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的人物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杨主席,我这次来,就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工人需要您!”  在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为亲口对杨丽说这么一句话。  干了33年工会工作的杨丽,顿时泪流满面。  帮扶:“对待困难职工,我们必须要用100%的心”  “我可是工人出身,车工、钳工、铣工,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与共和国同龄的杨丽,十分珍惜自己十来年的工人经历。从普通工人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丽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端着工会的饭碗,就要对工人负责,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怎么能对任何一个不好?”  为了更多地照顾这些“兄弟姐妹”,从2002年11月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以来,杨丽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岗位。工作再忙、事情再多,杨丽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时间,来这里面对面地接待职工,“只有看着他们,我才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帮扶中心的桌子要比标准桌窄一些,这是杨丽亲自设计的。她说,这样会离职工更近,可以零距离听他们讲述心里的苦闷。  在这里,杨丽听过太多的悲欢离合,见过太多的艰难困苦。“夫妻双双下岗,儿子待业在家,一家三口挤在一间3平方米的小屋里……”53岁的李应美,刚见到杨丽就倒起了苦水。  “他们家的情况确实很困难,既是‘4050’人员,又属于‘零就业’家庭,不管从哪个方面,我们都要解决他们家的问题。”在杨丽的帮助下,李应美到帮扶中心的就业基地找到了岗位,妻子和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家里的生活正在逐步好转。  “捧着一颗心来,不衔一根草去。”这两句话,是杨丽的座右铭,也是她从事工会工作33年来一直坚守的道德准则。  为了这一承诺,杨丽多方协调,硬是说服相关职能部门,将退休职工个人医疗账户上的金额,由20元提高到40元。仅此一项,就惠及19万低收入退休职工。这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是杨丽在坚持不懈推动这件事情,但杨丽并不在意,“很多事情,别人看可能只有1%,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100%的大事。对待困难职工,我们必须要用100%的心。”  在杨丽的帮扶经历中,为了替职工讨回公道而得罪人的事情,简直是家常便饭。但哪怕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杨丽也决不退让。  59岁的米民,夫妻俩都是昆明某特困企业的下岗职工,全家的生活靠儿子开出租车来维持。然而,2002年9月,马上就要结婚的儿子在送结婚请柬时,竟被一家酒店保安殴打致死,米民一家陷入巨大的悲恸中。  接到米民求助电话的杨丽,马上安排帮扶中心为米家提供法律援助。官司最终胜诉了,但判决的23万多元赔偿款,却遭遇了“执行难”。拿不到钱,米民一家的生活即将触礁。  为了尽快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杨丽亲自找到法院院长,要求加强执行工作的力度。在杨丽的不懈努力下,法院执行局的法官终于表示,如果不交出执行款,将封酒店。  “你好歹也是一个堂堂的市级领导,为了一个小工人,得罪一个有影响的企业家,值不值?你到底图什么?”酒店老板质问杨丽,“反正我现在没钱!如果酒店被封,我就叫酒店的几百名员工找你要饭吃。”  一边是望眼欲穿、等米下锅的米民,一边是故意耍无赖的老板。杨丽立即从自己的工资卡上取出1.62万元,替老板垫付了执行尾款。米民的燃眉之急解决了,可喜的是,酒店老板最终被感动,不仅主动偿还了杨丽为他垫付的执行款,还伸出了佩服的大拇指,“昆明的工人有你这样的工会主席,好福气!”  多年来,杨丽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工会十大帮扶模范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她所在的昆明市总工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工会模范帮扶中心。  劳模:“工会组织怎么能撒手不管呢?”    今年已近90岁的老劳模陈建宝,穿上杨丽送来的新衣服,高兴地合不拢嘴,说起杨丽关心劳模的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陈建宝老伴病故,3个儿女全部下岗,一家人仅靠他的退休金生活,日子十分艰难,可老劳模从不向组织伸手,他每天到垃圾堆捡破烂、到菜市场捡菜叶补贴家用。由于他是外省口音,有一天竟被城管当作盲流人员收容……了解情况后,杨丽马上来到陈建宝家,眼前的一切令她吃惊:陈建宝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墙上还端端正正地挂着当年毛主席接见他的照片和奖状,杨丽心里真不是滋味。当老劳模拉着杨丽的手,一个劲地说:“杨主席对不起,我给组织添麻烦了;我没去干活,还能拿到退休工资,比旧社会好多了!”杨丽的心碎了。  杨丽红着眼圈告诉记者:“这些老劳模为共和国的建设和改革,献了青春献终身,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遇到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工会组织怎么能撒手不管呢?”  昆明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全国劳模7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8人,省部级劳模868人,市劳模13363人。