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谁写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问题一:《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卷,初版即发行五百多万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1月出版。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把很多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问题也纳入进来,大大丰富了这一品牌的内涵。
图书资料   《十万个为什么(伊林选集 第一分册)》
作者:(苏)伊林 译者:郑缤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5年   印刷时间:1955年第1次印刷,1958年1月第5次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   ,为什么呼呼直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 作者伊林(1895―1953),苏联著的科普作家。他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十万个为什么》《黑白》《几点钟》《不夜天》等科普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伊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重新出版了董纯才译的这本书。
――摘自百度文科

问题二:<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是谁写的 我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叶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我忽然从上海飞往沈阳,在北方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其实,沈阳只是我这次全国性的签名售书活动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深圳、成都、济南、西安……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不少读者感到惊讶,叶永烈是纪实文学作家,怎么忽然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其实,我早年写科普,后来写纪实。虽说我曾为我的纪实文学新著举行过多次签名售书活动,但《十万个为什么》是个例外:这不仅仅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读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写的,签名售书却在四十年后举行!
说来话长。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报道《图书的背后》,内中有这么一段:
“作者们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是精通的,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多方协助作者。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帮他修改,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
报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时,我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三年级的学生。报道中提及的“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其实仅指化学分册,而不是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个为什么,我写了一百六十三个。
在写了化学分册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邀我参加其他分册的写作。于是,我再接再厉:为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写了二十七篇;为第四分册农业分册写了八十九篇;为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写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个“为什么”,我写了三百二十六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写这套书时我只二十岁,出书时我只二十一岁。
我小小年纪,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我是浙江温州人,从小喜欢文学,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浙南日报》发表了诗作。一九五七年,我从温州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习之余,我喜欢写作。最初写诗,写小说,写散文,虽然也有发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后来,我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创作科学小品,几乎写一篇就发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为路远没有回老家温州,独自呆在空荡荡的宿舍里,便埋头写作,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时,我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只是看了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从书的版权页上查到他们的地址。我的稚嫩的书稿,落在青年编辑曹燕芳手中。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采用了这本书稿。根据曹燕芳的建议,书名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这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记得,她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试着写了五个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之处,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其实,每一篇“为什么”就是一篇科学小品。《十万个为什么》实际是一部大型的科学小品集,所以很对我的写作路子。尤其我是学化学的,所以写化学小品格外得心应手。
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部的“底细”,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一个个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给他们寄去。他们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我竟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也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所没有的,我也就自己出题,自己回......>>

问题三: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叶永烈
叶永烈
别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40年8月30日
职业:作家,教授
主要成就: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代表作品:十万个为什么

问题四:十万个为什么是谁写的 一 《十万个为什么》这书名,并非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创,而是借用了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一本书的书名。伊林在大学时学化学,31岁的他出版第一本书《不夜天》。此后,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作品。 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小册子,大约只有五万多字。书的副标题是“室内旅行记”。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书橱到大衣柜,提出一个个“为什么”。
二 叶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我忽然从上海飞往沈阳,在北方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其实,沈阳只是我这次全国性的签名售书活动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深圳、成都、济南、西安……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不少读者感到惊讶,叶永烈是纪实文学作家,怎么忽然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其实,我早年写科普,后来写纪实。虽说我曾为我的纪实文学新著举行过多次签名售书活动,但《十万个为什么》是个例外:这不仅仅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读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写的,签名售书却在四十年后举行!
说来话长。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报道《图书的背后》,内中有这么一段:
“作者们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是精通的,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多方协助作者。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帮他修改,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
报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时,我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三年级的学生。报道中提及的“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其实仅指化学分册,而不是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个为什么,我写了一百六十三个。
在写了化学分册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邀我参加其他分册的写作。于是,我再接再厉:为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写了二十七篇;为第四分册农业分册写了八十九篇;为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写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个“为什么”,我写了三百二十六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写这套书时我只二十岁,出书时我只二十一岁。
我小小年纪,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我是浙江温州人,从小喜欢文学,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浙南日报》发表了诗作。一九五七年,我从温州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习之余,我喜欢写作。最初写诗,写小说,写散文,虽然也有发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后来,我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创作科学小品,几乎写一篇就发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为路远没有回老家温州,独自呆在空荡荡的宿舍里,便埋头写作,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时,我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只是看了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从书的版权页上查到他们的地址。我的稚嫩的书稿,落在青年编辑曹燕芳手中。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采用了这本书稿。根据曹燕芳的建议,书名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这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记得,她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试着写了五个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

问题五: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 叶永烈
早年科普作家,现纪实文学作家。

问题六:《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叶永烈
绝对正确

问题七:《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卷,初版即发行五百多万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1月出版。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以“套”出版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各类科学知识,文字不长,深入浅出,非常符合青少年读者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它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近年来,冠以“十万个为什么”的图书层出不穷,把很多众所关注的学科前沿问题也纳入进来,大大丰富了这一品牌的内涵。
图书资料   《十万个为什么(伊林选集 第一分册)》
作者:(苏)伊林 译者:郑缤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5年   印刷时间:1955年第1次印刷,1958年1月第5次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   ,为什么呼呼直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了他那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 作者伊林(1895―1953),苏联著的科普作家。他运用文艺的形式、散文的笔法、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的描写,来引人入胜地讲解科学。《十万个为什么》《黑白》《几点钟》《不夜天》等科普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认,几乎被译成欧洲所有的文字。伊林对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重新出版了董纯才译的这本书。
――摘自百度文科

