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不仅承担着人体获取日常营养的工作,也是身体重要的免疫产生和识别的场所,和人类共生的肠道细菌更是参与到人体日常生理活动的诸多环节。
肠道的功能和健康状况与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同时人体的各系统和所处生活状况也在多个侧面对肠道健康产生影响。
肠道其实是位于体外的一个脏器,它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门户,而我们的口腔则可以说是肠道的守门员,所以说口腔的健康是胃肠道健康的先锋。
如果我们的牙齿不健康,直接影响我们进食的质量。
牙齿要将大块的食物切割成小块食物甚至食糜,并与口腔内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促进食物消化,如果没有健康的牙齿或淀粉酶分泌不足,食物将以大块的形式被推入胃里,这样就加重了胃肠消化吸收的负担,并且有很多营养成分得不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久之胃肠功能就会出现紊乱,并且口腔消化酶类对外来细菌也是具有杀伤作用。
如果口腔内环境不健康,消化酶类不足,有害菌滋生,就会一起进入消化道,影响肠道菌丛,产生不利影响。
俗话说“病从口入”,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严重影响胃肠道健康。
长期大量饮酒,进食油炸、偏辣、偏冷、偏硬、偏酸等食物,饮食不规律,无节制等不良饮食习惯均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肠道黏膜损伤发炎的根源所在。
我们食物主要的三大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它们在体内消化需要相应的消化酶类。
如果我们体内这些酶类物质分泌不足,直接影响我们对胃肠黏膜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且受损的胃肠黏膜也需要氨基酸和酯类物质来修复。
另外,胃酸及消化酶类不足,经由口腔进入胃部的细菌不能很好地清除,导致有害菌滋生(如幽门螺旋杆菌)等,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很多代谢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会随之产生,并且如果存在胃溃疡的人群感染了HP ,将大大增加胃癌发病率。
质子泵抑制剂的发明曾让消化科医生觉得根治胃溃疡的时代到来了,但是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的滥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胃酸的长期缺乏可能会造成胃肠道肿瘤的风险升高,并且可能导致多种疾病风险升高。
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是肠道健康的基础,是肠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
完整的肠道屏障包括生物、化学、机械、免疫四个部分,肠道内正常共生菌对致病菌的定植抵抗作用及其菌间聚集构成了生物屏障;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消化液和肠道寄生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化学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肠粘膜上皮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机械屏障;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SIgA、IgM等抗体及粘膜下淋巴组织组成粘膜免疫屏障。
以上任何一个屏障功能受损,均可导致肠道功能损害,营养吸收障碍,黏膜炎症增生以及肠道通透性改变,可能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等情况,与多种肠道疾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肠道内有约400-50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其中的30-40种约占肠道负荷99%,是我们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总重量是2-8斤,相当于人体最大的器官的重量。这些微生物有多种功能是真正共生和互惠的关系。
这些共生微生物维护着肠道的内环境平衡:促进食物的发酵,合成维生素,产生能量,促进上皮细胞分化,调节免疫,与致病菌竞争食物及空间,生产杀菌素等。
肠道的生态紊乱会造成肠道内环境变化,导致免疫、炎症表达增加,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对身体整体的代谢、免疫有着调控影响,所以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对于消化系统乃至全身各脏器功能均存在重大意义。
肠道黏膜表面是最大的与潜在的炎症介导因素接触的部位,肠道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健康黏膜环境可向整个免疫系统传递“安全”的信号,是防卫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线。
正常情况下,肠道只允许完全消化后的食物分子,比如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不受阻碍地通过肠道璧进入体内。
没有完全消化的大分子进入,则会引起免疫反应和最终的过敏症。
而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摄入潜在的致敏食物或过敏性食物,则会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随着血液运行全身,首当其冲就会对胃肠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肠道慢性炎症,影响日常营养的吸收,并对肠道菌群、肠道结构以及免疫识别产生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高致炎的美式饮食,大量摄入的咖啡因,都是明确的致炎饮食,会影响肠道通透性,增加免疫紊乱的风险,导致整体炎症水平升高。
胃肠黏膜系统的基本构成也是一个个的细胞都是需要身体充分的营养供应才能保证正常的分化和凋亡。
营养摄入的不均衡对于身体内环境平衡会造成影响,也会直接的影响胃肠功能。
在营养支持中经常使用的谷氨酰胺就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必需的营养之一。
在胃肠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谷氨酰胺就是必备的治疗内容之一,可以帮助胃肠黏膜细胞再生,辅助修复肠道。
除此以外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样可以调节体内氧化应激情况,欧米咖3系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体内的炎症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胃肠疾病同样也可以起到支持的作用。
对肠道菌群必不可少的益生元也是调节肠道菌群和胃肠功能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
人类身体的毒素来自两个途径:外源毒素和内源毒素。
最常见的外源毒素是吸入毒素(吸烟、空气污染、牙科银汞填充物)、食物摄入毒素(食品中的化学残留物、水里的化学物质和药物)、注射毒素(接种疫苗、纹身)、皮肤吸收毒素(化学物质合成纤维织物、油漆、塑料、农药和重金属)。
比如重金属进入机体就具有多种毒性,包括神经毒性、免疫毒性、代谢和线粒体毒性、内分泌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重金属可以抑制受损DNA的修复,介导氧化应激,抑制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致癌基因的表达,如果表现在肠道,就会发生肠癌;重金属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促进氧化损伤,抑制抗氧化酶功能和抗氧化过程,扰乱离子稳态(钙、钠、钾) ,扰乱神经递质代谢,促进线粒体功能障碍,常表现为严重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伴外周神经变性。
重金属可以影响肠道的免疫反应,肠道抗原诱发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反应会诱导黏膜和全身免疫反应,甚至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压力一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压力即是身体对生理、精神、心理或情感的反应。
许多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都与压力有关,包括:体重增加、抑郁、焦虑、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免疫系统失调、皮肤(皮疹、荨麻疹、皮炎)、胃肠系统(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溃疡、肠躁症、溃疡性结肠炎)、加速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产生。
压力作用于大脑,会让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活性增加,压力增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如果长期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胃炎、肠炎的发病率增加,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消化系统产生炎症,吸收功能下降会导致色氨酸吸收下降(色氨酸在体内转换成血清素) ;以及其他跟神经递质代谢相关的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会下降,这样就会导致出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产生。所以压力作用于胃肠最终可导致情绪的变化。
压力应激直接作用在胃肠道,消化功能都是慢的,胃酸分泌不足,消化功能紊乱,胃肠蠕动也缓慢,可能导致肠漏症,致使炎症水平的升高,最终抑制大脑血清素的分泌。
大脑的血清素又被称作“快乐荷尔蒙" ,它对睡眠、情绪都会有影响,一旦血清素下降,又会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活性增加,这又加重了应激,所以消化系统-免疫炎症-大脑之间是循环相互作用的。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被称为"脑一肠轴”从巴普洛夫和狗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是大脑启动了消化过程。
消化道的神经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各种精神因素,尤其是长期高度紧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功能紊乱。
一方面是引起内脏感觉过敏,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的紊乱;
一方面是引起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的失衡,导致一些症状综合征,如肠激惹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