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简介资料与生平介绍 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及主要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公元1352年闰三月的一天清晨。

激战后的濠州 (今安徽凤阳) 城,兵戈林列,戒备森严。料峭的寒风中,破损的城门下,匆匆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

城卫上前拦住了和尚的去路,几经盘问,不见惊慌,只称要面见郭元帅。

起义军元帅郭子兴闻城卫报告,催马来到城门口,只见绳索紧缚的和尚,相貌奇伟,气度非凡,心里不禁暗暗称绝。

郭子兴喝退左右兵士,便与和尚攀谈起来。和尚恭敬地递上一纸书信,说道:“明公不是要成大事么? 我是汤和介绍来当差的,如果元帅不嫌弃的话,壮士愿跟定元帅打遍天下!”

郭子兴听罢,展信一看,内情尽晓。顿时喜出往外。即刻命卫兵松绑,收入麾下,充作亲兵。

这位相貌奇伟,龙形虎躯的年轻和尚正是后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天历元年 (1328) 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村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盘剥,几度流浪,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先是住在钟离东乡,后又搬到西乡,最后总算到孤村庄找了个落脚的住处。

朱元璋又名兴宗,幼名重八,字国瑞。其父名世珍。庄里人叫他朱五四,世珍生有4子,朱元璋为四。

他的母亲陈氏,对元璋十分钟爱。只是元璋降世后,便日啼夜哭。不仅全家日夕惊心,就是左右街坊,也噪得不安。父母无奈只好去皇觉寺求助神明保佑。事也凑巧,自去寺中求过神明后,这小小的元璋竟安稳得不哭不闹了。为感念神佛,待元璋周岁时,世珍夫妇便抱子入寺,设祭酬神,并为元璋另取一禅名,叫元龙。

暑去寒来,光阴荏苒。小元璋在父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悄悄地长大了。可社会、人生的苦难也在等待着对他的洗礼。债务、饥荒象瘟疫一般紧盯在世珍那摇摇欲坠的茅屋。年仅五十多岁的世珍,却已是枯黄苍老,度日如年了。没办法,他只好让伯仲叔三个大儿子去富裕人家做工,留下小儿元璋守在身边。

天真幼稚的小元璋那里晓得人间的苦难,有空便和小伙伴们去皇觉寺玩耍。这寺内的长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也抽空教他识文断字。元璋也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入耳便晓。天长日久,便也粗晓些古今文字了。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天真浪漫的朱元璋已出落为翩翩少年,该是自己独谋生计的时候了。这样经人介绍他到里人刘大秀家放牛。起初元璋决意不去,后经父亲一番苦苦劝导只好听从父命,去人家牧牛谋生了。

穷人孩子特别早熟,元璋出门谋生还是个淘气十足的孩子。但他聪明,有胆识,多主见,成了孩子群中一小小自然领袖。后来成为大明开国功臣的徐达、汤和及周德兴等人都是元璋这时候结识的牧牛伙伴儿。有一次,朱元璋同一群牧牛娃在山中牧牛,西天的太阳还老高,孩子们的肚子已饿得咕咕叫起来了。可端着人家的饭碗,就得受人家的管,谁敢提早回家呢?朱元璋小眼睛一眨巴,计上心来。他唤过伙伴,一番吩咐后,便从牛群中拉过一头小牛犊,用缰绳绑住腿,一声吆喝,把牛犊砍倒。接着大家七手八脚剥皮、捡柴、生火。一会儿的功夫又香又嫩的牛肉烤熟了。饿极了的孩子们,你一方,我一块,眨眼的功夫一头小牛犊就给狼吞虎嚥地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一张皮。

饱餐过后,太阳西斜,到了牧牛归栏的时候了。这时孩子们个个心里敲起了小鼓点,放牛的把牛吃了,如何向东家交待呢? 一时间你瞅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互相埋怨起来了。

朱元璋笑道: “咱们别吵了,主意是我出的,挨打挨骂由我来担!”说罢他领着伙伴把小牛犊的骨头埋好,又在血迹上撒过泥沙。一切收拾妥当,一声号令,小小的牧牛队伍归来了。

