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30岁已婚已育同事是“事逼”背后,那些来自于职场的隐形偏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文/麦米兜兜

最近有腾讯员工发帖:

“最近组内招了一个不到30岁就已婚已育的开发,一会儿说娃生病要请假去医院,一会儿又说要早点下班回去陪老婆孩子,这个事逼来了半个月需求只做了两个,看来是不想过试用期了!”

职场是个结果导向的地方。半个月需求只做了两个,这样的结果在公司只算是差强人意。不用说,这位发帖人的预言“不想过试用期”大概率是要成真的了。

只是,这样随意拿别人的私生活开炮,指责他人延误工作就是“事逼”,也让众多已婚已育的职场人士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身在职场的“寒意”。

这种“寒意”有时候甚至不是制度造成的,而是来自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偏见。

1

《职来职往》的主持人说过一段话:

在职场上,刻板印象无处不在。比如“实习生就是打杂的”、“90后动不动就辞职”、“中年女领导都很奇葩”、“已婚未育的女性就是来骗产假的。”

说实话,这还是一些比较普遍的偏见,除此外还有一些诸如相貌偏见、性格偏见、性别偏见的,往往是隐形而无处不在。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都没有容易二字。有时候家庭就是一个人的软肋。

周星驰《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说过一句话: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

成年人的功力都体现在了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妥协平衡。

每个人都在尽力平衡,但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十全十美。

人不同于机器,即便不是因为已婚已育也总会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如果以此就认定为这人是个“事逼”,不仅有辱同事的颜面,更容易暴露说话者的个人素质。

2

再来说说职场流行的一个词“精神资本家”。

有位阿里大文娱员工补充道:“最怕社会形成常态,认为正常下班是早下班,认为不加班就是罪孽。而这些常态就是精神资本家带坏的”。

大家眼中的精神资本家就是完全的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并试图同化他人。

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他没遇到的问题就不应该是问题,哪怕你身处其中,他也不会有半点同理之心。

他在干活,你就不能下班走人,哪怕他拿着上班、加班费,而你需要因为早退、请假扣钱,甚至因此没有办法熬过试用期。

作为一个制度健全的公司,请假和早退都会有相关的制度约束,“事逼”从来不是受益者,划水者才是。而大多数的精神资本家们之所以跟你大谈努力奋斗,所谓的出发点也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公司、老板和集体利益。

恰恰他们早已经借助偏见打压同事,助力自身成功登顶,在以时间定薪酬的机制中,以家中“事少”划等职场“勤奋”,成为了既得利益者。

这类人可能不是老板,也不是所谓的资本家,但是却活成了职场中最拧巴的那一类人。

因为,“事逼”们受着制度的约束,拿的也是自己应得的那一部分,而那些假装很努力的“划水”者则是高举着“努力”的光环为自身谋利,还顺带把这种不良风气带到各处影响他人工作节奏。

3

有则新闻上了热搜:“女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辞职”。

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些奇葩存在,但现在很多女性到30以后才结婚生育都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很多人知道在职场上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意义。

总说人到中年身不由已,没想到现在已婚已育都要成“受批评”的对象了。

这个社会对于职场中年人的偏见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于他们自身不努力,而是来自于社会的偏见。

这些带着偏见的人可能来源于路人甲、同事乙。。。

成为“事逼”可能原因是多样的。

但是如果这种偏见一旦形成社会认知,“事逼”是因为已婚已育,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每一场婚姻,每一次生育,都可能让一个人“钱”途尽毁。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得中年人的职场处境愈发艰难,同时也容易加大人们对于已婚已育的恐惧。

短期来看,似乎那些未婚未育者是利益的既得者,但是谁能保证多年后的他们会否面临同样尴尬的处境。

有句老话说:“三穷三富过到老,十年兴败谁知晓。”

对他人的遭遇富有同理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拎得清”的睿智。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