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65]6.10北魏帝迁都洛阳鲜卑人改称汉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6月10日

北魏帝迁都洛阳

鲜卑人改称汉姓

北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已经百余年了。

孝文帝拓跋宏习惯了黄河流域的生活,对平城的气候不满意。

这里地气寒冷,六月下雪,风沙不断,感到很难受,便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来。又怕贵族大臣反对,就假借讨伐南方的齐朝,说军事上有需要,把大伙儿一下子都拖到洛阳。【493.6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他叫王谌主持占卜,得了一个《革卦》。皇帝看了《革卦》原来的辞句,兴奋地说:“太好了,商汤王和周武王革命成功,合乎天心和民意,大吉大利!”大臣们都不出声。【493.6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

尚书拓跋澄说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出兵南方,是要讨伐不听从命令的敌国,如果照你所说的,变成革命,恐怕真有点不吉利呢。”【493.6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皇帝很吃惊,嚷起来了:“《革卦》里面又说,‘大人虎变”,怎么会不吉利?”【493.6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尚书也不服输:“陛下,我们的国家十分巩固,建国百把年了,怎能要它'虎变’?像老虎一样跳得急,变得快,那还行吗?”【493.6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

他的话说得含蓄:一个安宁团结的国家,要起突然变化,岂不是要出乱子亡国么?

皇帝板起面孔:“国家是我的国家,你这样说话,是不是想抗乱人心?”【493.6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拓跋澄是不怕的,大声反驳道:“不错,国家是陛下的,我又是国家的,看到国家出危险,我不说话,对得起国家吗?”【493.6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皇帝被驳得无言可答,忍了一会儿,才缓和语气:“各人都说自己的想法,没什么关系的,何须脸红脖子粗呢?”当下不欢而散。【493.6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下午,皇帝在后宫召见尚书,亲切地向他道歉:“《革卦》的是非,以后再讨论。上午怕大家阻碍我,才故意拦住你,把他们吓唬住。我的用意你该明白吧?”【493.6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接着又详细解释:“在平城立国,只适合用兵打仗,不适应文明教化。我想移风易俗,顺应形势变化,借出兵的由头,把国都搬去中原,你看怎样?”【493.6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听了,十分赞成:“我原先并不理解陛下的意图,只是从卦上的言辞出发,紧抠字眼,咬文嚼字,才那样说的。陛下迁都中原,能够掌握四方的动向,周朝和汉朝就是这样兴盛起来的。是大好事。”【493.6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皇帝非常感动。接着又问:“可是大家在北方住惯了,留恋家乡,搬迁就要扰闹人,该怎么办呢?”【493.6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尚书眼光炯炯,斩钉截铁地答道:“非同寻常的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陛下应该独断专行,臣下只能服从!”【493.6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好,说得好!你真是我的张子房!”两人都痛快极了。【493.6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七月,皇帝准备出兵,步兵和骑士共三十多万。

这时,北方秋雨绵绵。大臣们看皇帝一身军装,跨马执鞭,亲自带头,都很感动,跪在马前叩头,劝他不要打仗。

【493.9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皇帝便向大家宣布:“不打仗也好。只是声势造得这样猛,雷声大,雨点小,怎么向百姓作交代?我看先把国都迁到洛阳,别的事情再考虑。愿意去的左边站,不愿去的靠右边!”【493.9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正当大家犹疑不定的时候,南安王拓跋桢大声欢呼:“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人人满意,什么事也干不成。搬迁国都,是我们的心愿,也是百姓的幸福。”【493.9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原来他一向驻在长安,习惯了中原的生活,前些年因为贪污被软禁起来,最近才解除禁令,这不是立功的最好机会吗?

他一声呼叫,下面不少人应和。有意见的人也只好随声附和,“万岁、万岁”地欢呼起来。【493.9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任城王拓跋澄奉命留寺平城。临别时,皇帝拉住他的手,笑道:“今天才真叫作‘革”呢,请你多加保重。”【493.9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

拓跋澄也会心地笑了:“南征的任务,尽善尽美,陛下实在英明。”

建都洛阳以后,拓跋宏更加努力促进鲜卑人的汉化进程,这遭到不少元老大臣的抵制。他经常向陆睿诉苦:“我是天子,哪里不能去?何必非住洛阳不可?我是想移风易俗,把大家搬来,在有文化礼仪的风气中生活,让子孙们耳濡目染,增长知识,提高文明涵养。老是住在沙漠边缘,不愿接触中原风气,长期闭着眼睛,塞住耳朵,怎么个前进法?”【494.9帝又谓陆睿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陆睿十分理解,感叹道:“陛下说得实在好。汉朝的大臣金日磾,原是匈奴人,假如不到长安来,哪能子孙七代做大官呢?没有文化礼仪,不明天下大势,除了每天放牛羊,还能干些什么呢?”皇帝非常高兴,因为他又找到了知音。【494.9对曰:“诚如圣言。金日磾不入仕汉朝,何能七世知名!”帝甚悦。】

