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地到绿洲:论种菜的7大好处,一个城市菜农的种菜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小区的院墙旁边有一大块荒地,一直空着,杂草丛生,布满沙石。

去年上半年,小区重新规划,将荒地作为菜地平分成小块,每户一块,又拉来松软肥沃的泥土,铺在荒地上做菜地的园土。

小区里住着许多同事的父母,他们很多都是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来到广州给子女带孩子。

土地对他们来说有着天然的感情,因此一分到菜地,老人家们便欣喜地开垦起来,同时还借用不想自己种菜的住户的地来种,有的甚至一人种了好几块。

看着一垄垄菜地被整齐地开垦出来,看着一粒粒种子神奇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看着黄色面积在不断收缩,而绿色面积在不断增长,我也曾无数次萌发了开垦自己那块荒地的冲动。

但又无数次被自己脑海里的几条理由打消:“种菜太麻烦,没有时间,自己吃不了多少菜……。”

一直拖到去掉11月初,我终于说服了自己,种菜!

下定决心就立即行动,这是我一贯的做法。

11月9日那天,吃过午饭,简短午休,下午2点开始,我用半天时间就把一块菜地开垦出来了,种上了白菜和红菜苔。

有了地,种了菜,便要每天浇水,不时拔草,经常打理,当然也能享受看着菜儿一天天长大的喜悦。

有些事情,不发则已,一发便不可收拾的。

我找到一位同事,把他自己不打算种的地也借了过来。

11月23日,我用一个下午把这块地也开垦了出来,撒上了从淘宝上买来的香菜、油麦菜、萝卜和葱种子。

接着就是每天浇水,静待发芽和生长。

12月15日,我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白菜。

12月20日,我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红菜心。

12月26日,我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的萝卜菜叶,而且是下火锅的。

12月30日,我第一次吃上自己种的油麦菜。

自从当上了菜农,慢慢地,我喜欢上了种菜,喜欢上了这种流汗的感觉,这种付出的感觉,这种收获的感觉。

那种从菜地里把菜摘回来的感觉,那种在水龙头下清洗自己种的菜的感觉,那种用筷子从炒锅里夹一片菜叶品尝的感觉,那种把菜端上桌子然后对家人说“多吃点,这是自家种的菜”的感觉,那种和其他“菜农”在菜地边交流种菜经验的感觉……

真的很爽,很甜,很有成就感,很有幸福感!

现在,我的一块菜地种的是白菜、油麦菜、萝卜,一块菜地种的是大蒜、葱、香菜、萝卜、土豆、辣椒,长势喜人。

从荒地到绿洲,从荒草萋萋到苍翠欲滴,只不过一个多月时间。

通过种菜,我越来越感觉到:种菜的效果就是这么的简单直接,只要你流汗了,浇水了,用心了,黄土地给予你的回报必然就是绿色,就是希望。种菜,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劳动,简单归纳一下,至少有以下7大好处:

什么东西吃得放心,那就是绿色、有机食品。

只有食物从源头到餐桌全方位、全流程可控,才能让人吃得放心。

自己种菜,浇的水是自来水。

施的肥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自家产的,用个带盖子的桶把小便留存起来,很多还是小孩的“童子尿”,绝对是有机肥。

一种是把杂草晒干烧成灰,把灰撒在地里。

还有一种是把不要的菜叶放在桶或者泡沫箱里发酵,做成有机肥。

还有,绝对不打农药。

菜长虫子了,除了鸟来捕捉外,大家基本上都是靠人工,自己动手捉虫子。

看到大家捉出来的虫子,又大又青又肥,我无数次在脑海里想象:这样的虫子,如果放在油里炸着吃,肯定很香,而且高蛋白、高营养。

这样种出来的菜,从种子到餐桌,全程都在你的一手掌控之中,看得见,摸得着,你说能不绿色、能不健康,吃着能不放心吗?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手中有菜,不用买菜。

一些勤劳的爷爷奶奶种了三、四块地,他们说一家五、六口人吃饭,除了要买荤菜外,素菜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还有一些奶奶种的菜根本吃不完,热心人就在我们小区的微信群里打个广告:“大白菜三块钱一珠,红菜心五块钱一斤……”,于是,奶奶吃不完的菜还能换点零用钱。

对我而言,从12月中旬开始,我就没有买过蔬菜了,自己种的菜完全够吃,有些白菜吃不过来,还烂在菜地里了。

所以,自己种菜,在城市里生活,还真能节约不少买菜的生活开支呢。

种菜,最大的问题,就是浇水。

大家给菜地浇水主要有两种取水方式:

一种是自来水。在菜地旁的篮球场边上,有几个水龙头,是用来给草地浇水的。

大家拿着水桶到水龙头下接水,然后用手提或者扁担挑到自己的菜地浇水。

另外一种是池塘水。菜地的西侧有一口比较大的池塘,大家也可以选择到池塘取水浇菜。

这两个取水点离我的两块菜地的距离均在60米左右。

每次给菜地浇水,我都是用两只塑料桶打满水,然后用手提到菜地浇水。

每只桶装满水的重量大约在40斤左右,因此,我每打一次水,相当于用双手提着80斤重的东西走了60米。

这是需要一定力气的,也是挺锻炼身体的,坚持这样每天打水浇菜,20多天后,我明显感觉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增粗增大了。

