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蔡礼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观蔡礼旭老师如何明辨言语的感想

蔡老师从小有个好习惯,不管什麽情况,只要家中有长辈到访,必定到那位长者前请安问好。真是个好习惯,应该要效法学习。

礼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未来要好好把握这一个原则,别把分数放在前面。孔子说,不学哩,无以立。

改变社会从自己主动开始,主动向人请安,主动向人问好,主动关怀别人。

思想观念才是一个人的关键因素,人的身分、血统、种族都不是划分人的依据。例如我们称自己是中国人,炎黄子孙,则要问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否为中国人的思想。

这个时代的家长,很多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努力赚钱,结果养出来的孩子,让自己无法安稳的睡觉。因为现在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物质文明的信徒、奴隶,常常以物质的观点进行教育。

不是核子战争为世界末日,当所有的人的思想观念已经不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时候,那麽就是世界末日了。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始做善。

仁,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仁。

中国传统道德的失传,在我们自己是否以真诚心去处世待人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处世待人不真诚,所以很多时候并非真的为他人著想。

文言文之所以会被废掉,是因为读书人说一套做一套,给社会大众不好的印象,在一些因缘之下,结果被废掉了。五四运动只是整个事件最后的一个因素。

欲是深渊。

中国人的生涯规划是:少年培福,中年造福,老年享福。古人曰:少年得志大不幸。福祸相依。

海南海瑞庙有个对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 怎样读黄帝内经———和紫极先生的聊天记录

梁晓光答 : 读黄帝内经。

梁晓光答 : 有些地方读不懂!

梁晓光答 : 感觉就像学数学一样,在一加一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开始学高等数学了!

紫极先生说:关键问题,是文言的断代!

梁晓光答 : 恩!我看过蔡礼旭老师讲座的光碟,中国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文言文!

紫极先生说:语言中的语和言,是不同的。文和字,也是不同的。

紫极先生说:文者纹也,如虫御木,方为文。字者,生也,易曰:十年不字, 即十年不生育,文之所生则为字。故字可变,文不可变.语言也是一样,中华文化几千年未断的原因是言的传承. 语变化多了,白话运动以来,传承断了。

梁晓光问 :文是不是一种事物,一种现象?然后用字表达出来?就像一个东西(比如苹果), 文也,人们给它取名叫苹果,字也!

紫极先生说:不是,文就是象形字。

紫极先生说:是的,比如日,就是文。而由日生出来的字,早。

梁晓光答 : 文是古人观察自然后对一些事物的形象描绘,然后言就是根据文来的!

紫极先生说:是的,用言来记述文,所以称为文言文。口头的是语,称为口头语。

梁晓光答 : 哦,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理解古人的思想!

紫极先生说:对,你终于明白了。黄帝内经实际上就是平白无华的话。只是你现在用语去理解言,用字去理解文,所以你看不懂。

紫极先生说:文是心灵的感应,言是文的记录。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梁晓光答 : 悟性

紫极先生说:还有一个,就是要掌握方法,我所教的,就是读内经的方法。

读内经,就要用心去读,掌握方法后,直接用心和古人去说话。

梁晓光答 : 的确,没有人教,自己读经典确实有些困难!梁晓光答 : 用心

3. 孔夫子家禽,出自哪篇文言文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