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七大定律—《教学七律》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人间最美四月天,我阅读了教育经典著作《教学七律》,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古典人文教育倡导者约翰.格里高利,他是伊利诺斯大学第一任校长。这本书有八章内容,只有薄薄的100多页的书,理论性特强,书中没有过多的教学例子,但是却语言简洁而又概括地写出了教学中的七大定律,对我们每一位老师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

  教学有固有的规律,正如环绕行星的卫星运转或各样有机体的生长,也有其固有规律一样,教学过程要借助一些特定的力量。脑力活动中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就像物体的运动,一定有其因果关系一样脑力有其思想法则感觉法则和意志法则,而且这一法则是固定不变的,虽然他们是精神的产物,而不是物质的产物。

比如那些教坛名师,他们就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教学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率学习,同时其他教师也可以借鉴利用。这本书中介绍的七大定律及其带给我启发的语句有:

一、 教师定律。万物皆有规律,这是现代科学的核心事实。人类或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力量,不是在定律的支配下运行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和各种运作,永远保持均衡,这是自然定律中最简单的概念,认识任何一个事实的规律,就是认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最深刻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规律,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支配,在任何真正的科学中都是首要条件。每一位老师也是规律的臣服者。教师的定律就是教师必须熟知要教的内容。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著作读的多一些。很多人都敬佩于老师的语文课朴实无华,大道至简,虽然一点也不花哨,但是学生都喜欢他的语文课。我们却殊不知,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每次上公开课,我总是把生字反复写无数遍,预习课文时,至少自己读课文5-6遍。”可见于老师对所教的课是非常熟知的。书中介绍的定律背后的哲理深刻: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教书。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要有一桶水。就充分证明了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真理。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觉着要做到成功的教学,教师不只是需要熟识精通教材理论知识,还要与所教的对象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备课时,就提倡“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只是用心准备好当天的课,就想设法教会学生当天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非常艰难。当然,教师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见多识广的视野。作者以学校地理课所教的普遍事实为例子:圆形的地球、延伸的海洋和大陆、山川河流、住满了人的国家和城市,这些内容在只有半瓶水的老师和他的学生眼中是多么的枯燥乏味,但是在赫谢尔、达纳、该月特这样伟大的宇航员、地理学家、地理学者眼中,这些事实是多么的宏伟壮观。他们的博学多识,讲解起来会更加的生动有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地理老师,能够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那么他的地理课,讲解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给学生,地理课堂就会有趣生动。推而广之,对于语文、历史老师来说,如果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见多识广的阅历,何曾不是一件好事呢?

二、 学习者定律。学习者定律有哪些特点呢?学习者必须怀着兴趣投入到事实或真理的学习中。专注的神情,全神贯注的态度,脸上充满了深入探索的渴望,这些是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表现出积极注意力的迹象。是一个真正学习者突出的精神状态,构成了真正的学习者的本质属性,真正动力存在于有兴趣的专注中,是学习能够完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在长期的教学经验中,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也能发现,那些专注的神情认真听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都是优秀的。由此可知,全神贯注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是高效率的。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在课堂上能够明显感受到,由于孩子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整堂课做到专心听课,大多时间只有5到10分钟,能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强迫他们的注意力的方法,我在开始一节课或者课程上到一半的时间,为了保证全班同学的主意力,只好通过喊一些小口令:小手背背后,我就背背后;小眼睛,看黑板;这种强迫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他们注意力时间短暂,容易使人疲劳也是一种痛苦的注意力。不过有时候特别是在阅读课上,给孩子们讲有趣的绘本时,学生们的注意力是被吸引的,会被绘本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瞪大眼睛,目不转睛地一声不吭地听老师讲。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注意力持续时间长,让人精力充沛。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争取调动一切力量,把学生的强迫性注意力变成被吸引的注意力。比如采用播放音频、视频、课件等手段,学生的智力从最低级的注意力提升到更高级的活动中,让学生对课堂上的讲授内容感兴趣,情感愉悦,全身心都参与到最佳状态时,就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语言使用定律。除了拥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和带着兴趣注意听讲的学生,那么教师和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的媒介—学习语言使用定律有什么特点呢?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语言。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而言,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语言,对双方都有意义,而且意义明晰,容易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要使用双方都能听懂的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说话要通俗易懂,语速要放慢速度,语气要亲切和蔼,让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听起来敢接近老师,没有恐惧感。当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就不能太甜腻,语速也不能太慢,否则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假如长期教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老师,接手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的课程,一下子改变不了自己的授课习惯,学生听课就会很不适应。我曾经在初中呆了11年,刚进入到小学时,有半年的时间,自己在讲课时的语言都没有改变过来,学生也是难以适应。不过、语言不是思想交流的唯一媒介。我们还可以用眼睛、眉毛、嘴巴、头、手或者耸肩、跺脚等方式,来表达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聋哑人可以通过手势来交流说话,另外,对儿童来说,也可以用图画来表达思想。

