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后宰相数量增多,权力相对下降叫相权被分割 什么意思 宰相不就一个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16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礼、户、刑、兵、吏、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都相当于宰相。实质就是削弱相权,巩固皇权。宰相是百官之首,如果宰相权力过大 ,就会威胁到皇权,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就想出这样的办法 。到后来宋朝的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都是宰相 ,一正一副。直到明代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严令后世不得在设。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严防宰相专权,威胁皇权 。
第2个回答  2011-02-07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管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07
我给你打个比喻吧, 唐朝有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的是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主要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利,削弱宰相的权利。 你想想,如果宰相只有一个的话,那他的权利不就很大吗?就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只好像分蛋糕一样,把这个蛋糕分成3份。
第4个回答  2011-02-07
实质上是多个人(六部中的最高管理者)分担宰相的权力,就像部门里有多个副经理和一个总经理,而副经理负责不同方面一样,最终汇报给总经理,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