多年来,有些劳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他们到晚年大多数疾病缠身;有些劳模又因为当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特别是对子女关心普遍不够,不少劳模的子女在学业、工作中常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劳模心中对家人常存一种负疚感;有些劳模由于退休年代早,退休金少,加上医药费改革,企业机制改革……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劳模的生活困难。  在市总工会领导下,昆明市自愿组成劳动模范协会,杨丽担任会长。在杨丽的带领下,协会为解决劳模待遇、落实劳模政策殚精竭虑;为尽快优化劳模知识结构聘请专家教授为劳模“充电”;为劳模及时传递种种政策信息而整日奔忙。同时,杨丽还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劳模困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很快市政府做出决定:自2004年起由市财政安排50万元,用于解决市级困难劳模的困难。2004年至2007年,通过昆明市劳模协会对所属市劳模进行调查统计、汇总、分析,共计帮扶困难劳模2498人次,发放帮扶金300多万元。  维权:“您的事,工会管定了”    采访时,杨丽的手机不时会响,有找她反映情况的,有对她表示感谢的,“我的电话号码,很多人都知道,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  找的人多,要帮忙的事就多,“走在路上”,成了杨丽多年来养成的工作状态。“有时候,我也想停一停,但一想到很多困难职工、农民工还等着我们去帮助,心里就开始着急了。”  即使是“走在路上”,杨丽也不忘去帮助别人。  “这个病人,就是我自己找来的。”杨丽嘴里的病人,指的是来自云南昭通的农民工吴常平。他在昆明某采石场打工时,被石头砸伤小腿。受伤后,老板把他送到医院,丢下2000块钱就跑了。因为缺钱,专程赶来照顾吴常平的妻子,只好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晚上垫着纸板睡在病房的地上。连一家四口的饭,也是邻近的病友们帮忙凑起来的。就这样省吃俭用,还是花光了吴常平一家全部的积蓄。医院随即停了吴常平的药,治疗被延误的他,右腿肿得几乎是正常时的两倍。  就在吴常平一家走投无路的时候,杨丽恰好到医院去慰问病人。“我发现他腿肿得厉害,老婆又坐在旁边哭,可怜得很,就过去问是怎么回事。”了解情况后,杨丽马上找到医生,协商吴常平继续治疗的问题。  随后,杨丽又打电话给维权中心的工作人员,嘱咐了两件事情:一是在第一时间送特殊救助金来,先保障吴常平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其次,就是安排律师,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干了这么多年的维权工作,杨丽深知,要真正解决吴常平的救治问题,必须找到他的老板。  在杨丽的不懈努力下,事情终于有了好转,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在这段时间里,即使工作再忙,杨丽也要抽时间去看吴常平,还不忘记给吴常平年幼的两个女儿买上件漂亮的裙子。“碰上这种事情,谁都不容易。只有把他的救治和赔偿问题解决了,我才能安心。”  “您的事,工会管定了!”杨丽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口头禅,不仅说给来求助的农民工听,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目前,在昆明市约有120万农民工,占常住人口的1/4,大多从事着保洁、建筑、家政、装修等苦累脏险的工作。”杨丽告诉记者,“这些年,有许多农民工找到我们帮扶中心寻求帮助,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伤、工资这两个方面。时间长了,我就想,怎么样才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杨丽开始探索一条维权之路。2006年,杨丽牵头成立了全国工会系统首家农民工维权中心,开设了专为农民工服务的法律援助窗口,以帮助农民工合法维权。维权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数年间,就为2万多农民工追讨回工资7000多万元,给800多名农民工提供了法律援助。  这其中,四川泸州农民工陈方伦的故事,一直让杨丽记忆深刻。  来昆务工的陈方伦,在某家具公司卸货时,不幸被木料砸伤,造成脊柱损伤下肢瘫痪。经法院判决,用人单位需赔偿陈方伦工伤伤残金共34万余元,但公司老板在支付4万多元后,就躲了起来。  赔偿金无着落,医药费无力支付;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边打工边照顾丈夫;年迈的父亲也赶到昆明,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万般无奈,陈方伦一家曾当街叫卖判决书,向社会吁请援助。“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们家的情况,看着让人心疼”。陈方伦一家悲惨的境遇,深深触动了杨丽心底最柔软的神经。  杨丽一面联络同事积极为陈方伦提供法律援助,一面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她甚至亲自找到法院院长,要求加紧督办,解决工伤赔偿的执行问题。  由于延误了治疗时机,陈方伦腰椎化脓、高烧不退。杨丽立即指示中心,紧急捐助给陈方伦1.5万元特殊救助款,同时还送去1万元的特殊困难救助款及生活用品,解了陈方伦的燃眉之急。  一次次的奔波,一次次的据理力争,杨丽为这个案子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终于,在2007年7月,经法院强制执行,陈方伦拿到了全部的工伤赔偿金。当赔偿金交到陈方伦手上时,他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他的妻子给杨丽跪下,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看到这一幕,我比他们还高兴!”杨丽来不及放松下紧绷的神经,又转身投入另一起维权案件之中。  一个个案例,一份份心血,在维权的道路上,杨丽和同事们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多年前那个“从制度解决根本”的疑问,也在杨丽的不懈努力中渐渐清晰。如今的昆明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已经成为农民工心目中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