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马化腾了,孩子玩游戏,因为他童年找不到你,长大找不到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听说昨晚马化腾又被家长“追杀”了,孩子因为玩 游戏 失踪了,妈妈愤怒不已、高呼“马化腾你还我孩子!”

真是听得为娘的人又是心头一震。


话说妈妈群里时常会讨论瞬间沸腾和冷场的通常有一个话题:玩 游戏 。沸腾不用说了,那都是吐槽的声音;冷场怎么说呢,就是忽然有一个妈妈出来说:我家孩子不玩 游戏


好吧,你可以尽情脑补一下屏幕后众位老母的脸以及一颗颗 破碎的心。

这颗心可能忘记了儿时怕麻烦让孩子自己去玩的时候丢给他的那部手机;也可能忘记了在孩子长大过程里仔细观察一下他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无数的 游戏 从业者,没有忘记,你所忽视的都被他们填满了。他们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

市场调查和大数据让每一个人都被简化成一堆兴趣标签,而你的孩子,刚好可以对号入座。

无论是 游戏 、综艺、剧集电影,它们诞生的意义,就是让人沉迷。

由不得家长的无奈,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


所有商业化 游戏 ,都会把对新人的友好放在首位。他们会设计很多的小目标,在完成前期任务的时候,让用户可以顺利的上手 游戏 。其实这也是一种教学,只不过这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数据为指标进行打磨。


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让用户可以玩下去。


“首充”往往只需要充值几块钱,可以让用户享受数倍于充值金额的奖励。

这就是一扇通往歧途的大门,一旦充值,就大概率会一直充值下去。

反过来,用户也会因为放弃 游戏 的“沉没成本”更加沉迷于 游戏 本身。

这便是 游戏 令人欲罢不能的道理。


用户需要被引导,孩子其实也一样。

第一个目标无需太难,只要能保持在一个个画饼-完成-奖励兑现的小循环中,引导就会有效

不过要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家长必须清楚孩子到底要的是什么。


其实关于人性和欲望,唐代的花花公子元稹说的很透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没有 游戏 迷会从吃鸡玩回扫雷,也没有酒鬼会从伏特加走向燕京。


见识越多的人,越不会被低级的刺激所吸引。


最近看到了这么一段话,深以为然。

“在青春期要见识一些真正宏伟壮丽的东西,超越人类 社会 尺度的那种。

好比如喷涌数千米高的热带火山、航行数日也不见陆地的远洋、燃烧着坠落的千百颗流星、在午夜沙滩上空闪烁的大麦哲伦星云缓缓沉入黑色海洋、巨树撑起连绵无尽的绿色宫殿、滑过船舷的蓝色冰山、比整个城市还要硕大的高积云。

在未来许多幽暗逼仄的时刻,这些事物就是我们逃脱的绳索。”


这些壮丽的风景不仅仅是人生的“绳索”,也是内心欲望最好的“船锚”。


完全禁止孩子玩 游戏 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让他选择一个更高级的兴趣去“沉迷”。


比如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孩子,因为要求继承家族企业,被逼着要考企业管理专业,孩子不胜其烦,每天沉迷 游戏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了孩子藏在书桌里的球鞋设计稿,她才明白孩子每次买鞋不是在跟风,他的内心对球鞋设计几近痴迷,孩子自己还查阅了大量外文资料,难怪最近英文成绩突飞猛进,前一阵还嚷着要学日文,原来是知道日本有位球鞋设计大师。我这朋友最终说服自己尊重了孩子的爱好,去日本见到了那位著名的球鞋设计师,一个假期的实习之后孩子不仅扔掉了 游戏 ,潜心学习最终成功考入世界顶级设计院校罗德岛设计学院。


亲戚家的孩子也曾经是对 游戏 爱不释手的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了 历史 ,他再也不想玩王者荣耀,觉得太扯了。后来他开始自己写 历史 题材的小说,自己建立了公众号连载收获了一群粉丝,孩子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立志考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最终虽然失之交臂,但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这样的兴趣还有很多,喜欢生物学的孩子自己做标本、喜欢化学的孩子自己做实验、还知道有一个喜欢研究炸药配比的孩子最终成功考入北理工爆破系,这些孩子都是在家人、以及父母朋友的引导下成功为自己的兴趣找到了方向拿到了结果,他们没时间玩 游戏 。


所以,这就是明白 游戏 原理的道理, 游戏 不是不能玩,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见识,也多多观察他们的兴趣点,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爱好,找到更高级的兴趣去“沉迷”,我们就可以摆脱 游戏 的魔咒,不再沉浸在于它被它控制,而仅仅是一个可以消遣的小 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