四、课程定律。课程是需要学习的事实,或真理,需要掌握的内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教师,希望传授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即使顶点和果实,也是其他一切的条件和工具。课程定律是这样表述的:需要教导的真理,必须通过已经知道的真理来学习。课程定律的理念来源于智力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本质。所有教学必须是一学科或课程的某个要点。教师需要找到一个一致要点,或者通过表明未知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相似,来发掘出一个已知要点。所有教学必须朝着某一方向进行。将要通向哪里?哪些是学生所陌生的和未知的,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所有的学习必须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除了将一个事实或这里与其他事实或这里连起来的各个步骤外,都能怎样深入学习呢?在任何真正的学习中,每个所掌握的新事实时,成为抵制的一部分,并且成为获新知识的一个新切入点。

五、 教学过程定律。按照自然顺序教学行为或功能首先进入我们的视线,教师定律是一个最具本质性的规律,而教学定律有关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过程定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行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唤醒并启动学习者的思想,唤起他的自发活动及人们所说的自发自愿的认知,想象推理技能,所有教师行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唤醒并启动学习者的思想,唤起他的自发活动及人们所说的自发自愿的认知,想象推理技能。任何知识都需要被接受方重新识别,重新思考,如果讲述解释或其他教学行为,不能激发并引导学生的自发脑力活动,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无用的,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自发脑力活动,教学就不会有任何结果,教师的话就是耳旁风,教师等于对牛弹琴。此刻,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传授的引导者,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探知和吸收。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考试能够取得高分数,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生字词语句子课文抄写10遍甚至更多遍,重复低效的劳动,虽然学生能够记在脑子里,但是,强迫性的记忆,并不是唤醒学生自发自愿的认知行为和脑力劳动,根本一点没有激发学习兴趣。没有教师,我们也可以学习。我们习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学的,并且人们普遍承认自己探究、挖掘出来的知识,不仅保留时间长,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无论有没有教师?关键在于知识的习得,必须通过同一方法中发挥作用的同样技能去完成。真正的教学不是给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去获得知识,可以说交多少的教师才教的好,或者更好的说法是再没有交的情况下,让学生学到许多知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向导,对于要学习的科目的熟悉程度,使他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节省时间精力,避免那些不必要或无法克服的困难,让学生避免混淆真理和谬误。夸美妞斯说过这样的话: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种植植物,而不是撒播种子,他们没有从最简单的原则开始,而是马上把学习者引入一大堆杂乱的书籍和含混不清的课题中。“种子就是神的道。”真的,教室只是翻土播种,让谷物成长,并且成熟的是土壤自身的力量。

六、 学习过程定律。  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唤醒并引导学生的自发活动。学生的责任就是利用这些自发活动来掌握学习内容,教学定律和学习定律,一个教导者的工作,一个用于被教导者的责任。教学过程定律涉及到唤醒自发活动的方式,而学习过程定律决定运用这些活动的方式。学习过程定律就是学习者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生出要学的真理。真正的教学不是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宝藏,真正的学习也不是紧紧仅仅记忆和重复教师的话语和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应隐含于所学内容中的概念。发现者和学习者都必须成为真理的探寻者,两者都必须以获得清晰独特的理解为目的,都必须在各自的任务中运用他们已经熟悉的知识,为了找到真理的所有价值,他们都必须学以致用。

七、复习定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当把一个知识点、一个单元讲完之后,会留一定的时间把重要的知识点带领学生复习整理,那么什么是复习定律?教学的完成检验和证实,必须通过复习来实现,复习定律包括复习的三大目的:完善知识、证实知识、使知识学以致用。没有什么教学实践,比花在复习上能带来更多益处了,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一个教师能确保学生进行最频繁,最彻底最有趣的复习,他就会成为最有能力,最成功的教师。复习不仅仅是一种重复。智力的复习,则是对一种思想的重新思考,它是一种回顾,具有丰富的内容,涉及到新的概念和新的联系,并提升能力和熟练程度。真正的复习总会补充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内容的人才会发现,第一次学习时没有显现出来的真理。一次复习中的多次重复,不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我们可以分散到几天或几周来进行,这样,这些重复就会带来新的元素。

  “谨防精通一本书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复阅读同一本书,使这个人对这一主题精通纯熟,从而使她成为这一领域中令人生畏的对手,正是频繁的复习,赋予他这种能力。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温故而知新,不就是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吗?只有频繁彻底的复习,才能让头脑掌握真理,并且自由的运用真理。我们看到,复习不应当知识教学中的锦上添花,而是所有真正教学的七大必要定律之一,不去复习就意味着任务只完成了一半,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失去了任何印象,复习定律是给予普遍而不变的智力定律。我们班的孩子是一年级,马上就要进行期中考试了,现在的时间就是我带领着学生们进行复习书写课本中的生字、词语和课文,加深他们的记忆。

  当然,在复习时,不要忘记铅笔的使用,除了眼睛,手也是智力天生的老师,没有比需要手帮忙而更有效的复习了。我在带领学生进行生字词语复习的时候,就是让学生在本子上书写,古诗词除了背诵下来,还要会默写。我们平时教学的内容是碎片化的知识,只有进行系统地复习,学生在头脑中才能建构完整的理论知识的体系。这样在做题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格里高利在一百多年前总结出来的七大教学定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学习借鉴的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