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生产要素是什么?要详细具体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现代经济学的生产要素是什么?要详细具体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土地的内涵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 生产要素市场-土地 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经济资源,比之于其他经济资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动性和持久性,以及丰度和位置优劣的差异性。相对于其它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它生产要素更显著。 劳动力及其价值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 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工资不是劳动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劳动力价格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劳动力价值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易市场的雇佣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认为,在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时,可以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也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但是,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必须予以合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因此,为了进行生产,还要有企业家将这三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企业家才能和前三个要素的关系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虽然剥削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并从奴隶主和封建主那里瓜分一部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劳动,但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是在生产领域中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经济学中可以买卖的生产要素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对投入主体进行的报酬返还。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生产要素包含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但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过程三要素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就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活动,或者可以说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可以说是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一要素是进行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对象:就是指被劳动加工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东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矿石化石油等;另一类是以被人们加工过的东西,这一类也叫原材料,如织布厂用的棉纱,化工厂用的催化剂等。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即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在劳动资料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的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需求的两个特征是什么?

派生的需求和联合的需求
派生的需求是指由于对产品的需求而产生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例子:比如如果我们都 *** 衣服了,那么服装厂家就不用去购买布料这种生产要素了.正是因为我们都需要衣服,所以厂家要制造衣服,所以才去购买布料.
联合的需求是指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互相补充,共同合作.例子:比如电脑厂商,他们要生产电脑,不仅要跟INTEL,AMD等购买CPU,还要去购买软件等等其他生产要素.才能有一台完整的品牌电脑!

为什么说亚当61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先说经济学必须了解的人物:1、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作者,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2、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作者,天才的业余经济学家。3、约翰·梅娜德·凯恩斯战后繁荣之父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4、弗朗斯瓦·魁奈近代第一个经济学家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5、保罗·罗宾·克鲁德曼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自由经济学代表,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1994年出版《流行国际主义》,大胆准确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再说金融学必须了解的人物:1、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金融教父美国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也是美国建国后金融市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华尔街的拿破仑美国近代史上的金融巨头。3、托马斯·瑞恩控股公司创始人。4、阿玛迪·贾尼尼现代银行业之父改写美国金融史的巨人之一,利用非正统的经营方式取得成功的银行家,一手创立了现在的美国银行。5、艾伦·格林斯潘美国经济学家从1987年到2005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历任三朝不倒。6、乔治·索罗斯金融巨鳄量子基金创始人、全球投资人,是1992年英镑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主导的国际游资。经济金融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这里例举了其中的11位,希望能够帮到你。

配第到底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还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威廉配第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然后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如何评价田国强的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因为有新版本了所以我看的是06版与老版本比改进增添了不少内容蒋殿春的书体系很好,前后搭配协调阐述精辟思路清晰令人叹服所附练习题均有详细解答适合自学

网络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有哪些

常见的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劳动还可细分为工作时间、知识智慧,资本可细分为资金资本、设备资本、人脉资本

