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军队几次大规模的精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1-22
第一次:1950年5月,当年即复员23.9万余人。到1950年底,陆军部队数量有了较大压缩,全军精简17.1%。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终止。到1951年底,全军员额达627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第二次:1952年1月,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1951年11月规定到1954年把全军总员额控制在300万人左右。

第三次:1953年8月,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截至1953年9月底,全军人数减到420万左右。到1954年6月全军已精简47.2万余人,年底基本完成计划。

第四次:1957年1月,到1958年底,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1957年1月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

第五次:1966年6月,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第六次:1980年,第六次大裁军,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

第七次:1982年9月,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

第八次:1985年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第九次:1997年9月,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十次: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2005年底,圆满完成20万人的精简任务,2006年起全军已全面按新的编制体制进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24
不知道
第3个回答  2012-11-24
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就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对稳定世界和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问题。他在阐述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之后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
  邓小平还说:“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
  邓小平所表达的战略思想,正是中共中央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深恩熟虑之后,集体下定的决心。既然现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可能两头兼顾,不如抖起胆子,集中财力物力先顾经济建设这一头,放胆地一心一意地来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经济搞上去了,国防也才可能真正搞上去。
  军委扩大会议认为,在国际形势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要从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这个战略性转变,就是要充分利用今后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提高军政素质,增强我军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意义还在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军队服从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正是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因而这一决策是极其正确和英明的。
  百万裁军方案的出台
  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队体制编制,是新时期我军的一项重要工作。完善体制,必须走精兵之路,进行“消肿”。
  早在1975 年,邓小平就提出”抓编制”,精减“消肿”。1977 年12 月,中央军委确定继续贯彻精减整编方案。1978 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不再列入军队定额。1980 年,中央军委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改革不合理的编制体制,裁并重叠机构,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以便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
  经过几次整编,我军员额已减到400 万。邓小平对此仍不满意。他在1982年的整编方案上批道: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问题的症结在于,机构臃肿,干部年龄大,与现代战争的要求差距很大。
  1984 年11 月1 日——距国庆阅兵一个月之后,包括海军。空军。第二
  炮兵和11 个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在内,聚集在首都京西宾馆的会议厅里,举行军委座谈会。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大家打过招呼后,轻松地在讲台前坐下来,然后发表了将近90 分钟的讲话。他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
  “从哪里讲起呢?”邓小平随和、亲切地望着高级将领们。
  “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的,国际国年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国际友人讲,非常好。
  “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 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邓小平这位80 岁的军委主席的话,触及到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中国军队高层领导的者化问题,在当时正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可是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却由邓小平直截了当地揭开了。他由此讲到军队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的必要性。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作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惊人论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若千年来我军“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使我军从此走上了和平时期建军的轨道。
  这位以清醒果断、坚韧不拔和善于处理最复杂局面而著称于世的统帅人物,把最大的决心传达给在座的每一位将军。他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1985 年5、6 月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方案。”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 万。军队减到300 万。
  6 月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支持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主动帮助解决好部队干部、职工的安置和精简整编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7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深刻理解军队进行改革、精简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认识军队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爱护军队的良好风尚,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
  于是,一个引起国际舆论轰动的重大战略决定及其裁军方略出台了,1985年成为中国的”裁军年”。
  中国军队的“立体振荡”
  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人民军队的体制改革和槽简整编工作顺利展开。军队的这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涉及的方面很多,内容较广。从大军区调整、部队编制、机关撤并、干部减少,到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门等,都有比较大的改革。精简的重点是机关和直属单位,尤其是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军兵种机关及直属单位,要减少层次,撤并机构,降低部门单位等级。要淘汰陈旧落后的装备,封闭部分军事设施。要调整军队的编成比例,加强诸兵种合成。要使改革体制、精简整编与提高干部素质相结合。加强干部训练,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因此,对全军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实际利益都会受到触动。
  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全方位波动”,是对一个庞大机体实行的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裁军百万,最棘手的是干部安置问题。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 万干部被列为“编外”。他们之中,少数年长者将要离休、退休,多数要转业到地方。想走的,部队需要,不能走;想留的,按干部“四化”要求,又往往不能留,何去何从,对领导者的党性观念和个人品质是个严格的考验。
  邓小平等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多次提醒广大指战员,想问题,办事情,都不可忘记大局。邓小平语重心长他说,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比如1985年5 月全军换装,退下来的老同志可以不可以发新军装?从感情上来说,我们的者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几十年,发套军装有什么了不起,发10套也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么一来,就粑我们立下的规矩搞坏了。因此,这里有一个问题,是照顾感情更重要,还是遵守规矩更重要?所有的老同志当然都会懂得,立下一条好规矩,重要得多。
  在精简整编中,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大军区的一大批老同志顾大局、识大体,主动让贤,当“开明人士”,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很高的风格,为全军树立了榜样。军队广大干部战士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坚决服从和执行精简整编方案。一些部队在面临整编的情况下,仍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在枪声不绝的南疆自卫还击战场上,指战员们以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延长坚守阵地的时间,以实际行动支持后方的精简整编。
  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挖掘潜力,努力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役战士的安置工作。对军队转业干部,各地热情欢迎,积极接待,认真培训,合理使用,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作分配上,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打过仗的、立过功的,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志,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经过军民齐动员,上下共努力,到1987 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
  裁军百万,对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意义重大。同时,更有利于改善武器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现代战争情况瞬息万变,作战空间加大,若军队机构臃肿,行动不便,指挥决策不快,就难以打胜仗。兵贵精不贵多。邓小平指出,减少100 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裁军百万,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通过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100 万兵员的裁减,以及相应的整编调整,人民解放军正在有效地、逐步地建设成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
  裁兵百万,中国军队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精简整编,走精兵之路,这就改变了历史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古老模式。毛泽东早就提倡的人民军队应该是一个“生产队”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人民军队在肩负保卫祖国安全重任的同时,在经济战线上大显身手:他们开放了一批军事设施;为社会提供服务;他们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他们在抢险救灾方面的功绩有口皆碑;他们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使广大干部战士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大展风采..真正做到了“养兵千臼,用兵千日”。这是在邓小平军事思想指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取得的一大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