朱元璋拴好牛群找到牧牛主说:“小牛犊不听话,自己钻到山洞里,夹在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你看牛尾巴都拽下来了。”当晚朱元璋为这事挨了顿毒打,还丢了饭碗。但他却赢得了小伙伴们的钦佩和信任。

晃眼间已是元顺帝至正四年 (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的英俊青年。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太平乡里不太平。孤村庄更是人烟寥落,鸡犬声稀,一片凄凉。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灾难也终于降到了朱元璋家。64岁的老爹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三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过了十二天,母亲陈二娘又离开了人间。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口,朱元璋那悲痛艰难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阴宅,以尽孝子之心。可是天下漫漫无际地,却没有朱家半垅田。真是“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阴宅之难。”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仲叔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三人。

灾难,重重的灾难! 伶仃孤苦、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一时间竟走投无路了。虽然他一腔热血,满腹壮志,可有谁知晓?虽然他英俊威武,浑身是劲,可有谁雇用?他形神泪丧,他日夕彷徨。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人生的路是铺遍了荆棘的路。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儿时嬉戏玩耍的寺院,今天竟成了自己的归宿。怀揣着一腔苦与难,朱元璋赤条条一身走进了皇觉寺,当了一个小行童。

因为朱元璋年纪轻,进庙晚,左右师兄一大群,谁都可以使唤他,谁也瞧不起他。朱元璋自迈进庙门,整天扫地、担水、上香点烛,活儿不离手,可到头来这些大师兄们,还是斥责之声不绝于耳。常常是饭后敲钟,闭门推月。他想起昔日父母亲在世时的宠爱,兄嫂的体谅,伙伴们的亲昵,眼下是全无影无踪了。失却了的,再也不会归来了!

想到此,少年落魄的朱元璋无限悲伤。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也并非久长呀!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时下,寺里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总不是个长久之计。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进寺刚刚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箬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 “游方”僧的队伍中去了。

“游方”也叫 “化缘”,是和尚们的行话。佛家所称化缘,其实就是讨饭。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化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 (在今河南)、信阳 (在今河南),再往汝州 (今河南临汝)、陈州 (今河南淮阳)、鹿邑 (在今河南)、亳州 (今安徽亳县),后到颖州(今安徽阜阳)。整整三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游方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在朱元璋云游淮西的时候,正是彭莹玉、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在此秘密宣传白莲教,组织起义活动的时候。由于朱元璋亲身经受着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倍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又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游方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迈步寺院,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朱元璋向邻居一问,才知道近年来,家乡民生凋敝,寇盗四起,百姓无力供养一班游手坐食的和尚,昔日的师兄难熬清淡,也在自己出游后先后散去了。

寺无他人,人无他路。后经乡邻挽留,朱元璋也不推辞,便留下暂作主持,聊度人生。

这时的中国大地,正处在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农民不仅遭受着封建 *** 赋税、徭役的残酷剥削,而且蒙汉各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又疯狂地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对农民进行着惨无人道的统治、盘剥。加之封建朝廷的腐败,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殓,和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纷纷破产。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终将对封建堤坝发起毁灭性的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勇敢地站立起来了。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又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耳闻不断传来的战事,心情也难以平静了。几天后,农民起义的硝烟终于冲击太平乡了。

郭子兴占领濠州后,元将撤里不花奉命进讨。但他们又惧于起义军的力量,不敢攻城。为了向朝廷报功邀赏,堂堂的元朝大将们竟四处捉拿百姓,冒充捕获的起义军俘虏。这样濠州城外的百姓,闻讯四处逃命,村落为墟。皇觉寺地方虽然僻静,但村里逃亡、捉人的哭闹声使朱元璋确也是坐卧不安,整天捏着把冷汗。朱元璋暗自思量: 继续留在寺中,不是被官军捉去,就是被其杀死;要是离走寺院,荆天棘地哪里是自己栖身之处呢?就在朱元璋左思右想,进退两难的时候,在郭子兴队伍里当军官的汤和给他捎来了一封信,告诉他现在自己已是个小头目了,劝朱元璋快来入伍。读完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他还是犹豫不决,难下决心。

