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书的相关人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刀书”——硬笔书苑一枝奇葩
“刀书”是以刀为笔在纸上书写汉字的特殊书法艺术。是胶州市李茂才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独创的土生土长的民间书法艺术门类。它是与毛笔书法同出一源又独树一帜的硬笔书法,作品追求刚健凌洁、柔润灵秀,具有线条变化丰富,气势刚柔相济的独特风韵。
“刀书”的创始人李茂才先生自幼爱好书法,先后临摹欧、颜、柳、赵等历代名碑贴,
博采众长,尤其行草见长。他青年时代从事教育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毛笔杆上的刀刻字工艺,受到启发,既然“力达刀刻而留痕”,那么“墨涂刀锋而存迹”也一定能行。再者,刀与汉字早就有缘,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书写汉字的范例。于是,就大胆的以刀代笔在纸上不断地研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象如何执笔,如何运笔,如何蓄水的问题都在无数次的失败、总结中迎刃而解。李老师的刀笔字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毛笔书法艺术的精髓,而且创出了“刀书”特有的执笔方法——低坡执笔法和直立执笔法;在运笔方面,除了提按、顿挫、快慢、逆顺之外,还独创了“旋转运笔”法;在蓄水问题上探索出了“积墨”和“除墨”交替蓄水法;在力量的灵活运用上创有“指力腕力十八法”。
李先生的“刀书”作品不仅有类似钢丝那种刚健、坚韧的气势,又有宛若彩绸飞舞柔软飘逸的韵味,不愧为硬笔书法苑地的一枝奇葩。
任京宝:普通菜刀成神笔 妙手书写成一绝
“一张普通的宣纸,一把厨房常用的菜刀,到了书法家任京宝先生手中立即化腐朽为神奇。只见他在宣纸上挥刀泼墨,或旋或顿,或用刀背,或用刀锋,短短几分钟时间,一个龙飞凤舞的‘竹’字便跃然纸上,整幅作品在尽展中国书法精髓的同时,更显得刚劲有力。”这是二十日上午记者在河南声濮阳市亲眼目睹中国“刀书”创始人任京宝创作时的精彩场景。
任京宝,字墨翰,一九五0年出生于濮阳县徐镇,习练书法至今已有三十五年,十几年来,其经过潜心研究,独创了刀书技艺,被业界专家赞誉为中华一绝。
据了解,任京宝所独创的“刀书”技艺是一种充分运用刀的光滑度创造出的一种书法形式,不仅融会了传统书法,而且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法。其作品技法独特,行笔如刀劈斧凿般刚劲有力,字体结构严谨,间架灵秀、飘逸洒脱。
说起“刀书”的创作,任京宝说,一九九0年的一天上午,任京宝在家里接到了一个电话,在记对方电话号码时,手边一时没有笔,情急之下,随手拿了一把水果刀在茶水中蘸了一下,在桌面上写下了几个数字。这一写不要紧,任京宝脑中顿时来了灵感,他想,既然水果刀蘸水可以写数字,那么蘸了墨水能不能写出汉字呢?一试还真行,而且写出的字和钢笔字、毛笔字风格迥异。
随后,他先后买了一百二十多把各式各样的刀具,有水果刀、菜刀、刺刀,有长刀、宽刀、窄刀。开始练习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纸合适,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索。第一步先用宣纸,不行;又用一般的白纸和各种宣传纸,最后才选定了铜版纸。为了练好“刀书”技艺,他用去了上万张白纸和上百瓶墨水,用去了大部分积蓄,手上的茧磨了一层又一层。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数年的探索,其“刀书”技艺终至大成。
据介绍,目前,任京宝的“刀书”已得到艺术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著名书法家李建国先生曾为任京宝题字“中华有奇人,刀笔传精神”。著名书法家、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的史昱正先生为他题字“京华奇才艺,宝刀书画美”。其作品已流传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刀书”作品《黄河》、《云山》、《长城》、《亭亭玉立》亦在国际大赛中荣获金奖。
情定刀书 他要让艺术与众不同
艺术门类可触类旁通,但也有各自的手法技巧。画家们挥汗如雨,日夜研创,王濮方现场观摩,临阵指挥。然而,不是因刀具锋利刮破纸张,就是因刀面光滑无法运墨,而刀的大小造型、手腕书写的力度和角度,都会影响书画的表现力。找到症结就能对症下药,王濮方转遍了濮阳大大小小的商店,买来了切菜刀、水果刀等几十种大小宽窄不同的刀具,又从家里拿来了砂纸,先削去刀具的锋芒,又把光滑面进行磨砂处理,然后和几个画家一起对墨的黍稠度进行反复调制实验。几个月后,当画家们把自己创作的刀书画作品呈现在王濮方面前时,王濮方顿感眼前一亮,一字一画间无不透着刚劲有力的度、层次分明的形和大气浑成的感。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刀书画作品吗?曾在电视台工作的他马上想到了媒体的宣传效应.他决定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活动,让刀书画闪亮龙城.
