宝购物,再到后来拜师学艺,投入“马祖师爷”门下,最后学成归来,单枪匹马独自闯荡江湖,我相信我有资格来讲述属于“我”和“我们”的故事。

那么好,我们回到题目,为什么我说电商运营是一门玄学呢?

首先,从一门技术是否具备成为“玄学”(专业术语叫“技术黑箱”)的资格准入来看,电商运营确实已经有了让自己跻身这样一门“学科”的资本。

那么,这句话的依据何在?

主要依据有下,自打“风清扬”(马云花名)老前辈开辟出“电商”这个江湖以来,各大门派动辄你一言,我一语,争的血雨腥风,打的不可开交。虽然,各大门派也都自诩为“名门正派”,但是,彼时的江湖却委实没有什么武林规矩可言。点到即止的高人不多,专往“下三路”招呼的却不少,“刷单”“假货”“贬低竞争对手”的损招,屡禁不止。这时,还是“老前辈”力排众议,给这个混沌的江湖重新立了规矩,而“天猫”这个新的战场也取“淘宝”而代之,成为了高手过招的新江湖。

总而言之,从这个江湖诞生之初,就根本没有什么章法套路的局限,怎么赚钱怎么来。

这么说吧,从最早的淘宝网开始,电商运营的各大门派就已经崭露头角,而他们的招式套路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比如,有的坚持得流量者得天下,不惜以9块9包邮来杀入行业排名前列;又比如,有人坚持狭路相逢勇者胜,直通车钻展不要命地烧,为的就是把不够有钱,也不够任性的对手挤出市场;再比如,有人坚持剑走偏锋,拿一些并不存在的商品卖点来炒作,我的一位电商导师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当年卖假货的比卖真货的混的好,因为卖假货的商家不仅不会做贼心虚,还常常脸不红心不跳地搞一些“正品验证”的炒作点……

当然,电商运营的江湖里除了这些“名门正派”,也不乏一些“歪门邪道”,“三只松鼠”“裂帛”以及“卫龙辣条”就是这一派中的佼佼者,它们不拘一格的套路章法直打得其他各派的武林高手节节败退难以招架。

如果看完这么多,你还是不相信电商运营是一门玄学,那就请继续随我一起到这个江湖里闯荡闯荡……

如今的电商江湖,主要有两个系,一个阿里系,一个京东系,而阿里系又有阿里巴巴、淘宝、天猫、速卖通各大宗门。决战的道场则主要分为,无线端和PC端。

也就是说,各大宗门的运营高手,必须瞅准自己的道场,选择合适的对手进行切磋。何谓“合适的对手”,简单来说,使用同一套心法的两个运营如果竞争类目不同,还是没有办法切磋的,而竞争类目相同,章法招式不同的两个运营可就是相见恨晚了,他们都会使尽浑身懈数,只为一较高下。

最初级的运营,所需涉猎的范围极广:Ps,Dw,会计学,管理学,网页设计,视觉营销,消费心理学,seo搜索引擎优化,文案策划学,广告学……待到上述基本功夫都已炉火纯青之时,却无奈地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要自废武功重头再来。因为这个江湖的瞬息万变,已不是三年五年的固定学习和积累就能无敌于天下的,只有主动学习,不断推翻既有套路章法,探索新的招式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拿“标题优化”一例来说,从最初的“读起来通顺”这一个标准,到必须填满全部字符,再到用好空格,首尾关键词的位置搭配,长尾词属性词的顺序匹配,都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壁垒。高段位的标题,不仅能拿到大量的搜索加权,还能获得独特的人群标签。低段位的标题,不仅没有流量,还有可能被甩到搜索页100页开外。这绝不是夸张,而是大多数运营的亲身经历。

其实,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究竟是我们思维太过迟钝,还是对手过于敏捷?究竟是我们技不如人,还是对手家的产品略胜一筹?然而思索再三,我发现,其实都不是。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更多的供给带来的是价格的降低,而不是利润的提升,而阿里巴巴解决的其实只是10节甘蔗中的1节——交易。换句话说,全行业的生产率并没有质的提高。把线下交易搬到线上则很有可能并不意味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而是利润空间的缩小。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经济已经从原来的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扩大内需和创新驱动。大量落后的过剩产能即使仍然在垂死挣扎,也免不了被最终淘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不应该只盯着“交易”这一个环节,而应该沉淀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与其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赚一笔快钱,不如细水长流拥抱新的市场模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可以选择的太多。

好了,话已至此,诸位大侠都请好自为之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