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分析:从小四到国二,数学成绩落后人数增加5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作者\研之有物

运用社会学,研究台湾教育

学习社会学有何用?中研院欧美所黄敏雄研究员在每日的资料耙梳里,试图找出回应现实世界的方法。在冷冰冰的数字里,他关注「教育」议题,探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育有二子的黄敏雄研究员,对台湾的教育有深刻的想望。他蹙眉,看着问题所述思考「是否仍有其他欲提出的观察以及可能性」,仿佛开启了研究者乐于发问、往下探寻的开关。

开始研究「教育不平等」的起因是?

理想上我们希望学校教育是一个平等化的过程,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来到学校后,从不平等逐渐变成比较一致的。

理想上是如此,可是有时学校教育并不是这样,只是反应了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维持这样的不平等、或加剧这样的不平等。

我是学社会学的,其中一个领域是「社会阶层」,也就是研究社会不平等。我们从文献里知道, 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地位,最重要就是「教育程度」。而影响教育程度最大的就是个人在学校的学习表现 ,包含数学、科学以及其他科目的表现。

个人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仅影响未来受教育的程度,也直接对未来的工作表现与收入有所影响。我在看到这个重点后,就聚焦在学生学习表现的研究,因为这对于学生未来是有重大影响的。

推荐阅读:小孩无礼,责任归家教还是学校?七成家长这样选

如何蒐集资料,观察台湾的教育问题?

我使用的资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台湾本土、一部分是跨国的。

跨国资料主要包含两项,分别是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 *** ent (简称PISA)和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另一个本土、台湾自己建构的,叫作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简称TEPS)。

PISA和TIMSS涵盖数十个国家的中学、小学学生学习评量与调查,这些资料的蒐集是由跨国教育评量组织推动,建立收集资料的标准程序与作法,再由各国的大学研究团队收集学生资料。资料定期释出,提供研究者使用。

过去我是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资料库(TEPS)这项资料收集计画的协同主持人,主要负责学生学习评量测验的设计,以测量学生从国一到高三的学习成长。

台湾教育长期追踪资料库(TEPS)是针对2001年的国中一年级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做调查,各约两万个样本,约两年做一次追踪调查,直到高三下学期。

问卷内容包含许多面向的问题,有学生、家长、老师、学校行政人员等不同问卷。除了调查问卷之外,学生还接受一组约75题的学习评量,测验时间约90分钟。这组学习评量的目的在于评估学生在国中及高中阶段学习表现的成长。

只是随着时代演进,学生学习状况会有所变化,有需要建构新的资料库,会需要团队以及经费与时间来维护、进行,在这之中,需要有知道怎么做抽样的人、设计问卷的人、对资料收集有经验的人。

毕竟,做调查就是一个专业。

在东亚国家里,台湾的教育有何独特之处?

在跨国教育评量资料里,我们看到表现比较好的、前面几名通常都是「东亚」,新加坡通常都是第一名,接下来是南韩、日本、台湾、香港。我们会怀疑可能是因为我们有考试,把学校学习、考试看得很重,为了进入好的大学而需要补习。

但在PISA里有一个评量不是数学、也不是阅读,而是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在东亚的国家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这也就使得「你们只会考试没有创造力」这样的指涉不攻自破。

另外台湾有一个特色,在TIMSS里,将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表现高低划分为四项标竿,分别为进阶、高级、中级及初级的国际标竿(advanced, high, intermediate, and low international benchmarks)。

如下方表一所示,在2003年,台湾只有16%的小四学生数学表现高于四年级的进阶国际标竿,远低于新加坡的38%,也低于香港的22%与日本的21%。但是,四年后,这批小四学生升到国二时有极为明显的进步,有高达45%的学生表现高于八年级(国二)的数学进阶国际标竿,超过其他东亚国家。

这种「突飞猛进」的学习成长模式,显示台湾学生的数学表现能随年级提升而有独步全球的长足进步,是相当奇特的现象;但并非所有同一届的台湾学生都有突飞猛进的数学表现,仍有一部份学生进步速度较为缓慢。

