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三个步骤摘实实在在教语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写作过程的三个步骤

实实在在教语文作者

2018-06-20 21:17 打开App

      写作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移入作者的头脑,并加以加工改造的过程。但是我们基本上看到的是,作家的艺术成品,而看不见一部作品作家心里,孕育的情况。因而写作过程,看得非常的神秘,其实它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研究作家已经写成的作品,而且我们还要探讨作家孕育作品是思维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当然,每个作家写出自己的作品,受当时时代的影响,以及受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认知世界的思想左右。但我们老师依然要从中探究一些作品创作的特点和发现一规律,指导我们的学生,作为对学生作文训练的借鉴。这样才能够不违背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求真正的写出优秀作品来。我想从写作过程的三个步骤来谈一谈作品的创作与孕育。

    一、素材的积累

    (一)、生活阅历

写作者的生活阅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想与情感,无疑是作者的写作基础与源泉。一个作家的生活阅历的深浅,生活经验的丰富或者贫乏,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他近半生处于兵连祸结的年代。他到处漂泊挨饿,受冻。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的残酷现实,使他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使他产生了真挚,而深刻的同情。他饱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这样一些丰富的生活阅历,才使他有可能写出“三吏”“三别”的深沉地表达人民意愿,申诉统治者罪恶行径的诗篇。这当然只是我们举出了一个例子。但是我认为生活的阅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作者的直接生活经历

    一个作者只有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尽最大能力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生活。才可能是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起来。

如:托尔斯泰的《幼年》、《少年》、《青年》等自传体三部曲就是作家把他青年时代的生活加以艺术概括的产物。再如《林海雪原》,它是曲波和他的战友们多次深入林海雪原和徐家父子、马希山、坐山雕,谢文东匪徒周旋并且战胜歼灭敌人的亲历的艺术写照。这类作品往往是写自己亲身经历,写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点滴的生活感受记录下来,这样的文章才更有鲜活力。

    2、间接的生活经历

    间接的生活经历,我的理解是经历别人的生活经历,这就需要研究生活,积累一些,先贤文化遗产,通过自己的思想加以解读,这样更能丰盈自己生活经历,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从而增加自己作品的文化厚度。我们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些古代的故事和生活精神面貌,这就需要我们厚积而薄发,阅读它们,体悟它们。如《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并没有上过梁山,更没有可能亲眼看见宋代农民起义的斗争,那么他怎样写出水浒传这部优秀作品呢?写出几百年前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呢?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作家要具有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他要刻苦细致的考察研究,研历史。要根据前人遗留的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生活,研究地理山川形势,一些战争的事迹,口碑的传说。这样才能够积累塑造主人公形象所需要的材料,以弥补千百年前生活的体察。

      当前文坛有一些现象,就是一些初露头角的作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往往一鸣惊人,但在他成名之后,有的却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他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素材枯竭。有的只好凭借着贫乏的想象力,虚构捏造写故事,离生活的真实越来越远。一位优秀的作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阅读沉淀,才能成就自己的作品。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也是我们丰县的,《卖驴》是他的处女作,并一举在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一席地位。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刀客和女人》、《混沌世界》、《逝水》、《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中篇小说集《寨堡》、《走出蓝水河》、《空穴》、《赵本夫文集》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天下无贼》,电视剧《走出蓝水河》、《青花》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挪威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2016年12月,最新长篇小说《天漏邑》出版,被评论界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有历史纵深、有文明演进、有人类胎记、有神秘色彩、有东方哲学内涵的中国小说。赵本夫的《天漏邑》荣获“汪曾祺长篇小说奖”。

    后来据他自己说,《天漏邑》从酝酿构思到写作完成,差不多用了十年。这十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构思准备,真正进入写作阶段,三十一万字,用了一年半时间。他还说这种气象和自己所读的经典作品,以及他的性情、格局和兴趣有很大关系。十年磨一剑,可见作者所熟悉的东西写尽,又要不断地从生活及阅读中汲取新鲜的素材。

    (二)、观察与体验

作者只有博览世态,熟谙人情,才能对自己所写的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的写作才会运用自如。一个写作者只有具备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才能发现人物特有的相貌,眼睛,微笑,姿态,语言与动作。并洞察人物内心的秘密,以及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契诃夫把观察一切注意一切当做一个作家的本分来看待。一个作者必须培养自己具有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这是他真实反映生活所必备的条件。因此,我们老师就要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开始,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当中最具特色的最能反映人性的东西。罗丹也说过,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当然,我觉得在观察这方面,除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眼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敏感力。培养学生生活的眼力,就必须培养学生拥有一颗善感的心,以触动之情。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力方法是很多的,如让学生运用修辞改写一段句子,让学生替换文中的词语,加以评析和运用。具体的方法只能靠我们老师依据文本具体操作。

