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京故事》这本小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曾经我在《和生活相遇》中写道:和生活相遇,就如撞上了一个飞贼,不经意间就会盗取你的全部,包括肉体和灵魂。这个世界有许多的故事总那么滑稽。譬如:我的北京故事还没有开始,而很多人的北京故事正在结束。

生活在每个城市似乎都一样,我们都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多年来,那份去北漂的心情依旧在,可此刻北京有一大批人正拖着沉重的行李在离开北京的路上。

数年前乃至于现在,我骨子里面深深明白,北漂也好,昆漂也罢,最终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而我的北京故事,依然初见的样子,美好而充满希望,所以每每闲暇时都为我的北漂生涯筹谋着。

周末时,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事情,完成每天都特定的小说任务量后,索性喝茶、看书、听歌,期间收到了心仪已久的一瓶红酒。怀念一种味道,亦如思绪已久的北漂生活,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好在当年经营此味道的商家还在,可再一次品时,当年的味道已不复存在了。

北方的朋友发来讯息说:你在听歌,我也在听歌,只不过是Tove-Talking Body。他又说,你在看书,我在写稿,没完没了的写总结,你那阳光温暖,我这冬雨来临!

是啊,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忙着不同的事情,寻找着不同的生活主题,感受着每一座城市为我们带来清冷与无常。

许久前,就计划着来一场远行,许久后经历了无数次的远行,却未曾找到多年前第一次背包远走他乡的那种感觉。多年后,漂泊于城市中,无论去哪里,始终觉得再远的路程,都是一场盛开在心间的宴席,和当年出走奔赴远方寻找内心的梦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就是落魄地混迹在春城的游击队,多年来,昆明的东西南北都走遍了,如今再一次归来时依旧茫然四顾。

城市早已不是我们初见的样子,就连我们的内心都已和当年完全相反,我们持久追逐的或许是我们内心仅剩的一点执拗罢了。而我的北京故事,正慢慢发酵逐渐成长。

茶席间,和朋友商议去北上广讨生活,但最后我们都胆怯了,是的,我们胆怯了,我们打心底里没有自信能在大城市里活下去。多年前,和几个小姑娘共事一起时,闲时大家聊此生梦想时,许多人的回答竟是此生一定要北漂一次。而我,也同样萌动着北上的念头。

此刻,阳光铺洒在我正前方的菜洼上,折射出温暖的光圈,泛出一圈圈五颜六色的光环。我坐在这窗前,无数次幻想北京的模样,眼看这仅剩下的一洼菜地,却被一座一座的高楼大厦包围着。这个城市太喧嚣,车辆不停地急速而过,绝尘中,我连一丝温暖的气息都未曾感知到。

城市的边沿,隐藏着太多我无法探知的故事和隐情,只能举步维艰地尝试融入,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去探寻,寻找我们内心最精准的需求点。

很久不在城市的公交上度过早上或者下午的时光,最近每天都会将每天4小时的时间浪费在公交或地铁上。漂泊在城市的低矮处很多年,着实未曾体验过早高峰和晚高峰,这几天下来感觉筋疲力尽,拥挤的车内出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却有着太多的故事难以去读懂。

这样的午后,时光慢慢地被我消耗着,我躲在有个破洞的窗边,享受着阳光的温和,眺望着远处。思绪着原本应该去构思的故事,却只有开头,中间部分和结尾都显得苍白无力。

回顾之前的文字,特意去翻找评论,被太多的读者骂,都说结局不好,必须要重写一个结局。可小说的结局和我们人生的结局一样,太多细枝末节真不是作者能决定,原本计划好的故事走向也会突然没有了方向。

亦如,我的北京故事,至今连一个大纲都没有,惟愿背起行李那一刻不再胆怯。

第2个回答  2017-12-27

北京古观象台(也可以称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

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42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天文台,从明朝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持续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世界上同期古代天文台中持续观测时间最长的一座天文台。

尤其喜欢古观象台上的8架铜仪,先不提其实用价值,而光看其型,就足够养眼。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当身为联军司令的德军统帅瓦德西率部占领古观象台时,看到台上台下陈放的明清两代的青铜天文古仪说道“太美了,太美了,它们的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的龙纹装饰都极为完美”。于是乎,法国、德国就把这些极具价值的古典天文仪器给掠夺占据了。

后来迫于世界舆论压力,法国德国才陆续归还于中国。但后因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对我国的侵略,为了保护文物,古观象台的明清古仪再次分别,台上的八架清制古仪因拆装运输困难未能同行,就留在了古观象台上。而明朝的浑仪、简仪和圭表至今仍然安放在南京的紫金山。

除了观象台上的8架铜仪,四合院内还陈列了一些古代天文仪器,不过多数是仿品,相对台上那8台古仪,要简单粗糙许多。而且即便形似,其功能却再无法实现了。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第3个回答  2017-12-27

