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有时会让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什么事情都要让着他?好吃的给他,好玩的给他。只要他哭闹,就能拥有他想要的东西。而我哭闹,就不是不懂事和欠收拾。长大后,更是要把我的人生让给他。难道就因为他是儿子,我是女儿?”

这段话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绝望。

哪怕到了21新世纪,依旧有些原生家庭存在严重“重男轻女”的现象。

就好像儿子才是亲生的骨肉,而女儿只不过是陌生人。

我有位好朋友莉莉,是位特别努力特别拼命的姑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工作的时候简直是“要钱不要命”。

后来有一次,我问她:

“你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别人的女孩子都是被父母娇惯坏了的,而你好像懂事得让人心疼。”

不知道是我这番话说到了莉莉的心里,还是这番话让她想到了什么不好的回忆,上一秒还在说笑的莉莉,下一秒就突然就红了眼睛。

莉莉调整了一下心情,开始对我讲述起了她的故事。

莉莉说,她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她的童年,根本没有幸福可言。尤其是在弟弟出生之后,她简直成了人人嫌弃的对象。

从小到大,她都经常被父母打骂。哪怕她没做错事,哪怕明明是弟弟犯下的错,父母也会怪她没看好弟弟。

在她的印象里弟弟从未被骂过一句,而她的身上全到处都是伤痕。

她说:“有时候很羡慕我弟弟,可以躺在爸妈的身上撒娇。而我就连牵一下他们的手,都要鼓足勇气。”

莉莉的童年,甚至就连几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父母不给买衣服,她大冬天只能穿着不合身的单薄衣服,又或者是亲戚朋友穿剩下的旧衣服。

最可笑的是,她们家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弟弟的身上常年穿的都是名牌。

好在莉莉很争气,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学。她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为父母骄傲的孩子,可现实却泼了她一桶冷水。

当母亲得知她考上了名牌大学之后,只是冷冷地说了句知道了。没有任何反应,依旧躺在床上,从兜里扔出了几张钱。

“家里就这些钱了,也不够你交学费的。女孩子家家,不用读那么多书。那些这些钱,出去找份工作。”

莉莉没有说话,跪在地上捡起了那为数不多的钱。而她的心,就是从那一刻死了的。

后来,莉莉的阿姨实在看不下去,资助了她第一年的学费。莉莉自己勤工俭学,到处兼职,才勉强毕业了。

毕业以后,她更加努力赚钱。为的是自己能够有足够的钱,逃离那个冰冷的家。

多么愚蠢又可笑的父母,葬送了女儿原本应该拥有幸福。

“重男轻女”的思想,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点。

特别是封建 社会 ,人们总认为,女人只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虽然随着 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男女平等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原生家庭依然存在这种思想。

而重男轻女的思想,给很多女孩子的一生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记得当初看《都挺好》的时候,特别想为苏明玉的遭遇鸣不平。

明明都是自己的孩子,母亲卖房也要支持哥哥读书,而已经成年的她,只能跟父母同住或者搬张床睡走廊。

明明都是亲生骨肉,两个哥哥吃的是肉和鸡蛋,而她是汤泡饭。哥哥们喝牛奶、果汁,她就只能喝白开水。

明明都姓苏,哥哥成绩不好,父母卖房子也供他读书。而她成绩优异考上了清华,母亲却自作主张帮她报考了免费的师范。

苏明玉经历了很多不公,受了无数委屈。

而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她是个女孩子。

其实,小说里的苏明玉并未原谅父母。因为父母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她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

苏明玉的人生,让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难道女孩子,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了吗?”

可能所有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一碗水端不平。

也许是因为其中一个孩子成绩更好,也许是其中一个孩子更懂事,又或许是某一个孩子身体不好。

但是,这些客观因素,可以勉强接受。

唯独让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性别而产生的偏爱。

这是最没有道理、最不能被容忍的偏心。

都挺好,都挺好,说到底,是为了呼吁所有的父母要公平。

儿子一定比女儿懂事吗?未必。

都说养儿防老,可溺爱下的儿子,又能有多懂事呢?

相比之下,女儿也可以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啊,也可以孝顺懂事啊。

什么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什么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

这些话,不过是那种重男轻女的父母,为自己的错误找的借口罢了。

阿德勒说过: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但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重男轻女”,会给女儿的人生带来多大的影响。

甚至,她们内心缺失的爱,还会直接影响到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她们永远走不出阴影。

原生家庭的不幸,可能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最终产生的恶果,也只能由自己承担。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她们也有得到父母宠爱的权利,而不是因为各种落后的思想而被剥夺幸福。

为人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家,把一碗水端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