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与文言文互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 白话文与文言文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近代的胡适曾推广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2.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哀痛之至。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3. 怎样把一篇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首先,你得比较熟悉古文,起码要背过好五六篇古文以上,读过不少诗词,这样你就会比较习惯和熟悉文言文的语感,知道古人说话腔调。

其次,你得基本上看懂古文,对通假字什么的,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我,称为吾,你,称为君,或卿,遂,有于是的意思等等。

再者,这个就比较重要了,也是最关键的,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或是文言文翻译成古文,最关键是要真正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以自己的方式翻译出来,而不是逐字翻译。我打个比方,例如文言文翻译成古文,《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有人这样翻译这句话的,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其肚皮,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的翻译,就是与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只考虑表面上的话而已,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让百姓少读书,少思考,让百姓饱肚,生活无忧,这样百姓就会变得无知也无所求(因为百姓没有读书,又不常思考动脑,所以会变得愚钝,每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干活,又无性命之忧无饥苦,就会满足于现状,不会反抗朝廷,变成愚民,容易为朝廷压迫剥削不懂反抗)。所以文言文翻译,并不能单纯翻译表面上的字,要真正理解他的意思,古人几句话就包含很多信息,说话超级简洁的。同时,古人说话也是比较含蓄,有很多话都不能像现代人这样直白的说。

又如,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举个例子,白话文:你说你爱雨,却在下雨时打伞,你说你爱太阳,当有阳光时却去乘凉,你说你爱风,起风时你又关窗,这就是为什么你说爱我而我感到恐慌的原因。文言文翻译(微博上别人翻译的):听雨藏花伞,遮阳红杏墙,闻君追风去,不敢坐西窗,别时一杯酒,天凉加衣裳,锦书山盟在,莫忘凤求。

这句白话文,关键就是最后一句,也是整个句子的精华所在,你看第一个版本,天凉加衣裳,这明显就是类似古诗努力加餐饭。古人很喜欢用一些东西来象征,例如说,锦书一般指夫妻或情侣之间的信件啊,又例如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一般就是指爱情啊,又例如共剪西窗烛,一般就是指结婚了,还有七夕鹊桥啊,也是有爱情的象征等等。另外,古人也很爱用典故,凤求凰就是抛弃糟糠之妻的典故嘛,还有叶公好龙的典故啊,还有三顾茅庐的典故啊,用典故就可以意思很好地浓缩了。所以要在真正理解白话文的基础上翻译,不要翻译表面意思逐词翻译。

4.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5.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先生又欺余矣!先生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是之谓才;仗义执言,不憷王侯,刚骨柔肠,是之谓德。然才德如此而不能用,屡受贬黜,岂非吏部不公乎?而以先生之德尚如此,况吾等庸庸之辈乎?食君之碌,念君之忧。历朝墨客莫不以出世求官为己任,先生二度独闯贼营,已明报国之志,其智其勇,令人折服。然而先生今见放于庙堂,言多而不闻,文奇而不纳,欲凌云而力不足,唯可授业于太学,岂非牛刀宰鸡耶?何见知人善任哉?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意谓先齐家,而后乃可治国,先生尚不能解妻子于饥寒,何谈报国除害?

[注释]

1.憷:害怕,畏惧。

2.吏部:古代官署,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3.妻子:妻子和儿子,代指家人。

6. 英语翻译关于“中”字的文言文请翻译为白话文.内也.俗本和也.非是

内也.【下为注】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周礼》“中失”即是得失.从口丨,下上通也.【下为注】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音为陟弓切.在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