2004年8月5日,恰逢邓小平高诞辰100周年,有着多次大型活动策划经验的王濮方在濮阳县综合楼门前搞了一次大规模刀书画作品展。艺术家的作品一亮相,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特别是那幅《龙虾图》,更是让很多人惊叹不已。龙虾图共有36只龙虾和9处水草组成,龙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群形如同一条昂首的巨龙,寓意濮阳是中华龙乡,又似一个“几”字,象征着我们母亲河黄河。整体布局巧妙,下刀出神入化,凸现了刀书画的精髓。市级媒体来了,省级新闻媒体来了,而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对濮阳刀书画的报道,及各大网站的相关转载更使得濮阳刀书画名声大震。
王濮方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刀书画,学习刀书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边带着画家们继续研创刀书画,一边不断参加各种艺术交流和书画展出活动,并且成立了东方刀书画院。自2004年至今,王濮方带着他的画家们先后走遍了香港、澳门、深圳、北京等全国几十个城市,而每到一处,刀书画都会以其独特的工具和书法绘画艺术成为热门看点,也成了央视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抢手新闻。王濮方更是被各大新闻媒体和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刀笔王”,其书法作品《竹》、《善》以及《龙虾图》等绘画作品,在各种展览会上多次荣获金奖。刀书画也已成了濮阳与外地合作交流的文化礼品及旅游纪念品。2004年,澳门回归王周年庆典活动,刀书画《群虾图》作为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2005年,刀书画作为濮阳市人民政府馈赠礼品送给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在“奥林匹克之旅·中国印象民族艺术展”上,王濮方创作的刀书画《善》被“奥林匹克之旅”组委会收藏。王濮方说,为了推广刀书画,他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无偿赠画,难免会做赔本的买卖,但刀书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已经成了濮阳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他会一直走下去……
刀书传奇人生——访武林刀书奇人靳有良
众所周知,大刀是中华武术的一种兵器,古代用它英勇杀敌,当代用它强身健体。如今,却有人把它当做练习书法所用的“笔”,他就是我市奇人、中华武林刀书创始人——靳有良。 靳有良有感于历史上张飞酒醉石壁上凿隶书,岳飞怒发冲冠金枪题词,融传统的太极、武当、少林功夫于书画艺术之中,运用大刀的刀背、刀尖、刀刃作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历经五年勤学苦练,终于开创了独门绝技,创作出少林刀书、太极刀书等多种武林刀书。
2008年10月份,他参加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你最有才》首届奇艺真人秀,在参赛的2000多人中脱颖而出荣获大奖,并被授予“大刀书法走天下”的称号;2009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邀请他参加《武林大会》表演武林刀书,赢得了满堂彩。今年6月底,他的刀书作品还在“中华英才奖第四届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青年组金奖。
6月15日,笔者来到他在浚县的住处,拜访了这位武林刀书奇人。
武术与书法并重
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简陋居室,就是他和家人的住处。一进屋子,“天道酬勤”四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屋内除了几张床和两张桌子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上挂满了的刀书作品以及墙角悬挂的刀、剑等各类兵器。 靳有良,字武墨,1974年生,是淇滨区钜桥镇化皮屯村人。他7岁习武,遍访名师;长大后参军,他退伍后在一家工厂工作,每月工资不足300元。生活的艰难,使他格外勤奋与钻研。他后来研习刀书艺术,独创了中华武林刀书。
靳有良不仅从小热爱武术,还酷爱书法艺术。除了习武,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钻研各类字帖、练习毛笔字上。家中的旧报纸全成了他的练习簿。一周下来,用过的旧报纸便在桌子下堆了一大堆。
家中的废报纸、旧挂历快用完了,他就找朋友、邻居家的旧挂历,后来干脆就在门前摆了个摊儿,有人送来旧挂历,他就给他们写张刀书,后来很多人家中有旧挂历了都会主动送来。
在练习刀书的过程中,靳有良不断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练习刀书,不仅促使他进一步苦练武术,也促使他对文化知识、书法艺术进行不断的学习。他渐渐发现,将太极功夫的运气,推至刀身、刀尖,可控制墨汁不流。通过实践与练习,他逐渐总结出来一套“气沉丹田,肩催肘,肘催手,然后运气到刀尖”的武林刀书技巧。后来,大到春秋大刀,小到“小李飞刀”,他都能运用自如。