大家的目标都是买房,觉得只要买到房,早点晚点都一样。

但是早两年买房,和现在买房,结果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房大爷跟大家分享个故事,如果主人公是现在买房,那她可能就没法拥有现在的生活了。

1

E姐,之所以给她起这个代号,不是因为她名字里有E,而是因为她胸围是E cup。

当然了,她的凶残之处远不止于此,E姐长相最多算是清秀,不是漂亮女人,但是个子高,身材气质好,颇有女神范儿。

E姐是帝都某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硕士,有着山东女人的勤劳、直率、泼辣、果敢,总之是女神外表,女汉子内心。

去年,凑巧我们部门一多半的同事都买了房或者换了房,E姐为了祝贺大家乔迁新居,请全部门的人一起去吃了大餐。

席间她很兴奋,喝得也有点多,笑着和我们说当年她和老公历经艰辛买了房,办完各种手续之后,两个人抱在一起大哭一场。

一方面终于在这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而兴奋,更主要的,他俩借遍所有朋友,刷爆信用卡。

背了几十年的房贷换来这套房子后,两个人加一起身上就只有两百多块钱,哇哈哈哈哈哈。

E姐的笑声一如既往的有穿透力,不知道她和老公如何用200多块过完那段没发工资的日子的。

那天没继续讲买房子的事,但之后从她嘴里断断续续听到只言片语,也能串起她的买房经历。

2

虽然我很难想象E姐抱头痛哭的样子,但我用膝盖也能想得到她一路奋斗到今天的不易。

E姐本人外在内在条件自不必说,老公是她的大学同学,除了个子矮一点,各方面也都很优秀。

然而,这两个人的家境确实很拙计,有句话说“好男不娶有弟女,好女不嫁凤凰男”,就是这两个人家境的真实写照。

E姐的老公是南方某个山区农村的,家里集N个人之力供他读书后已再无余钱,E姐是家境虽然比她老公好些,但有个弟弟。

大家可自行脑补山东中西部某县城的女儿在家里的地位,她父母能让她上大学甚至读了研(虽然她靠奖学金这期间没花家里一分钱)。

她的父母没让她初中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就已是极开明的父母了。

即使有一些家底,别说资助她买房,哪怕把钱借给她,之后连本带利还都是绝不可能的事。

E姐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北京户口还没现在这么难,两口子都拿到了户口,工作也很拼,还接点私活什么的赚钱。

生活方面我不了解,但也能猜出两个人是很节俭的,工作3年后,大概是2009年左右,攒齐了亚运村附近一套一居的首付款及少部分装修款。

然而看房子的时候,E姐和老公发现同一个小区有套不错的70多平两居在售,顺便去看了下,看完后喜欢的不行。

而且他们作为研究生毕业本来就晚,工作几年岁数更是不小了,生了孩子父母来帮忙还是两居方便,他们用10分钟就决定交定金签下这套两居。

签约之后,两个胆儿肥的人才认真思考,一居变两居,首付可差不少,凑不齐定金就打水漂了。

于是两个人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借遍所有朋友同事,外加刷爆信用卡,终于凑齐了首付,办好了贷款,拿下那套房,之后就是抱头痛哭那一幕。

3

E姐说,亚运村那套房子让她转运了,自从买了那套房,他们两口子改变了不少。

不但事业上升得很快,工资翻番涨,还生了一对龙凤胎,借的债一年就还清了,公积金提取了还贷也不是什么问题。

有了孩子两口子想得更为长远,他们买的房子物业等同于摆设,小区比较乱,怕孩子不安全,而且学区一般,于是两口子就琢磨着换个学区房。

2009-2012年北京房价上升得很快,E姐的房子自然也涨了不少。

2012年E姐和老公卖了第一套房,加上这几年攒的钱,买了上地一套大三居学区房,这房子当年是2万多一平买的,猜猜现在多少钱?8万多!

总之,在北京工作10年,E姐和老公从一穷二白的典型凤凰男女,到如今事业有成,家庭资产几千万,有房有车。

老公正在创业中,貌似成果不错,龙凤胎儿女漂亮又聪明,马上上小学了,简直人生赢家啊!

4

当然了,他们两口子有今天并不仅仅因为买了房,他们强大的吸金能力才是王道。

但如果他们当初不买房一直拖到现在,拿下那套单价8万多的学区房也是可以的。

但是他们就得拿出将近一半的收入还贷款,她老公哪还敢辞职创业呢?

还要担负一对儿女吃穿及上各种特长班的费用,负担双方父母甚至兄弟姐妹的部分生活开支,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

哪能像现在这样,两个人公积金还学区房的月供还有剩余,房贷完全不影响生活。

买的起豪车,名牌衣服化妆品也不用纠结于价格,一年还能带两个孩子出国游两次。

可以说,如果当年不买房,也能在北京生活下去,但现在这样高品质生活基本和他们无缘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