试述边际革命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巴维克 欧根·蓬·庞巴维克(1851-1914),奥地利经济学家,曾师从门格尔,主要著作有《资本与利息》、《资本实证论》。 庞巴维克首先使效用与稀缺发生了有机的联系,他认为一件物品要有价值,不仅要有用,而且要稀缺
戈森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乐”。 戈森的第一定律是边际效用递减。通俗地讲,当人们因饥饿吃馒头的时候,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又如人们经常从事一件工作,新鲜度也会递减。第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化定律。
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无处不见“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20世纪、对现代经济学、对现代经济运行分析影响的深远
促使“边际革命”产生的需求或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效用,稀少性,以及在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享受(效用)怎样才会最大,稀缺的资源怎样配置才能效用最大,它标志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发生了重要的转移转向着重于主观的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需求和供给并且把需求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供给、生产和分配
边际效用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表现在:①在货币收入有限的条件下选择商品时按照不同商品或服务对自己的满足程度排队;②在进行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比较时,由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决定货币的分配;③对一定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进行利用时按照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轻重缓急;④由边际效用演化出来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对企业管理甚有用处,是把企业管理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时不能不把握的
随手翻阅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是无处不见“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以至离开了边际将不知道现代经济论文如何撰写,你也将难以对现代经济运行作出有效的分析。此情此景,使人们不能不感叹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对20世纪、对现代经济学、对现代经济运行分析影响的深远。
1、边际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边际革命”通常被认为是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思,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差不多同时,但却是个人完全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最末一个增加单位对人们享受的满足程度递减)。这一影响深远的概念和原理后来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成为宏观经济学进行总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不少经济学家视其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分水岭,视其为现代经济学的标志。故此称其为边际革命看来毫不过分。
现在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恰恰在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所谓的“边际革命”,为什么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三个人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在曼彻斯特、维也纳和洛桑那样很不相同的文化氛围中竟会想到同样的概念?这种现象说明肯定存在着某种对“边际革命”的需求和产生“边际革命”的环境。
那么,促使“边际革命”产生的需求或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效用,稀少性,以及在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享受(效用)怎样才会最大,稀缺的资源怎样配置才能效用最大,它标志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发生了重要的转移转向着重于主观的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需求和供给并且把需求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供给、生产和分配。
早几年,笔者在一本题为《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的书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即“边际革命把对财富、价值的理解和效用,稀少性结合起来了,而且正是基于效用和稀少性这样的概念,边际学派对财富的思考就不是停留在商品的量上,而是认为一定量的商品对各种人的效用是供给稀少性的函数。于是,对财富和价值的思考就自然转化为怎样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即经济效益的思考。”(李义平《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2页-173页)今天,用这段话来说明边际革命发生的原因,似乎仍不过时。
“边际”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早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里就表示了类似的意思,认为土地收益有递减性。后来,德国人戈森又在他的《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中提出了著名的“戈森定律”(以下将专门介绍)。“戈森定律”所表述的内容,使戈森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边际革命的先驱。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思提出了“效用的最后限度”,“最后一次增添或另外一次可能的增添的效用程度”;奥国经济学家门格尔注意到了资源的“稀少性”,并认为决定交易双方物品价格的是“在边际上的物品的价格”,他似乎要阐明一种“边际生产力”的学说。在杰文思和门格尔的著作发表3年之后的1874年,瓦尔拉在他的《纯粹政治经济学》里,使用了“稀少”这个概念,并认为稀少和边际效用是一回事。这3位经济学家,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提出了共同的观点,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边际革命”。此后,奥国学者门格尔的两个学生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对边际效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维塞尔还正式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美国学者克拉克把“边际效用”与分配相结合,英国学者马歇尔则把“边际效用”与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新古典经济学),使其更具实用价值,因而更为精练和完善。再后来,“边际效用”与福利经济学相结合,也与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给定的条件下人们总是选择最大的原理实现了完美结合,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2、边际革命的主要观点或主要贡献
现在,我们按照大体的逻辑联系,介绍边际革命的主要观点或主要贡献。