几天过后,同房的师兄突然找到他,偷偷告诉他说,汤和劝你从军的信已被人知道了,要向官府告发。这消息如劈雷炸顶,情势危急,不容再犹豫了。与其束手待缚,不如奋臂相戕。决心已定,神情大振。时年24岁的朱元璋,扔下钵盂,揣好书信,告别依依真情的皇觉寺,急匆匆向濠州城奔来。

从俗投军是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争先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的器重,遇有战事,总让朱元璋伴随左右。时间不长,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当然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愈加苦练武艺,听从指挥。每次战斗获得的战利品,他都全部交给元帅府; 他受的奖赏,也公平分配; 论功劳,人人有份。这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十分满意,甚得军心。

元帅郭子兴见朱元璋虽然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地,有胆略,精明强干,也就把他当作知己,益加信任了。

郭子兴有位养女马氏,是他刎颈之交的朋友马公的独生女儿。马公的妻子郑氏生下女儿,不几日就病逝了。后来马公杀人避仇,将爱女托于子兴。不久,马公客死他乡。子兴尤是加意教养朋友的遗孤。

这马氏也是聪慧过人,一经指导,无不通晓。几年时间她已出落成一个窕窈淑女,到了婚配的年龄,但眼下还没有选中一个如意的郎君。

朱元璋的到来使郭子兴想起了养女的婚姻之事,经与夫人张氏商量,又征得养女和朱元璋的点头称允,就择日给两人成了婚。这样以来朱元璋成了元帅郭子兴的女婿,身价顿升百倍,兵士亦另眼看待。一齐敬呼他朱公子,而不直呼其名了。

出身微贱的秃头和尚,投军几天便百倍受宠,赚得夫人又升官,却惹恼了郭子兴的二位公子。这郭氏二兄弟素性褊浅,嫉妒心盛。对猛丁杀出来的这个穷哥儿们,与自己平起平坐,称兄道弟,感到浑身的不舒服。哥俩三天两头在父亲面前拨弄是非,造谣生事,尽说朱元璋的坏话。

这郭子兴也是个面条耳朵,豆腐心朱元璋简介,没多大主见的人。他经二子一唱一和,日夕絮聒,不免对朱元璋也起了疑心。

朱元璋仰仗着自己在军中日益巩固的地位,也不把郭氏二公子看在眼里。遇有军机事宜,他依旧侃侃而谈,年轻气盛,旁若无人。郭子兴愈觉不快,一日两人竟为战事吵了起来。郭子兴一怒之下,下令将朱元璋幽禁别室。

郭氏二公子见机会来到了,一面在郭子兴面前添油加醋,火上加油地诬陷朱元璋,一面暗中嘱咐膳夫,不准给元璋进食,决心借此机会除掉他。

二公子的秘议不巧又为马氏得知,她偷偷赶到厨房取过两张蒸饼,正要赶送元璋,不料出门竟与义母张氏碰了个满怀。她恐义母发现,急忙将蒸饼揣入怀中。

张氏见她神情慌张,谈吐吱唔,猜着内中必有缘故,便扯住马氏,与她说长论短地故意磨蹭起来。开始马氏心不在焉地胡乱应答着。后来竟双泪成河,泣不成声了。张氏忙喝退左右,仔细诘问。马氏跪地大哭,说明原委苦衷。张氏闻罢,甚为悲怜。待马氏解开衣襟一看,热气腾腾的蒸饼整个儿地粘在 *** 上。好不容易将蒸饼揭下来,可 *** 却烙得焦烂。张氏见状不禁悲愤交加,一面匆忙为义女敷药,一面吩咐膳夫即速为朱元璋送饭。

晚上郭子兴父子归来,张氏怒斥二子,力谏丈夫,二子本来就是做贼心虚,只得任凭母亲训斥,不敢回辩,结果讨了个没趣。

再说这郭子兴,别看他堂堂义军大元帅,可经夫人一番理正严辞的质问,也没了词,只好认错,亲自把朱元璋放出别室。经这番折腾郭家父子对朱元璋不敢薄待,年轻气盛的朱元璋也尝到了些做人的难处,平日里更加慎重了。

不久,义军队伍里发生了内讧。元帅郭子兴与歃血为盟的副帅孙德崖因战事不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遂设下圈套将郭子兴骗入家中,想秘密将他杀害,自立为王。朱元璋出征归来获讯后,立即带领亲兵,追到孙家,直入客厅,怒道:“敌人威逼城下,副帅不去杀敌,反要谋杀主帅,是何道理?”