      除了精细的观察生活,还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可能拥有的和应该拥有的外带的动作,内心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所描绘的生活,所写的人物,体察入微进而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它们的特性。实际上作家对某些人物和事物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经验观察体验推测出来的。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谈小说的创作中说,做家务描写一个国王一个凶手一个小偷或者一个正直的人,描写一个场景,一个女修是一个少女或者一个女商人,实际上就是写的自己。这就要求作者要根据各种身份揣摩应有的情感意志和活动,这种观察体验推测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仿佛他们能与自然万物神悟默契,深解自然的情趣。

    总之写作的第一步,就是作者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生活,广泛摄取生活素材的过程。

    二、作品的构思

    (一)主题的提练

    作者写作原始材料都是零碎的,分散的生活片断。有待于作者加以提炼,综合和概括。

      作品的构思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活动,是作者有感受到思考,有思考到发现以至到最后形成文学形象的整个酝酿过程。构思的过程中,主题的提炼和升华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整个构思过程的,其他因素都要围绕着主题的提炼深化而有所变动和发展。作者的构思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许多作家创作经验中人可以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一是作家受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动,进而引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反复推敲生活素材蕴含的意义,从最基本的,最丰富的,最生动的素材中一精心的选择和提炼,从而确定主题和题材。二是经过长期的孕育,一个直观的形象,在作家的头脑中渐渐活起来,一个故事的粗略轮廓也渐渐形成。这个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技巧问题,而是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他对生活的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构思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构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习惯打腹稿,有的人想了好一段记下一点,然后再想再记,有的人写作前写好提纲,按照提纲来写故事,当前有很多的人研究思维导图,这也是一种构思方法,但也有一定的缺陷,有时有人画的思维导图,看起来都头疼,更不要说写作了。我还是建议那种简洁明了的思考路径。

      看几个名家的事例:左拉习惯于先写纲领。比如他写《太太们的幸福》,他在纲领里说,我要在太太们幸福的写一篇吟咏现在世界的诗歌。因此,他在这篇文章中,一点悲观主义也不要,摒弃了生活无意义和悲哀的结论。

    巴仁扎克写小说时连草稿也不打,并且不需要任何书籍论文和研究资料。在开始写作之前,他已经把写的一切都融合到脑海里去了。他的写作过程,总是一边往下写,一边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修改和增补。

    一般来说,作品写作的大纲应包含以下各项:1、列人物表,包括人物的性格,出身,外貌特点,以及思想变化过程。2、故事的要点,主要人物的相互关系,矛盾纠葛,情感的对立,以及人物活动出现的场面。3、内容的分布,从哪些方面形象的揭示作品主题,素材的详略安排,过渡与衔接,写作顺序等。

    构思的好处在于写作过程中,不至于使作者忙于写作而有所忽略。行为思路清晰,使构思所触及的精彩场面不至于写作时漏掉。

    三、艺术表现

      继创作构思之后,作者就要开始执笔写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写作者熟练运用一切文学的表现,手段去塑造形象描述故事,以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应站在一个高度,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把自己的艺术感受力磨练得敏锐,又要熟诸修辞方法,摄取前的艺术经验,并努力运用富有特色的表现技巧,达到正确反映生活的目的。但要注意的问题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写作提纲,一般的能够较好的完成人物塑造,但有时候没有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去写,而强迫他们回到框架,人物就会变成傀儡。所以在写作时候要做局部的调整,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他应该或者可能说些什么?作者不应该强硬,人物做不应该做的事,说不应该做的话,否则也就违背了人性规律。

    艺术表现既是对观察,体验,构思的深化和提高过程,也是检验原有的构思是否合乎逻辑再去探求新构思的过程。

    在初稿完成之后,为了提高艺术表现力,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斟酌和修改,然后才能定稿。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其中个别章节由12种稿本,在写《复活》的时候,也延续了十年之久,其中开头部分有20种搞本。托尔斯泰还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实际上作品的修改和加工是作者认识的深化过程。

    写作过程的三个步骤,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虽然我们把它罗列出来,但这三者是彼此衔接,互为关联,互为作用的。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的几个步骤,相信一定会写出优秀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