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长沙之战的社会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8月28日,西王萧朝贵奉洪秀全之命,率林凤祥、李开芳等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间道奔袭长沙。9月11日,进抵长沙城南的石马铺,开始了为期近3个月的长沙之战。
驻守石马铺的清军是西安镇绿营兵和浏阳乡勇。时陕西兵刚到,萧朝贵趁其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激战半日,破营七八里,毙敌900余人,阵斩总兵福成、副将尹培立。浏阳乡勇见状作鸟兽散,驻守金盆岭的朱瀚不战而逃,枪炮器械全部被太平军缴获。次日,太平军转攻黄土岭,清军溃退回城。 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在郴州闻知长沙告急,于9月24日夜率大队人马离开郴州,日夜兼程赶往长沙。10月5日,太平军前锋抵达长沙,与原来的攻城部队汇合后,当天就发动猛烈攻势。数千太平军分路直趋蔡公坟要地,并从东面抄敌后路。战斗十分激烈,守将和春、秦定三、江忠源率部反击,被太平军打败,参将任大贵击毙,副将德安受伤,江忠源“伤腓坠马”,险些丧命。蔡公坟清军大败,情急之中,向荣冒险启用旧存5000斤大炮,自天心阁上发炮轰毁近城民房,使太平军失去掩护场所,不能近城。
10月 l1日,洪秀全、杨秀清抵达长沙城外南门,又分兵3路发起猛攻,清军亦兵分3路抵抗,战斗至为激烈。后因清军得到增援,太平军不敌,败退回营。15日,郴州追兵赶来长沙,扎营于城外的桃花、洞井铺等地。洪秀全决定趁敌初至予以歼灭,乃光于中途设伏,然后诈败诱敌,退至井湾子。不料井湾子已苯扎清军一营,太平军腹背受敌,伤亡很大,只得退回营垒。 太平军主力抵达长沙后,两次大的进攻,均不利,而清军加强了城外东南的布防,自天心阁至新开铺一带扎营结垒,背后又有张国梁部相威胁,正前面向荣会同各营深掘大壕,以困太平军;太平军数万人马屯扎城南,背水为营,三面受敌,显然不利。在攻守易势的情况下,洪秀全、杨秀清遂改变战略,分兵西渡,占领河西地区,作为进攻长沙和继续转进的阵地。
10月17日,翼王石达开奉命率领数干太平军自朱张渡、南靖港、猴子石一带西渡湘江,占领水陆洲,并留兵把守,然后进占河西靳江、市铺尾、象鼻坝、龙回潭、阳湖、岳麓山和湾镇一带,并在猴子石搭造浮桥,使东西两岸连成一体。河西为长沙西通常德、北入洞庭的要道,太平军占领河西这个战略要地,使整个战局又活跃起来,再次赢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太平军西渡,清军十分惊恐,急忙派兵渡江增援,但遭到石达开部的英勇阻击,10多次进攻均被打退,向荣急愤之余,于10月30日亲率3000清兵杀气腾腾地直奔太平军水陆洲要地,妄图截断东西两岸太平军的联络,以便各个击破。太平军埋伏洲南树林之中,出轻骑诱敌。向荣中伏,仅以身免,所部丢盔弃甲,狼狈逃遁。经此一战,河西清军再也不敢妄动,城中敌军也惊骇不敢出战。 在河西激战之时,东岸长沙城南的太平军又继续发起了进攻。从10月下旬到 l1月底,太平军在城南魁星楼和金鸡桥一带挖掘地道10多处,曾3次爆破轰塌城墙四五文、七八丈不等。太平军从缺口处扑城,和春、江忠源等督兵拼死抵拒,迅速堵塞缺口。正在巡抚张亮基幕府的左宗棠,在长沙守城战中才华初露。他出谋划策,从长沙富商黄冕、贺瑗、孙鼎臣、欧阳兆熊手中筹措饱银12万两,安定了城内军心。城墙缺口时,他急中生智,令用石块填缺口,并规定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石块从各处飞来,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
这时,太平军在长沙已经打了81天,既不能歼灭城外之敌,又不能合围破城,而清朝援军不断开来,准备再次合围太平军,将其歼灭于长沙城下。太平军审时度势,按照洪秀全“直前冲锋,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方针,利用暴雨初歇、夜色茫茫的机会,经龙回潭、金牛岭,迅速撤出长沙城外,长驱北进。 太平军后来又打过一次长沙,那是在定都天京(今南京)以后。1854年初,太平军为巩固天京举行了西征。人湘西征军由石祥祯、林绍璋等指挥,先后在岳州、宁乡、湘阴、靖港、湘潭等地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太平军当时的战略,是先占领长沙外围的城邑,形成包围之势,而后夺取长沙。开始太平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特别是1854年4月下旬的靖港之战,痛击湘军水师,曾国藩急得几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连夜逃回长沙。但是,太平军在湘潭的作战却遭受重大失败,伤亡1万多人,其他各地的胜利都因此化为乌有,西征人湘的太平军只得撤围。
太平军北上进军途中的长沙之战和后来西征人湘攻打长沙,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也为太平军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太平军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推动了长沙乃至湖南全省人民的反清革命斗争,在近代长沙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清军长沙守城之役的成功和湘军集团在长沙的兴起,使湖南特别是长沙成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重要堡垒。这两方面的影响,都导致了后来长沙地区“经邦济世”人才大批崛起,民风土气为之一变,对近代湖南及至全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