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敢反抗。鲁迅在怀着一定的同情心鞭挞他们的迂腐和缺乏反抗精神的同时,也间接地指出:在黑暗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只有反抗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很显然,作家的意图主要不是批判他们,而是发人深省地向读者提出问题:他们为 什么 会走到穷途末路?他们的结局是由谁造成的?

二、以四铭老爷和高尔础等为代表的伪道学家,是完全否定的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老爷,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他组织“移风文化”,企图指出孔孟僵尸,阻挠新思想的传播和人民群众的觉醒,维持封建秩序。就是这个封建伪君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丐,便以“孝女”为例教育子女,还要写《孝女行》“表彰”她;但又对那“孝女”充满邪念,津津乐道地重复着流氓嘲戏女丐的下流话,并真的去买了一块肥皂。作家撕去了四铭的伪装,无情地鞭挞了这个封建卫道士、伪君子的丑恶灵魂。

高尔础,一个对历史和数学都一窍不通的女校教员,因羡慕高尔基而改名为“高尔础”,却大写特写鼓吹国粹的文章。他到女子中学教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看女学生。他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而是一个喜欢“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高等流氓。在小说中,鲁迅运用“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讽刺手法,通过刻画四铭、高尔础等的形象告诫读者:对于某些道貌岸然、文质彬彬,实际内心肮脏、丑恶龌龊的知识分子,应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并和他们斗争到底。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鲁迅对这类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进行的讽刺和彻底的批判,表达了坚定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憎恶感情,充分体现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三、以吕纬甫和魏连殳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受到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到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具有反叛精神,曾和封建势力作过斗争,但最终因缺乏韧性而惨遭封建黑暗势力打跨、碾碎。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身上曾闪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火花,“连日议论革中国的方法”,并有过“去拔掉神像”的激进行动。但当辛亥革命退潮的时候,黑暗的社会现实腐蚀了吕纬甫身上的锐气,曾经受过民主和科学教育的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概括: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走出了战斗行列后的他,只能教教私塾,讲授曾经反对过的“子曰诗云”,“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混日子,做些“等于什么事也没有作”的事。

如为了敷衍母亲,给已死多年的小兄弟迁葬,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而特意买剪绒花送给顺姑这一细节,暗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吕纬甫和贫苦女子顺姑的命运相差无几。“连明天 怎样 也不知道”,他已经完全失去生活的目标,彻底为黑暗势力所吞噬了。“你看我们那时候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这句话,不仅是了解吕纬甫思想性格的重要线索,也是作品主题思想的核心——作家要通过吕纬甫的生活变化,对黑暗社会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也曾是反封建的斗士,但他的结局比吕纬甫更为凄惨。“出外游学”回来的他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但现实又不允许他完全与世隔绝。由于不堪生活和心理上孤独的重负,他“最终躬行于自己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整天围

绕他的是“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以此作为自己的“胜利”,而实际上他失败了,他在“胜利”的喧笑声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最后,“他在这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这可笑的死尸”。 吕纬甫、魏连殳是“五四”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孤独者”形象。鲁迅在以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对先行的“精神世界之战士”的悲壮心理体验给予肯定的同时,严肃地批判了他们的国民劣根性。

四、以子君、涓生等为代表的诞生于“五四”运动时代的当时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开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新思潮的鼓舞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礼教冲击,追求 幸福 、自由的生活,表现出知识分子前进中的坎坷和曲折。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以男女青年 爱 情为题材的作品。作品不仅歌颂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还深刻地描写了知识分子心灵的历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究竟怎样才能从旧势力的压迫下得到解放?作为有着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涓生和子君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地反对家庭与世俗,自由恋爱成功结合,说明他们是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显示出一股大无畏的精神,“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这个“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少女,她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多么的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