朱元璋说罢挥手亲兵拥盾冲入孙德崖屋中,四处搜寻,结果在一矮屋里找到了郭子兴。朱元璋击断锁链,背负而归。自此,郭子兴大难不死,自然对元璋感激不尽,更加厚爱了。

两位大帅发生内讧后,朱元璋清醒了。目下,濠州城义军有5位元帅,且互不服气,互不统辖,内讧不息,内耗太重。如此发展下去,不是在窝里斗死,就是被元军杀死。要想干一番大事业,手里无兵,久呆何益呢?

于是,1353年春天,朱元璋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回到了阔别的家乡钟离,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小时候的伙伴徐达、周德兴等乡里青年,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招兵,一声召唤,都来投效。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为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内中的徐达等24人,能文能武,有猷有为,成为后来的开国英雄,真皇辅弼。

数日后,朱元璋众揽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见状喜出往外,遂擢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宏图大略的第一战。

定远附近有个张家堡,驻扎着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号驴牌寨。

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孤立无援,正走投无路。元璋便亲自来到寨门外,寨主倒也慷慨,邀与营中,牛酒相待。席中朱元璋说:“听说寨主孤军缺食,眼下万全之策,或是跟从我们一起干,或是移兵他避,别无良策。”

寨主当即应下,三日后即率兵入伙郭元帅。不料三日后,寨主自食前言,中途变卦。朱元璋只好用计巧取。他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军粮,装上车子,来到寨门前,遣兵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

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

朱元璋一声令下,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奔袭缪大亨。

险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 缪大亨见大势已去,权衡利害,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收编缪大亨的人马后,威声大振,四方归附。

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亲自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的队伍,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连克数敌,人心归附。他们也带着自己的乡兵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朱元璋简介,儒冠儒服,温文尔雅,知道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他便向他们二人请教取天下的大计。

冯国用说:“大江以南,金陵(今南京市)为重要之地,向来是帝王龙蹯虎踞的都会,你率师南下,先夺取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四处征战。倡仁义,收人心,救民于水火,不贪财宝女色。如此夺取天下是不难的。”

朱元璋闻罢大喜,即令国用、国胜兄弟入君帷幄,参赞戎机。同时下令拔营,向滁阳进发。

大军行进途中,又有人要谒见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也是定远籍的地主知识分子。他从小读书,注重研究法家学问,很有些智谋。朱元璋高兴地同他促膝交谈,问他夺取天下之方略。

李善长从容答道: “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五年就成帝业。”他接着说: “你是濠州人,距离刘邦家乡沛县不远。如果你能效法汉高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当即留在身边掌书记 (秘书长),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文人儒士的韬晦方略使朱元璋更坚定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加快了他横扫群雄,统一天下的步伐。

1354年十一月,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在今江苏),又乘胜分兵围六合。

张士诚是出身于泰州 (在今江苏) 的盐贩子,因不堪忍受官府的敲榨,遂率盐贩子于1354年起义,自称诚王。

高邮告捷,元兵将六合团团围住。六合守将派人向驻守在滁州的郭子兴求援。郭子兴因与六合守将有仇,不肯出兵。但这六合位置滁州东南,为滁州的屏障。若六合被克,滁州则正面受敌,情势将岌岌可危。

朱元璋苦口婆心向郭子兴晓以利害,总算说服了他,但号称百万的元兵,谁敢担此解围之重任呢?朱元璋自告奋勇,点齐兵马,直指六合。进军途中,朱元璋密设埋伏,命令耿再成佯装败阵逃走,元军也不知是计,尾随穷追不舍。朱元璋喝令伏兵,一齐冲杀出来,将元军打得落荒而逃。