问题八:<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是谁写的 我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叶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我忽然从上海飞往沈阳,在北方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其实,沈阳只是我这次全国性的签名售书活动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深圳、成都、济南、西安……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不少读者感到惊讶,叶永烈是纪实文学作家,怎么忽然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其实,我早年写科普,后来写纪实。虽说我曾为我的纪实文学新著举行过多次签名售书活动,但《十万个为什么》是个例外:这不仅仅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读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写的,签名售书却在四十年后举行!
说来话长。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报道《图书的背后》,内中有这么一段:
“作者们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是精通的,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多方协助作者。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帮他修改,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
报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时,我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三年级的学生。报道中提及的“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其实仅指化学分册,而不是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个为什么,我写了一百六十三个。
在写了化学分册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邀我参加其他分册的写作。于是,我再接再厉:为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写了二十七篇;为第四分册农业分册写了八十九篇;为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写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个“为什么”,我写了三百二十六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写这套书时我只二十岁,出书时我只二十一岁。
我小小年纪,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我是浙江温州人,从小喜欢文学,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浙南日报》发表了诗作。一九五七年,我从温州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习之余,我喜欢写作。最初写诗,写小说,写散文,虽然也有发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后来,我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创作科学小品,几乎写一篇就发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为路远没有回老家温州,独自呆在空荡荡的宿舍里,便埋头写作,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时,我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只是看了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从书的版权页上查到他们的地址。我的稚嫩的书稿,落在青年编辑曹燕芳手中。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采用了这本书稿。根据曹燕芳的建议,书名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这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记得,她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试着写了五个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之处,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其实,每一篇“为什么”就是一篇科学小品。《十万个为什么》实际是一部大型的科学小品集,所以很对我的写作路子。尤其我是学化学的,所以写化学小品格外得心应手。
我当时并不知道编辑部的“底细”,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一个个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给他们寄去。他们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我竟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也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所没有的,我也就自己出题,自己回......>>

问题九:十万个为什么是谁写的 一 《十万个为什么》这书名,并非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创,而是借用了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一本书的书名。伊林在大学时学化学,31岁的他出版第一本书《不夜天》。此后,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作品。 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小册子,大约只有五万多字。书的副标题是“室内旅行记”。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书橱到大衣柜,提出一个个“为什么”。
二 叶永烈
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我忽然从上海飞往沈阳,在北方图书大厦为读者签名售书。其实,沈阳只是我这次全国性的签名售书活动中的一站。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深圳、成都、济南、西安……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不少读者感到惊讶,叶永烈是纪实文学作家,怎么忽然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其实,我早年写科普,后来写纪实。虽说我曾为我的纪实文学新著举行过多次签名售书活动,但《十万个为什么》是个例外:这不仅仅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科普读物,而且是我在四十年前写的,签名售书却在四十年后举行!
说来话长。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新民晚报》第二版发表记者永义所写的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报道《图书的背后》,内中有这么一段:
“作者们对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是精通的,但写法上不一定符合儿童的特点。编辑部就再三讲明要求,多方协助作者。如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编辑部派专人和他谈,帮他修改,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后来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成为本书作者中写得最多的一个。”
报道中提及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一位作者”,便是在下。那时,我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三年级的学生。报道中提及的“这位作者一个人就写了一百多个题目”,其实仅指化学分册,而不是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一百七十五个为什么,我写了一百六十三个。
在写了化学分册之后,少年儿童出版社又邀我参加其他分册的写作。于是,我再接再厉:为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写了二十七篇;为第四分册农业分册写了八十九篇;为第五册生理卫生分册写了四十三篇。
我是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五卷,共九百四十七个“为什么”,我写了三百二十六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一个作者――写这套书时我只二十岁,出书时我只二十一岁。
我小小年纪,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我是浙江温州人,从小喜欢文学,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浙南日报》发表了诗作。一九五七年,我从温州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习之余,我喜欢写作。最初写诗,写小说,写散文,虽然也有发表,但是投稿的“命中率”不高。后来,我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创作科学小品,几乎写一篇就发表一篇。在一九五九年暑假,我因为路远没有回老家温州,独自呆在空荡荡的宿舍里,便埋头写作,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故事》,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当时,我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只是看了这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从书的版权页上查到他们的地址。我的稚嫩的书稿,落在青年编辑曹燕芳手中。她并不计较作者的资历,采用了这本书稿。根据曹燕芳的建议,书名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一九六○年二月,我平生的第一本书就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
这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记得,她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试着写了五个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

问题十:十万个为什么是谁写的? 5分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纂,借用了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一本书的书名。
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小册子,大约只有五万多字。书的副标题是“室内旅行记”。那本书用文学的笔调,带领读者在室内旅行,从水龙头到书橱到大衣柜,提出一个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