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我们像孩子一样冲动消费?《无节制消费主义的元凶》硬核揭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在B站, 《无节制消费主义的元凶》这部记录片拥有50万的播放量,评分9.4。

在豆瓣、知乎和其他论坛中,你也经常会看到有人分享,这部纪录片是如何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

之前我们以为,无节制地买买买仅仅是因为个人缺乏自控力。

至于我们的消费欲望是被谁操控?我们的消费观念是如何被植入?是谁“改造”了产品,进而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过。

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有着商家精心设计的产品策略和市场营销手段。

正是这些策略和手段的助推,让我们主动和被动陷入无节制消费主义,像个孩子一样无节制消费。

计划报废,人为缩短商品的使用寿命

 为什么家里的灯泡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为什么明明还可以打印,打印机却提示你更换墨盒?什么手机电源线坏了一根又一根?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水芯笔不能更换笔芯?为什么手机用了几年就只能换新的?

因为,这些商品都被做了手脚,被人为修改了“寿命”,拥有了更短的使用周期。

这就是计划报废,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工业策略,它让我们陷入不断报废-消费的循环。

计划报废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记录片中揭露的灯泡制造业,这是计划报废这一策略的起源。

一个灯泡原来的生命周期是2500个小时,商家有计划地将灯泡的寿命降到1000小时。这样,以前可以用两年的灯泡,现在一年不到就得换。

为了推行这个策略,灯泡商家联合起来签署协议,规定所有灯泡寿命不得超过1000小时,超过的商家要被罚款。

那么,一个灯泡的实际寿命可以有多长呢?

在《灯泡阴谋》中我们看到,美国利弗莫尔市第6消防站中的一只白炽灯泡,已经发光发热了119年,利弗莫尔的市民为长寿的它举办了一场生日派对。

然而,它的生产厂家早在95年前就倒闭了。

再来说说墨盒,商家在墨盒中加了个计数器,只要打印到50000张,就提示消费者更换墨盒。

而有人试过,三次将计数器手动归零,归零以后都能再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只要你开始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这样的商品有很多:洗衣机过了保修期就经常坏,zara和hm的衣服用洗衣机洗几次就变形了,数据线用不了多久就充不进电,u盘用一段时间就变得无法识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并不是商家无法做出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而是它们被内置了报废属性,人为地缩短了使用周期,被有计划地报废了。

还有一种做法是使用特定的商品组件来增加修理的难度,或者让商品无法被修理。

有消费者认为,苹果手机用特定形状的螺丝和胶粘合外壳,目的就是让既有的维修工具无法使用,不让消费者维修,以促使消费者去购买新的苹果手机。

潮流报废,将耐用品变为快消品

宜家让斯堪的纳维亚风风靡全世界,但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它带来的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人们购买家居用品的方式。

在宜家,所有的产品都有着潮流的设计,而潮流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宜家打的算盘是:将产品与潮流联系起来,这个产品就将带来源源不断的销量。

事实证明,人们的确愿意为流行产品买单。

明星带货的新款口红、新出的游戏皮肤、新款香水、网红奶茶、联名款包包、当季流行的新款衣服总是卖得更好。

人们为了第一时间到新开的宜家卖场购物排队几个小时,为买一杯喜茶排队一两个小时,为了买最新发布的苹果手机排队15天,像打劫一样疯抢优衣库联名t……

而当潮流改变,人们会抛弃之前的产品,开始追逐新的潮流新的商品,尽管那些潮流新品只是更换了外观,或者增加了一些并不必要的功能。

记录片指出,一直以绿色标榜自己的宜家,实际上是一次性消费文化的制造者。

宜家甚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诱导消费者行为的系列广告,号召消费者扔掉沙发、扔掉台灯,只因为它们“过时了”。

这也是一种商家常用的手段,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让持有旧产品的人对商品产生不满情绪,这一手段叫做“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

迎合潮流,不断推出新产品,诱导消费者追逐新款的、流行的东西,让家具、沙发、手机、电子产品等耐用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慢慢变成了快消品。

甚至汽车也成了快消品。

56版雪佛兰贝尔艾尔跑车,一年改变一次汽车的颜色和外观,更换金属板材。

雪佛兰通过营销诱导消费者用车的颜色和外观,来搭配自己的鞋子或者包包,从而体现时尚感。

这一方法大大提升了消费者换车的频率,人们忘记了车的本质是代步工具,忘记了衡量车的标准是发动机和引擎的性能,雪弗兰成功地将车变成了配饰。

结果当然是:商家赚到了更多的钱。

手机支付和信用卡,让消费失去理性

当我们习惯了手机支付,一叠叠的RMB变成了抽象的数字,我们就失去了对钱的感知。

很多人意识不到,花钱是会产生疼痛感的,心理学称之为the pain of paining。

很多老人总是嘱咐年轻人要“心疼钱”,因为他们还保留了花钱的疼痛感。

让消费者彻底对钱失去感知,变得不理性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信用卡。

电子支付是让钱变成了数字,信用卡则是把未来的钱也变成了数字,放进你的电子账户里,让你可以轻松地花掉。

信用卡就是一张神奇的卡片,一方面它削弱掉使用者对“花钱与购买之间的关系”感知;另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了人们对未来的乐观心态,不断透支未来的钱。

B站一位up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去苹果店购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不巧pos机出了故障,他只能去取现金。

而当他将取到的现金拿在手里时,才发现五千多竟然这么厚厚一沓,顿时开始心疼,于是选择将钱又存了进去,不买了。

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拍卖同样的篮球门票,一组人需要用现金支付,另一组用信用卡支付。

结果发现,需要现金支付的那组最高出价仅为100美金,而可以信用卡支付的对照组出到了500美金。

看,这就是花钱的疼痛感被消解,花钱的压力感被转移到未来后产生的效果。

成年人变得和孩子一样,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有了欲望就要即刻满足。

在还没有想明白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真的适合的时候,钱就已经花出去了。

而这正是商家们想要的,让消费者停止思考,失去理性,变得感性、冲动,让他们放任自己的本能、出于潜意识的需求去购买,陷入消费主义的狂欢。

毕竟,透支的钱要怎么还?从来不是商家需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