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计算能力和准确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对于成年人来说,要做小学一年级的口算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如果是要求一个平时不怎么接触算数的成年人,在规定的很短的时间内完成100道计算题目,他也有可能出错。

但是如果是给数学老师、会计师、精算师,错误率会大幅度降低,因为他们对于算数这些问题太熟悉了。这就是熟练度的问题,提升孩子计算的熟练度就能提高数学成绩。

02

粗心,其实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

在平时学习时,上课老师会讲解知识点,和一些简单的概念,孩子有可能掌握了。但随着时间就会忘掉一部分,也有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只是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把一些和老师所讲的例题相似的题目做对。

到考试时,时间紧张、孩子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能就是选择和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平时做题都能做对,但是一到考试,就没办法做对。

说到底还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没有完全弄清楚。

03

粗心,其实是准确率不高的问题

家长可以回想下自己打字的时候,是每个字每次都正确输入?还是在不断打字的过程中不断的删除修改?我想很多的家长应该都是第二种,这其实就是准确率的问题。

在我们成年人的生活中,基本不允许试错都要求一次成功。孩子的考试也是一样,不会给孩子很多的时间试错,不会给孩子时间一遍一遍的提升,

可是孩子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错了没关系,这就会使得做了多次也没法做到良好的状态。所以,掌握正确的方法,提升计算的准确率至关重要!
第2个回答  2020-10-07
1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在考卷中很多的失分点,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欠佳造成的。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有些教师认为,计算题教学没有什么算理可讲,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法则,反复进行题海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不清楚的学生怎么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更不用说一些有难度的技巧性特别强的计算了。

比如,有些学生在运用简便计算时爱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学生没弄清算理,任凭自己的假想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小数简算的计算过程中,42.56-(6.8+2.56)可以变成连减法,进行简算,而类似的42.56-(6.8-2.56)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42.56-6.8+2.56,而有的学生却不明算理,去括号后变成连减法,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教学计算题时,既要重视算理,又要揭示计算规律,使算理与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数形结合的实践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深刻地感悟数学计算的道理,明白算理,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并运用到具体的运算实践中去,不断提供运算的能力。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多受负迁移的影响,导致计算错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既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二年级刚接触乘法计算的时候,不少孩子就经常出现把乘法当成加法计算情况。还有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时,会出现把乘除法的竖式写成小数点对齐的情况;计算分数乘除法,容易受分数加减法影响,把分数的分母和分母相加、分子和分子相加的情况,也有计算分数乘法时进行通分的现象等。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知识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尽量恰当地运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知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教学中要重视对新旧知识的概念、法则、算式反复进行辨析比较,促使新旧知识的精确分化,让孩子们在比较中明确知识脉络,运算规律。然后让其联系实际,再具体的生活实例的运算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运算法则,避免知识负迁移。比如,在教学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2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运用法则,并简化运算过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运算法则的掌握过程是从开展的、详尽的思维活动过度到压缩的、省略的思维活动。开展是为了理解,以确保初期运算的准确,压缩是为了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计算速度,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之后,开始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法则进行运算,还应要求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确保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

3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生应该在计算能力上达到熟练一位数以内加减法与乘法表内的乘法口算,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复杂乘除法笔算达到比较熟练,三位数乘除仅要求学生会算。但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当中,老师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进行计算的学习,不落下任何一课的学习,不放过任何一计算题。对于计算,既要求正确,又要求能灵活变通。

例如,在进行2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有的同学则需要靠掰手指的方法,虽然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后者的方法显然要愚笨些。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从地位数开始计算,引导学生多多观察,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简单方法计算,并进行大量的训练,以熟悉方法,进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力。

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许多的数学计算题中,会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些题目会涉及到许多的运算概念、运算法则以及运算性质,这些都与数学计算的基础知识相关。很多学生在考试时无法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是因为学生不会计算,而是因为学生搞混了计算方法,无法使用正确的运算法则。

例如,在计算240×12时,学生们大多知道将其拆分为240×(10+2)进行简便计算,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法则不够清楚,导致最终计算错误。因此,在教学时,老师重视对学生数学计算基础知识的教学。试想,如果老师多强调乘法分配律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一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之和,让学生从根本掌握规律的特征,那么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必能更加得心应手。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计算能力的学习。老师应该多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学习新的计算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先预习,后复习,多做训练题,在题中仔细思考,发现出题的规律。在计算的过程中,时刻把握运算法则,遵循课本所教的计算方法,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形成计算能力。当学生碰到较难的计算题时,应该提醒学生,不要马上问同学或者看参考答案,应该先自己仔细思考一番。

通常,在日常的计算教学当中,我会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好习惯,所谓的一看,是指看清楚题目的数字,与运算符号;所谓的二想,是指想想这道运算题应该运用哪个运算法则或者是否有简便的计算方法;三算是指仔细计算,不要出错;四演是指对计算结果进行反向检查,纠正错误。养成这四部良好的计算习惯,并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提高做题速度,这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