这种既有收成又能健身的劳动,何乐而不为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一点枯燥的理论知识。

生产力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的。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

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

劳动催生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又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扯远了,不说了,拉回到种菜上。

通过前面的理论介绍,大家知道种菜是一种劳动,是一种生产,但生产工具太落后,还停留在手提肩挑的层次,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力,我从生产工具入手,通过发明一种“运水车”来运水浇菜,释放了双手,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我运用的是“矛盾论”的思想,整个思路历程是这样的:种菜最大的矛盾是浇水,浇水最大的矛盾是取水,取水最大的矛盾是运水,运水最大的矛盾是工具落后、耗时耗力。如果我抓住这个主要的最大的矛盾,发明一种运水工具,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运水车”。

制作“运水车”的材料是木板1块、轮子4个(其中万向轮2个、定向轮2个)、拉绳1根,总成本约30元。

制作的“运水车”成品是这样的。

用“运水车”拉水是这样子的。

这样,我从取水点用水桶打好水后,用“运水车”把水拉到菜地旁,再把水桶提到菜地,用手提水的距离从60米减为10米,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体力。

通过发明“运水车”,提高了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动手能力,这不能不说是种菜的另一大收获。

不过,12月底的时候,单位给菜地边上安装了一排水龙头,大家浇菜时再也不用远距离取水了,浇菜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我的“运水车”只能退出历史舞台了。

虽然它从诞生到退出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它在最美好的年华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家里,永远活我的记忆里。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劳动人民的宝贵品质。

我们依靠勤劳创造了灿烂的今天,也必将依靠勤劳开启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种菜,恰恰是最需要勤劳的。

在我们家属区的种菜大军中,有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爷爷奶奶。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切的感情,他们对土地爱得那么深沉,但是为了给儿女们帮忙带小孩,他们抛家舍业,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来到广州这个寸土寸金的水泥森林。

他们有的感觉总少点什么,有的感觉很不习惯,有的甚至憋出病来了。

而有了这块菜地,他们如获至宝,他们如鱼得水,感觉接上了地气,感觉又找到了那股子精气神,又有了施展勤劳和智慧的根据地。

一类是跟我差不多的有了孩子的爸爸妈妈。

他们有的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种过菜,有一点点种菜的知识和经验。

有的小时候见爸爸妈妈种过菜,但只有直观印象,从来没有自己动过手。

有的在自家阳台小打小闹种过菜。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关于种菜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平时大多都要上班,打理菜地的时间不多。

他们种菜,大多是想让家人,尤其是孩子吃上绿色健康的蔬菜。

因此,每天下班回家,收拾完家务,不管多晚,他们都会打着手电筒到菜地浇水,或者看一看种子是不是发芽了,菜苗是不是成活了。

还有一类是几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小孩。

种菜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张白纸。但是,正因为是白纸,才具有最好的可塑性。

他们参与种菜基本上都是父母的安排,他们父母的考虑可能是想让孩子见证生命的奇迹,了解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蜕变过程。

可能是想从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明白劳动创造价值、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也许还有别的考虑。

周末的下午,我经常带着孩子在菜地拔草、浇水,也经常看到别的孩子在给父母帮忙。

我常在想,种菜,既满足了孩子对于种菜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希望种子。

这颗种子,关于梦想,关于付出,关于汗水,关于成功。

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小区,也需要和谐。

而种菜,是营造和谐小区的“润滑剂”。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位来自北方的奶奶和一位来自南方的奶奶在交流种菜的心得,以前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说上一句话,而自从种了菜以后,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交流不完的心得。

尽管语言差别很大,但是就种菜而言,他们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婆婆和儿媳一起在菜地劳作,有说有笑。看着儿媳渴了,婆婆把水杯递过来。看着婆婆蹲着拔草久了,儿媳说“妈,您休息一会,剩下的我来拔。”两人会心一笑,又继续劳作,其乐融融。

婆媳这对世界上最难相处的关系,此时此刻,一块菜地就解决了。

还有经常能见到的一个暖心的情景是,大家互相把自己发的菜苗分给别人种植,互相把自己种的菜送给邻居品尝。

对他们来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如此开心快乐的一件事。

一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人。

对于一个小区来说,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而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文化至关重要。

在没有分菜地以前,住在小区里,中午和晚上经常会听到比较喧闹的声音。

一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又有一些家属,尤其是一些过来给儿女带小孩的爷爷奶奶们又开始打牌、打麻将了。

这样的声音或多或少给我们这些上班族休息和学生们做作业带来了影响,单位也没有解决良策,毕竟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娱乐活动。

而现在,有了菜地以后,再也没有听到打牌、打麻将的声音了。

老人家们一有时间,都上菜地忙去了,而一天忙下来,也累了,晚上都按时休息了。

有时间上菜地,没时间也要上菜地,成为了小区大家的共识。

大家感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又得到了回归。

是啊,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在这样一个水泥森林,有一块地,便有了一个劳作平台,也有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心向往之,行必将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