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怕突然读懂了《茶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话剧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部《茶馆》,勾画旧时代的三大卷图景,也写尽每个普通人的人生。

听过这样一段话:

头道茶浑浊,就像人少年时期的茫然,摒弃泡沫,才能还以生活清澈;

二道茶苦涩,犹如人壮年时期的艰难打拼,万丈高楼平地起;

三道茶水最精华,人到中年,积累了半生,正是硕果满满的时期;

四道茶清淡韵暇,步入老年,经历了种种浮华,看透人世百态,有留恋,有不舍,但终究学会了放下。

我们每个人,正如《茶馆》里的一碗茶。

在滚烫的世间沉浮,品尽万千苦味,静待命运的回甘。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北京城闲逛的人,没走几步,便能发现一处茶馆。

茶馆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

城里的人,遛鸟的、商议事情的、说媒的,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渴了喝碗茶,饿了便来碗烂肉面。

1898年,多数茶馆全然倒闭,唯有裕泰茶馆依旧热闹非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

自从父亲去世后,王利发接管了裕泰茶馆。

按照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王利发继续沿用这套经典的经营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就可以讨人喜欢。

逢人便是一副笑脸,谁来茶馆一定让人听话听得舒坦。

如果说左右逢源的高情商是生意人的基本能力,在动荡变换的时代里,王利发更掌握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

袁世凯死后,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而“裕泰”成为仅存的一家。

为了避免被淘汰,裕泰茶馆大改了模样与经营方式。

现在,茶馆前面仍然卖茶,后面就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至于“烂肉面”就沉入时代。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

茶座也大加改良,大变模样: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被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

说来,掌柜王利发最大的本事,便是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全新的发展。

正如那句经典的话: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也不打。

当时代的浪潮涌来,真正的高人,都懂得沉得住气。

天变了,就跟着一起变动;天没变,也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在王利发看来,如果不能顺势而上,至少不要逆势而下。

洞察时势,顺势而为,方能与时代同浮游。

《茶馆》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灰暗又诡谲。

第一幕里,康六不得不卖掉女儿顺子。

在茶馆门口,他因为自责崩溃喊着“自己不是人,是畜生”。

然而造化弄人,康六陷入两难的困难,“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即使小顺子饿晕了过去,庞太监只冷冷说:“我要活的,不要死的!”

中国军阀割据进行,内战时时发动,街上满是流民。

正如那句话所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男男女女居无定所,茶馆成了黑暗中救赎的微光。

可就算王利发想拯救大众,他自己也难以顾暇。

巡警来催交干粮,不交干粮就要王利发直接给他们孝敬茶钱。王利发反复周旋,打着感情牌。大家都以为他在强权的高压下活得唯唯诺诺,实际上,他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生存的这一隅地方。

开茶馆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好,但为了生活,王利发活得够明白:

放下面子赚钱,才是中年人最大的体面。

当然,舍不得面子的人,大有人在。

松二爷原本是旗人,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优哉游哉地吃着“铁杆庄稼”产的皇粮。清亡后,他最留恋的,就是自己旗人的身份和过去的生活,因此他怎么也不愿意自食其力。

他崩溃大哭,不过是因为自己的衣裳变得破破烂烂。他说,自己根本不像个人。

他最在乎自己的黄鸟,宁愿自己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看着黄鸟仍在精致的笼罩里,他说,自己就舍不得死去。

然而,到了最后,松二爷还是被活活饿死,连棺材还是常四爷化缘化来的。

至于身前的面子、名利以及光鲜的过去,根本无法带进土里。

一个人想要真正变强大,不是固守面子,而是从抛开自尊心开始。

中年人的世界,上有高堂,下有稚子,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比起自尊,还有更多东西需要我们守护。

谁不是把脸面卖了,换成几两碎银?谁不是把自由当了,换了柴米油盐?

正如茶馆的王掌柜说的: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

明明心怀高洁,却甘愿弯腰低头认怂;表面上不顾面子,却活得比任何人都有勇气。

每个勇猛的中间人,咽下委屈,担起责任,为重要的人撑起了一片天。

《怦然心动》里有这样一句话:

有人住高楼,有人藏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百态的命运中,真正勇敢的中年人,即使负重万千,却还是坚强地抬起来头。

清朝彻底灭亡后,常四爷失去了旗人身份。

曾经,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就参加义和团。

当其他人被时代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为了生计,常四爷当起菜贩子卖菜。

常四爷提着一串腌萝卜,两只鸡,走进曾经喝茶的茶馆。

他也不怕认识他的人嘲笑他,大大方方地喊王利发“王掌柜”。

他自食其力,没有皇粮吃,就卖膀子力气。

城外买不到菜倒卖,他就东抓西抓,抓到两只鸡去卖。

曾经小人看到常四爷落魄的样子,不免唏嘘“哈哈哈!这不是常四爷吗”?

常四爷只道他们是洋人的走狗,有洋人撑腰,说:“再见吧,二位,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没了显赫的光环,曾经的阿谀奉承也变成了嘲讽,常四爷还是又倔又硬。

正如《茶馆》里写到的:“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

人到了七十多,只落得卖花生米。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最大的愿望,那就是“盼哪,盼哪,只盼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

面对无法逃避的苦难,腰可以弯,但永不低下的头、永不停下的步子,就叫做“不妥协”。

走进人生的下半场,只管昂首前瞻。再往前一步,你不仅只为挡在儿女高堂之前,实际上,你更是为了自己的冲锋。

曾看到这样一段《茶馆》的点评:

苍天呐!这是怎样一幅云谲波诡的 历史 画卷啊!跨越了多少时代,荡涤了多少流沙……

《茶馆》里的三杯茶:一杯敬老舍,一杯敬演员,最后一杯泼到时代的腐尸上。

故事的结局,松二爷活活饿死,秦二爷想要实业救国的工厂被拆,他悟出一个道理,竟然是:“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王利发的妻子儿子都相继死去,茶馆改良到最后,却还是难逃时代的滚轮。

最后,秦二爷、常四爷和王利发把纸钱撒起,来祭奠自己和时代。

一部《茶馆》,说是悲剧也不太确切。

尽管每个中年人都被生活虐到哭天抢地,但每一个勇猛的中年人,喝完最后一碗茶,仍然选择拖着年迈的身躯,继续步履不停,生存下去。

或许,这也是每个中年人在生活悟出的真相:

前尘滚滚,世事狠厉,活着便是此生最大的勇气。

愿每个中年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历经风雨,被岁月打磨得更加纯熟。

作者:陈星空,用笔写下一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