解六合之围,充分显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紧接着郭子兴于1355年春正月,采纳了朱元璋的建议,遣其妻弟张天佑等人胜利攻占了和州(今安徽和县)。频立战功的朱元璋被擢升为总兵官。

朱元璋走马上任后,马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当时,和州将士,多是郭子兴的部曲,成份复杂,纪律松弛,出征时乱抢乱杀,很不得民心,当然也根本不把朱元璋这个总兵官看在眼里。每次议事,争抢上席,而把最末的一个位子留给朱元璋。

朱元璋决意要改变这种局面。不久,他创议修建城池,约定每人负责一段,限期三天完工。可届期,只有朱元璋竣工,而诸将都没有完成。这时朱元璋便拿出郭子兴的来檄,当众宣读,读毕正色道: “我这个总兵官是郭元帅任命的,既然当官就要负起责任。修建城池,咱们有言在先,而大家不能按时完工,敌人攻城怎么办?今后谁若违抗军令,一律按军法论处!”诸将一见总兵官动真的,个个只得惶恐从命。

这件事使朱元璋深切感到严肃军纪的极端重要性。他下定决心整顿军队的纪律,使其成为一支英勇善战,为百姓所拥戴的仁义之师。

攻取和州后,他下令把自营中抢出来的妇女全部放出来,让其亲人认领。这天,营门外,一早便挤满了迎候母亲、妻子,女儿的人群,当人们重见自己的亲人时,悲喜交加,哭泣声,欢笑声汇成一片。百姓声声泪泪感谢朱总兵官。

自后,每攻下一城,朱元璋都叫李善长等文人书写布告,到处张贴。不断申明纪律,并派出执法队沿街巡逻,保护百姓。对违犯军纪的,不管职位多高,不论是谁家子弟,概以军法惩处。

当时军队里曾一度缺粮,军中严禁喝酒。义军大将胡大海的儿子偏偏不听。朱元璋闻报后决意要按军法处置。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正在前线带兵打仗,杀了他的儿子不妥当。朱元璋坚定地回答: “宁可使胡大海反了,也不能毁了我的军队!”说完,他抽刀亲自把他杀掉了。正因为朱元璋的队伍有如此严明的纪律,才使其队伍所向披靡,使其仁义之师的呼声远近传闻。

元至正十五年 (1355)三月,郭子兴这位起义领袖亡去了。刘福通农民起义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义军的左副元帅。不久,在两位副帅先后战死后,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全部归为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朱元璋虽由步卒升任元帅,但依然是地狭人稀,难以实现统一中华的宏图大业。他特别注意瓦解敌人,壮大自己,团结各方力量于自己的旗帜之下,逐步实现心中的伟大目标。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仲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进取集庆。一场激战,火烧战船,主将被生擒,收降元兵36000多人。降兵收容后,不知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个个非常恐惧。朱元璋身旁的将士向他进言,降众过多,怕有他变,不如及早处置。可朱元璋没有采纳将士们的意见,而在降卒中挑选500个骁勇健壮者,带到自己的营房,夜里让他们环榻而寝。房中除留冯国用外,他平日的卫士一个也不留宿。朱元璋脱下战甲,登床酣然入梦,一觉到天亮。500名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的信任。数日之后,朱元璋复用这500名降卒为先锋,攻打金陵城。降卒们感恩思愤,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长驱直取金陵城下,人人荣立战功。30000余名降卒见朱元璋果真以诚相待,感激不已,也忠心为他效命。朱元璋的队伍由此所向无敌,名播四方。

攻占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这时,在他的北面是义军韩林儿、刘福通。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地盘不大,但东、西、北三面都有股力量处在第一线,似屏障一样保护着这支义军队伍。朱元璋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 (今安徽贵池)、徽州 (今安徽歙县)、婺州 (今浙江金华)、扬州、衢州等地。

这时候的朱元璋,经过七年枪林弹雨的洗礼,已由一个只为求食谋生的和尚,成长为一名驰骋沙场的义军将领; 由一个小小的步卒成长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元至正十九年(1359),小明王又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左丞相。

朱元璋在通向大明皇帝的人生航道上,又开始了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