1)戈森定律
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德国人,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他在《人类交换法则的发展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行为的规律》中,提出了被称为“戈森定律”的思想。然而他太先知了,先知到现实生活中缺少令人接受他的思想的基础,即他所生活的时代效用最大和稀少性的问题还没有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因而他的著作连同他的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854年刊行的第一版只印了很少几本,后来到了70年代,由于边际革命者杰文思和瓦尔拉的大加赞扬,才在1899年重新问世。
戈森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乐”。戈森定律的内容大体如下:
第一定律是边际效用递减。通俗地讲,当人们因饥饿吃馒头的时候,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又如人们经常从事一件工作,新鲜度也会递减。
第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化定律。他说:“某一个人有选择多种享受的自由,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全得到他们,因此,不管各种享受的绝对量是如何不同,为了使他的总量达到最高限度,他就必须在他完成最大的享受之前,把所有的享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利用,而且是以这样的情况来享受,即任何一种享受在终止享用的一刹那,其大小仍和原来一样。”(转引之[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67页)戈森就是以这种罗嗦的形式,表述了一个后来影响深远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来自于对满足需要的各种消费物的均等享受。
作为上述两个定律的一个推论,在原有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大的享受,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充旧的享乐。这也可以叫做戈森第三定律。
2)边际效用或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我们已经指出,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曾经以不同的提法表述了边际效用的观点,但描述的更为细致的可能是门格尔的门徒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以及后来的马歇尔。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边际效用介绍得十分明白,但为了生动、形象、有感性色彩,我们还是以庞巴维克和马歇尔的论述作为基本素材,作以较为详细的介绍。
欧根·蓬·庞巴维克(1851-1914),奥地利经济学家,曾师从门格尔,主要著作有《资本与利息》、《资本实证论》。
庞巴维克首先使效用与稀缺发生了有机的联系,他认为一件物品要有价值,不仅要有用,而且要稀缺。这里所讲的稀缺,不是绝对稀缺,而是相对稀缺,即相对于该种物品需求而言的稀缺性。庞巴维克要说的,实际是一个人的福利或享乐对该种物品的依赖程度。他说:“我们经常是按照需要对我们福利影响的大小来划分它们的等级的。因此,我们把那些得不到满足就将导致死亡的需要,放在首位。其次,我们把那些得不到满足就对我们的健康、荣誉或愉快产生某些长久严重损害的需要放在第二位。再次,是那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易于使我们受到较多的暂时损害,痛苦或损失的需要。最后才是这样一些需要,如果它们得到满足,除使我们略感到不便外,一无损失,或损失极微。按照这些等级来排列我们的需要,我们得到一个轻重分明的需要分级表。当然,由于人们的体力、智力、文化程度等等都不相同,需要的差别是十分显著的。个人有个人的分级表,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分级表。但是,每一个收入有限的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分级表,如果他愿意对各种需要加以选择的话。”([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瑞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9-160页)把庞巴维克这段话说得简单一些,每个人都有依据于自己的主观评价的“排队”,排在最后的(贾宝玉把林妹妹排在第一位,焦大绝对不会把林妹妹排在第一位,富人的排序和穷人的排序是不一样的)就是边际效用。庞巴维克说,这种最小效用处于经济上所容许的边际的这一效用叫做这种物品的经济边际效用,它决定商品的价值。他举了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上述的观点。例如,一个人有五袋谷物,第一袋解决最需要的,即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袋用来保持强壮和健康,第三、第四袋用来改善生活,即饲养家禽和酿酒;第五袋满足消费的需要,如养鹦鹉。
英国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进行了第二次综合的马歇尔的论述似乎更为简洁明白。他写道:“欲望是无止境的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单独的欲望都是有其限度的。这种人所熟悉的和根本的人类天性的倾向,可用可以满足的欲望的规律或效用递减规律予以说明,那就是:一种东西给予一个人的全部效用(那就是它给予他的全部享乐或其他益处)是随着他保存的这些东西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但是,全部效用的增加没有他保存的东西数量增加得那么快。如果他的保存数量是按照一定的速度增加着的,那么,他所提供的利益都是按照一种递减的速度增加着的。换言之,一个人由于他保持的那种东西有了一定数量的增加而获得的那部分新增加的益处,是随着他已经有了的数量的每一增加而递减着的。”([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12页)马歇尔的这段论述,和庞巴维克的上述论述,用我们的话讲,就是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就是我通常所讲的,穷人的时间最不值钱,富人的钱最不值钱。一个博士最值钱,两个博士没有一个博士值钱,如果再出了一个假博士、假硕士,真博士、真硕士也就更不值钱了劣币驱良币。把这一结论再作一下逻辑引申,每个人,每个企业,只有依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市场交易,才能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当然,庞巴维克当时的一个意图是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边际效用价值论肯定是不对的。但由于此后西方经济学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马克思,他们似乎觉得边际效用理论更适合他们的理论体系,更适合经济运行分析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因而被更加精雕细刻和全盘接受。鉴于本书的目的在于结合经济运行介绍已有经济学的成果,我们暂不讨论这一理论体系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来的错误所在。我们只是在这里指出这一点。
边际效用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表现在:①在货币收入有限的条件下选择商品时按照不同商品或服务对自己的满足程度排队;②在进行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比较时,由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决定货币的分配;③对一定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进行利用时按照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轻重缓急;④由边际效用演化出来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对企业管理甚有用处,是把企业管理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时不能不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