不久,他下诏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穿汉装,禁止鲜卑人的老样式。又要朝廷仿照汉人的宫廷古乐;太子行加冠礼,在宗庙里举行,这是秦、汉以前的做法,自然要受到非议和反对。【494.12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

皇帝便借此机会和大臣们摊开了:“诸位是欢迎我赶上商、周文明,还是连汉、晋也不如呢?”【495.7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

朝臣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希望陛下超过古代的帝王!”【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

“很好!那么,改变风俗好?还是固执不变好?”【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

“希望陛下的政治每天都在变好。”【对曰:“愿圣政日新。”】

“这种变化只到我为止好呢?还是流传后代好呢?”皇帝追问到底。【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

“但愿一代一代传下去,绵延不绝。”【对曰:“愿传之百世!”】

皇帝温和地笑了:“照诸位的说法,风俗要变,习惯要改,一直改变下去。为什么又要反对我的做法?”【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

咸阳王拓跋禧看没人出声,便说:“天子发布命令,臣子就执行,没有人反对!”他是元老重臣,威信很高,别人不好多嘴。【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

皇帝很高兴:“这就好了。诸位既然服从命令,我就宣布命令:以今以后,不再提倡北方土话,改说中原语言。三十岁以上,不要求马上改;年轻的朝廷官员,土话不许说。谁要不改,就是故意反抗命令,要撤职罢官!”【495.7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

接着,他把眼光转向京城主管官:“我昨天在街上看到一群妇女,穿的北方衣服,袖口小,领子高,成什么话!你为何不听我的诏令,继续拖拉不改?”主管官赶急跪下,连连叩头!【495.6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

他看看大臣们鸦雀无声,空气紧张,才缓和口气:“我做得不如对,可以当面反对;当面说得好,背后不执行,是不能容许的。”【495.6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再一顺次明确:“风俗习惯必须改,谁要违反就撤职。”【495.6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不久,皇帝又作出规定,鲜卑人死在洛阳,埋在北邙山,不许迁回平城去。这样,北方人就和中原人逐渐融合在一起了。【495.6魏主曰:“代人迁洛者,宜悉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妻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其馀州之人,自听从便。”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过了些年,他又下令,改变鲜卑人的姓氏:拓跋氏改姓“元”,“元”是“元首”,天子的姓氏。其他几个贵族大姓也都依次改成汉族的姓氏。从此,皇帝拓跋宏本人的名字也就变成元宏了。【496.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元宏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急躁,有的还过了头,把汉人的精粕当成好东西加以提倡。比如:他看到南方贵族大姓几百年掌握政权,互相通婚,保持了特殊的门第和利益,值得效法。便将鲜卑的八个大姓定为贵族,子孙世世代代有官爵,又将汉族的崔、卢、郑、王和院西的李冲家族也定为贵族。他们之间互通婚姻,维持血统的纯粹。当然,元氏是皇族,地位就更在这些贵族之上了。【496.1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宫,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

国家级的贵族定出来后,各州郡又要规定地方级的贵族。河东薛氏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是直陶将军薛宗起。但是,他的直系远祖曾跟刘备进入四川,过了几代,才迁回河东的。不明白这个曲折过程的人,都说宗起是蜀郡人。皇帝听说有人把薛氏列为河东贵族,便大声反对:“姓薛的是蜀郡人嘛,怎能混入河东呢?”【496.1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

当时,薛宗起正在殿上值班,听了这话,火急了,立刻站出来反驳:“我们薛家老祖宗,三百年前入巴、蜀,第三代人回河东,又传了六代人,还能说是蜀郡人吗?陛下本是黄帝子孙,老祖宗封到北方去,你又回到中原来,还是黄帝的子孙,能说你是胡人吗?薛家人要不列入河东,我就不活了!”说着,将手里的画戟摔在地上,断成几截。【496.1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

皇帝看他太急躁,有些不高兴,可他说得在理,也只好打个圆场:“照你这样说,我是黄帝子孙,是国姓;你是河东人,自然就是郡姓了。”这么一幽默,薛宗起也就高兴了。【496.1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

元宏在汉化的道路上走得很快,收效很大,但也引起一些问题。总起来看,还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进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