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地强在茅台集团任何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1-16
汪地强出生于仁怀市鲁班镇一个普通农家。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念完博士学位后,这位从黔北青山绿水间走出去的农家娃,最终又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汪地强初到茅台时,对茅台的生产工艺并不熟悉,也从来没喝过白酒。按照公司安排,他要先到制酒二车间实习两个月。在制酒车间熟悉了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又在勾调中心积累了一定的品酒经验以后,2004年底,汪地强开始正式进入公司技术中心工作。
为了尽快进入最佳科研状态,汪地强每天晚上坚持记笔记,把一天中同事、老酒师们讲的自己不懂、不熟悉的东西都记下来,耐心揣摩、比对,从中总结规律。
“在中心,我最初的工作,大概是从背诵色谱中最基本的38个成份开始的,每一种成份,无论名字、在色谱图上的位置,都要背得滚瓜烂熟,这些基本功不打牢,工作开展起来就会不顺手。”汪地强说。
但汪地强更喜欢到生产一线。要有机会,他总是去一线收集数据,再用于指导生产。
参与破译国酒茅台
“以前大家都说茅台酒好,也知道茅台酒里有大量的风味物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和研究,这些风味物质究竟有多少,各自起着什么作用,是如何来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006年,汪地强参与的“白酒风味物质研究平台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将中国白酒风味物质领域的研究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促成了“中国白酒169计划”的实施。
2007年,汪地强凭借独特的科研眼光,还成功申请到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多手段结合的茅台酒系统分析方法研究。
汪地强将各种现代分析适用技术应用于项目研究工作中,建立了茅台酒中重要风味物质的数据库;综合近红外光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TQ分析软件的模糊识别功能,以及相似系统理论,对茅台酒的整体风格特征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价,构建了真假茅台酒的模糊判别分析模型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遵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
有了以上项目开展的经验,汪地强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同时他的科研嗅觉又起了关键的作用——白酒品质保障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这既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需求,也是食品安全保证的必要项目。2010年,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7464万元的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改专项:白酒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项目申请成功,获得了500万元国家资金的支持。
年轻的品酒专家
汪地强认为,茅台酒的科学内涵需要科技创新,才能展现其魅力。
“品酒以前大家都以为只是个技术活,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事实上,中心白酒风味平台建立后,我们发现品酒也有很强的科学性。有的味道人品出来以后,仪器再进行描述,把人的感官进行量化,就能找出科学的临界点来。找到这个临界,用于指导生产,生产就不会再是盲目的经验主义的生产了。”汪地强说。
正是出于这种“感官仪器化、仪器感官化”的理念,汪地强有事没事时,就喜欢和分析室的同事们一起,对各种风味的酒进行品尝,互相较劲,看谁品得更准确些。日积月累,现在公司技术中心汪地强所在的分析室,不仅汪地强本人是全国酿酒品酒师,另外7名同事,也都顺利取得了这一资格。
2010年,汪地强还通过层层选拔的考试,取得贵州省品酒委员会委员资格,成为这个委员会里年轻的“博士品酒专家”。
来自http://www.gog.com.cn  11-07-04 09:01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