如下方表二所示,2003年时小四学生未达数学初级国际标竿的比例约只有1%,但是四年后这群学生升上八年级(国二),未达数学初级国际标竿的比例提升为5%。

也就是说,随着年级提升,数学成绩严重落后的台湾学生,从小四升到国二这四年期间,约增加五倍。

这些数学学习成长缓慢的台湾学生,通常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与成绩原本就较为低落者。所以在突飞猛进的进步背后,我们仍要去关注在这些学习状况中落队、差距加剧的学生的存在。

为什么用「数学」科目来比较?

第一,数学是大家到高中毕业前都要学的。第二,数学科目跨国来看不受文化的影响,像阅读能力会受到语言的限制,所以在跨国的资料分析上,就没有比较的基准。所以相较起来,数学会比较客观。

为何想研究教育的「城乡差距」?

我发现大众对城乡学生学习表现的差距,存有一些刻板印象。

媒体对偏乡学校的报导,加深民众对城乡差距的刻板印象。偏乡成为民间教育团体热情投入的对象,也是 *** 投入资源的特定对象与重点目标。民间教育团体与 *** 的作为,似乎都受刻板印象所影响。

但我认为: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实证研究做为基础。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城乡差距,看的是台湾四年级跟八年级(国二)数学这科的表现。一般以为只要在偏乡,学习表现一定会比较低落,都市就学生学习表现都会比较好,学校设备师资也会较佳。但透过研究数据,平均来看偏乡或城市虽有显著的差异,可是在都市或介于两者之间中间地带的城镇,有更多学习低落的学生存在。

我们若只注意偏乡,好像只要把偏乡学习表现拉高就可以解决学习落差很大的问题,但事实上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大部分学习表现低落的学生是集中在「都市」或者「都市外围的城镇」,偏乡只占了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注意城乡差异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学校内的差异很大、甚至班级内的差异也很大。

差异不是只落在学校之间、都市乡村之间,而是落在学校里面,甚至小到班级以内。

所以我们的焦点其实不应该变成一种「不同地区」的思维,而是「每所学校」都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学习低落的学生是散布在各个学校之内,而不是集中在偏乡之中。

社会学如何应用于或参与现实社会?

社会学家要到处跑、进入不同场域去了解社会?还是关在自己的研究室里面,埋首研究?我想是有不同的看法。就我来说,我没有说社会学家应该要如何,但我可以说,目前为止我做了些什么。

我使用蒐集好的资料,是来自于其他社会学家们进入场域、进入学校发问卷评量,甚至有许多不同国家的人把资料收集、整理好。这些资料是由一群专业团队所建构的,数量庞大,具代表性,有良好的品质。我提出研究问题,分析这些资料,呈现一些研究发现。

这些研究发现通常不是在进入场域当下能够一次看到的,而是必须运用资料才能呈现、使人信服的。

所以这是身为一个社会学家,我所做的参与,做出来的研究结果往往是没有做的话并不会知道、要做了才知道的情形,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台湾学生学习的状况,我是透过这样的方式在呈现这些研究结果或我对社会的观察。或许可以说是每个社会学家的角色都不太一样。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去提出一个我觉得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然后透过资料来去回应、呈现这样的问题」黄敏雄说。

去提出一个议题,不是只有我关心的,是社会会有兴趣、想要知道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是影响一个学者最重要的问题:你下一步要做什么?是什么样的议题?议题本身的意义跟重要性在哪里?为什么你要花这么多时间去投入这个议题?本身要说服自己跟别人这是一个值得关心、重要的议题。

推荐阅读:刘墉:「要孩子守规矩,就要严格执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有时候,我的灵感是来自于像这样的讨论,或者跟一些人、我的研究助理、其他老师讨论。我不会认为把自己关在研究室,做资料分析、钻研研究方法、找统计模型就足够了,我觉得我也需要走出去、多看一些。我想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是,接下来我要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研之有物】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从资料分析,看见「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家庭与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