靳有良说,一把能在纸上写刀书的大刀,它的尺寸、厚薄都很有讲究。最初没钱的时候,他在纸上练习刀书的大刀,是他自己设计锻造的,虽然不太美观,但终于有了第一把能在纸上练刀书的合适的“笔”。直到他去河南电视台参加《你最有才》,依然用着这把刀,现在已被他挂在墙上珍藏。
关于这把大刀,还有一段趣闻。在参加《你最有才》比赛要进入决赛的时候,导演对他说:“你的字好是好,就是这把大刀不太雅观。”当时的靳有良连买墨汁的钱都快没有了,是他母亲从退休金里拿出了30元,让别人打了把不锈钢大刀。他拿着这把沉甸甸的不锈钢大刀,参加了决赛,并最终赢得了大奖。
城墙边虚心受教
因为对书法的痴迷,靳有良有时舞过大刀,就趁兴在地上画上几笔。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大伾山上晨练。一天刚下过雨,岩石低洼处,雨水汇成了水洼,如一潭潭墨汁令他有了写字的冲动。他于是趁兴用练武的大刀蘸取水洼里的泥汁在岩石上挥“笔”书写,引来人们的围观,人群中还不时传来叫好声,这使得他用大刀书写的热情高涨。
后来,靳有良发现,练刀书最好用的是胶泥汁,不仅经济,而且使用方便。从那以后,他从钜桥老家坐车回浚县时,总不忘顺便捎一麻袋胶泥块。回到家后,他将胶泥块打碎,像调墨一样掺上水使用。自此,卫河畔古城墙边,时常可以看见他挥舞着大刀,边练习武术边蘸泥汁练习书法的身影,这一练就是三年。
靳有良最初用大刀练习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人家用毛笔还写不好,他却用大刀,这能行吗?也有人劝他说,你年纪轻轻却不务正业,在这里又是舞刀又是用泥汁写字,还不如回去做个生意呢。还有一次有人见他用大刀写字,便径直走到跟前对他说:“回去用毛笔写吧,还能卖个钱,你用大刀在这儿写能有啥出息啊?”他听后,只是笑笑,也不辩解。
靳有良说,他书法中的灵感大都来自民间,来自他在城墙边练习刀书时,卫河边居住的一些“民间书法家”的启发和指点。他今天能够取得如此成绩,要得益于那段城墙边上的时光。
他说,浚县北街有几位民间老书法家对他帮助很大。一位是爱好书法的木匠刘永春,曾指点他说:要将太极运用到书法中,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圆润自然。另一位是北街的刘永广老人。刘永广说,你的字不能写得太像,太像就会太俗;太不像那叫欺人,在像与不像之间才叫艺术。
他说,北街还有一位戴眼镜的马先生,虽然不会书法,但有句话却使他茅塞顿开。一天,他在卫河边练习武林刀书,这位马先生站在他身后,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直到夕阳西下。待他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马先生说:“你应该将刀书与历史靠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回去后,翻遍了家中书籍,还真找到了有关的传说故事:历史上,张飞大败张郃后,趁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四川渠县八濛山上凿隶书;岳飞也曾用金枪题词。
这不禁使他眼前一亮,坚定了练习刀书的决心——要将历史重现于现代,将传说变成现实!
在研习刀书的过程中,靳有良深深感受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没有文化就会受到很大局限,于是下决心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在外面演出时,靳有良常被人称为“神人”,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背后的勤学苦练。他说,他不是什么“神人”,只是比别人多了份执著。
采访完后,靳有良还为我们现场进行了刀书表演。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他将武术与太极融到书法中。挥刀泼墨间,一副刀书作品跃然纸上,尽展武林功夫与书法艺术的精髓,令人称奇。
两个星期前,他将自己独创的中华武林刀书申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今年6月底,他的刀书作品在“中华英才奖第四届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青年组金奖。如今,他的武林刀书作品已流传到了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央电视台、少林寺及多家艺术馆(院)收藏。
大刀书法传天下——雪中苦练
从那以后,靳有良更加发奋努力了。他开始在报纸、旧挂历上练刀书,还试着以墨汁取代泥汁。
在纸上写刀书可不比在地上和石板上。把四五十厘米长的大刀当成在纸上练字的笔,需要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艺。用力深了,会把纸张划破;用力浅了,出不来效果。甚至连纸张的厚薄、大刀的尺寸、刀刃的厚度以及书写时的倾斜度都直接影响到刀书的效果。越长越重的刀,越是难写。墨蘸多了会流;墨蘸少了,字就写不流畅。有几次他甚至想放弃,但想到自己曾下定的决心,便一次次坚持下来。
夏天的晚上,他在顶楼的居室里写,一练就是半天,只有旁边的风扇陪伴着他。冬天下雪的时候,为了节省墨汁和纸张,他就用大刀在院中的雪地上书写。雪落了薄薄一层时,用大刀写上去再抹掉,再落一层,再写,再抹,如此反复。几个小时过去了,旁边的地面已落了厚厚一层雪,而他还在那里舞刀作书。大冬天,他居然汗水满面,头发都湿透了,被冷风一吹,头发居然结成了“冰 棍”,他成了雪中的“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