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玉,怎样分辨真假、优劣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24
翡翠玉的鉴别方法
一、缅甸玉,又称为翡翠玉,曾在我国清朝末年风行一时。例如,清朝内务府大臣荣禄的一只翠玉翎管,价值黄金13000两。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铁玉亭有一副手镯,以40000银元转手卖给了上海的杜月笙。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光洁明亮,且颜色鲜亮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因而被称为“玉中之王”。日本、新西兰还把翡翠做为本国的“国石”。由于翡翠玉产在紧邻中国的缅甸,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国加工的特殊地缘关系,加之中国人对翡翠玉的特别偏爱,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玉”。
二、缅甸翡翠玉的颜色。缅甸翡翠玉的颜色因地域的习俗的不同,其细分方法州陵稍有区别,在玉石王国的缅甸,把翡翠分为三大类12个等级。国内珠宝界则根据其翠色的不同,把它细分到30余种等级。总论缅甸玉的颜色基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
1、白色,基本上不含其它杂质元素。
2、红色,含化学元素铁(Fe3+)。
3、绿色,含2%以上的铬(Cr)。
4、黑色,含2%以上的铬(Cr)及铁(Fe2+)。
5、黄色,含元素钽。
6、紫色,含元素铬(Cr)、铁(Fe)、钴(Co)。
特别是缅甸玉中的绿色,除其色泽艳丽、十分耐品之外,它不分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均可佩戴。因而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平和、温雅、亲切的性格。社会需求量日益攀升。价格也成倍、甚至百倍地增长。目前,国际市场上一只满绿的翠色手镯,价格已高达1000多万元。即使是翠色稍次些的缅玉饰品,只要是真A货,水头足、工艺精湛、色彩协调,也价格不菲。
三、市场上的缅玉品种及简单鉴别。不管是从缅玉的矿藏量或开采量来讲,好的翡翠都很有限,因此,一些投机者和唯利是图的商人便“乘稀”而入。大量造假、贩假,从中牟利。即使在翡翠王国的缅甸,假货也俯拾皆是。假石头、假饰品随处可见。目前市场上流行经营的缅玉种类,按真假等级划分,主要有以下四类:
A类货,既是天然质地,也是天然色泽。鉴别办法从以下三点着眼。
(1)三思而行、斟酌行事。由于矿藏和开采量的关系及人们需求量较大的特定条件,目前市 场上很好的缅玉较少。特别是颜色翠绿,地子透亮的品种则少之又少。
(2)一般如秧苗绿、波菜绿、翡色或紫罗兰飘花的品种当为常见。
(3)灯光下肉眼观察,质地细腻、颜色柔和、石纹明显;轻微撞击,声音清脆悦耳;手掂有 沉重感,明显区别于其余石质。
B类货,将有黑斑俗称"脏"的翡翠,用强酸浸泡、腐蚀,去掉“脏”“棉”增加透明度,再用高压将环氧树脂或替代育填物贯入用强酸腐蚀而产生的微裂隙中,起到充填、固结裂隙的作用。
(1)B货初颜色不错,仔细观察,颜色发漂发邪,灯下观察,色彩透明度减弱。
(2)B货在二年内逐渐失去光泽,满身裂纹,变得很丑。这是由强酸对其原有品质的破坏引起的。
(3)密度下降、重量减轻。轻微撞击,声音发闷,失去了A货的清脆声。
C类货,完全人工注色。
(1)第一眼观察,颜色就不正,发邪。
(2)灯下细看,颜色不是自然地存在于硬玉晶体的内部,而是充填在矿物的裂隙中,呈现网状分布,没有色根。
(3)用查尔斯滤色镜观察,绿色变红或无色。
(4)用强力褪字灵擦洗,表面颜色能够去掉或变为褐色。
D货,冒充翡翠饰品的D货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玉石类。即其它玉质冒充翡翠。主要有泰国翠玉和马来西亚翠玉、南阳独山玉、青海翠玉、密玉和澳洲绿玉及东陵石等。上述翠玉与缅甸翡翠的区别:一是硬度低,二是密度小(重量轻),光泽较弱。
(2)绿色玻璃及绿色塑料。这些替代品大部分颜色发呆难看,光泽很弱。相对密度很轻,硬度低(用钉子可以刻动),无凉感。
上述方法,仅是笔者的一点经验和体会,真正要确切地鉴定还要借助于科技和先进的技术。如高倍放大大镜观察、测量密度和热导系数、红外光谱拉曼测验等。
中国有悠久的用玉历史,大约在七千年前就有了很象样的玉器;约在五千年前出现了用玉高潮。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玉器生产、使用。玉器同金属器及陶瓷不同,它比较坚固耐用,又不能熔炼改制,因而古人制造的玉器,一部分被葬入地下,一部分自然消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流传于世,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在中国,收藏古玉的风气极盛,收藏古玉的人也极多。
收藏一件玉器,首先要了解它的制造年代,然后是它的材质、工艺水平及用途。其中了解玉器的制造年代最为困难。
识别古玉主要具备几方面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历代玉器的纹饰。这就需要到博物馆去观摩展品,还要经常翻看有关的玉器图册,看多了你就会感到历代玉器的特点是不同的,它们按照不同的时代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你观察的越仔细,掌握的时代特征越多,你的识别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件原本属于商代器型的玉器,纹饰却带有某些战国纹饰特征,那么这件玉器或者属于旧玉后改,或是后来的仿古制品。如果你判定了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还可以判断它的制造年代。一般来说仿商代玉器出现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历代玉器的形状特点。这是因为许多玉器的形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汉代的玉杯多呈现细高筒状,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阔,与汉代风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发生了变化。往往通过一件玉器的形状特点就能判断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对于古玉形状特点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识别能力就越强。例如,目前的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这些玉戈在形状上与商代作品差不多,又进行了做旧处理,但这些作品往往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线又无商代作品特征,据此可识别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开片、钻孔、纹饰雕琢和表面光泽处理几方面。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现了线切割技术,玉器上往往留有线切割痕迹。如果在一件玉器上发现有线切割痕,这件玉器的时代就可初步确定新石器时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为多,钻孔技术又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径变化很大,或两端直径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这类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现,但在孔的形状、内壁光泽上与古玉不同。周代之后某些玉器的钻孔也有特征,但差别细微,须经仔细观察才能识别。在纹饰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泽处理上,历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战国、明代、清代的许多玉器上都还有玻璃光泽,但战国的玉器显得光泽含蕴;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刚硬;清代的玉器则显得滑软。
第四是要识别新玉与旧玉。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颜色外,还可能有其它颜色,这主是盘色和沁色。盘色是玉器在手中盘磨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主要出现于传世玉器。一些玉器制成后,没有经过土中埋藏,在传世过程中长期经人盘摸,色泽会产生变化,有人称之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经埋藏产生色变后又经盘摸,也会成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经埋藏后产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很复杂,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没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变色,有些玉器则局部变色;有些我们已知道它是受何种物质所沁产生的色变,有些则很不明确。古人对玉的沁色有许多称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