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备考国考的申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1
得申论者得天下,申论不仅占据了公考的半壁江山,更对考生塑造全面而富有逻辑的思维、适应公务员实际工作大有裨益。所谓申论,即申而论之,是对某对一现象或观点的阐述。作答申论题目,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深刻理解给定材料,进而提炼要点、撰写答案。要在短短180分钟内,阅读长达6000字的材料,写出多达2700字的答案,考生务必熟悉题目类型、掌握作答方法,高效率、高质量作答。
一、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题是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基础题型,也是必考题型。归纳概括的基础在于提取要点和加工要点,只要答案符合作答要求,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简明精练”“分条归纳”等即可。国考归纳概括题曾出现过概括问题、概括做法、概括原因、概括变化、概括功能、概括过程、拟制标题、语句填充等考查形式,同时,归纳概括题的出题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问法不断创新。
【示例】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10分)
要求:
(1)全面、准确;
(2)不超过150字。(2019·国家·省级·第一题)
本题,作答任务为“概括S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题目要求全面、准确,且对答案字数限制比较严格,考生须找全要点,尽量简化语言。
二、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属于常规题型,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细致周全的分析,作答难度较大。常见的作答要求“条理清晰”“有条理”等,要求考生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总—分”“总—分—总”“宏观—微观”“总体—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点明本质—深入阐述—适当引申”或者时间顺序等结构组织答案,以体现规律性。
【示例】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10分)
要求:
(1)准确、全面、有条理;
(2)不超过250字。(2019·国家·省级·第四题)
这道题考生在根据给定材料分析“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有关内容之后,会发现材料内容主要是围绕精神资源及其对乡村文化的意义、影响等,而根据“有条理”的作答要求,考生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形成“点明本质—深入阐述”的逻辑结构。
三、提出对策
提出对策题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的常见题型之一,主要测查考生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给定资料的基础上,挖掘给定材料中的问题、原因以及专家对策等,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考生应依据给定材料中的问题、原因,反推对策,而对于专家提出的建议等直接对策,考生可对其进行归纳概括,直接使用即可。有时,题干还对作答的身份背景做出了限定,这时考生提出的对策切勿越权。
【示例】根据“给定资料3”,针对《G市医疗机构“不满意就退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具体内容及社会上的相关争议,请向G市卫生部门提出你对此方案的意见和建议。(25分)
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概括性强,合理可行;不超过400字。
这道题目没有点明作答身份,考生以一般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作答即可。
四、贯彻执行
申论中考查讲话稿、宣传稿、报告、编者按、短评、材料、讲解稿等文书的题型,被我们统称为贯彻执行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出题方式灵活多样,作答难度较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文书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特点是具有共同点的,因此各类公文的写作结构总结为主要包括背景观点、分析阐释、措施建议、总结提升四个方面。
【示例】某省政府举办了一个农村发展战略研习班,其中一项研习内容是“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假如你是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围绕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及其现实意义,写一份导学材料,以指导学员更好地学习。(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准确;
(2)层次清楚,分条作答;
(3)不超过600字。(2019·国家·省级·第三题)
导学材料并非常规公文范畴,但仔细阅读给定材料可知,材料内容含盖了研习班的产生背景、建设理念、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据此,可按照“背景观点—分析阐释—总结提升”的结构作答。
五、文章论述
文章论述题分值高、作答字数多,综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作答难度较大。作答文章论述题,需要考生把握好立意、布局、标题、开头、论证、结尾六要素,形成精美的“凤头、猪肚、豹尾”。
【示例】“给定资料5”结尾写道:“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2019·国家·省级·第五题)
题干中的话要求论述两部分内容:第一,论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关系;第二,论述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以从论辩对立面入手,即批驳城镇化就是农村的城市化这种误区,这种误区的实质就是用人造文明取代乡村原有的自然文明,剥离乡村的原色,使其面貌与城市雷同,让城市居民没有了“游走”的“去”的目标,农村外出者没有了“游走”的“回”的目标。
第2个回答  2020-09-01

国考难度高于省考,比如国考《行测》120分钟,实行试卷分类考试,省级以上135道题;地市级130道题。而省考大多数省份120题,一些省份100-110题。特别是数学运算、资料分析、逻辑推理题目更难一些。而申论科目,最后一题国考一般要求1000~1200字,而省考一般要求为800-1000字。对于与考生来说跨度不小,而在备考国考的初期,同学们如果对于做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是很了解,就会无从下手。所谓方向不对,做题白费。因此小编建议各位考生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01.有系统性的备考规划,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


  很多考生只知道刷往年试题做模拟练习,做了很多卷子,分数却怎么也提不上来。是因为没有详细拆解题型的思考步骤,形成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


  比如假言命题,属于测考试逻辑推理部分的一个重难点,在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假言命题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知识点:矛盾命题和逆否命题。考生看教材学习完两个知识点,有个很容易疑惑的地方就是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知识点,如果能迅速的确定解题思路,锁定正确规则,那就会让我们在考试当中如虎添翼。


  02.掌握解题技巧,提升分析能力


  考生做题时常常有种感觉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却总选不对正确的答案,浪费了很多答题时间,但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那题目就会变得简单。比如逻辑填空,总感觉选项哪一个都对,都有道理。词语的积累固然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对于题干语境的分析不透彻,自己没有认真分析题干。很多时候正面想不出来的点,我们可以反向去思考,从而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03.把握考情趋势,找准重难点


  国考试题往往会结合我国近一年或几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考查,甚至会是几个月内发生的事件。所以要提前了解历年考情,考情虽会有变化但往往也有延续性,总体趋势不变。只有了解考情才能把握备考方向,知己知彼。考生要从现在开始关注时事政治,避免“临时抱佛脚”,多积累多受益。那2021国考备考行测中时要着重注意涉及哪些题型重点考察?会怎么样涉及?在申论方面,更要知道国考申论中在材料、题型中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要去了解的重点。


  国考虽然看起来很难,让很多人望而止步,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了以上三种方法,其实国考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觉得很难,说明你还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时候只刷题是没有用的,要学会梳理思路,掌握技巧。只有这样做起题来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