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佳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齐帆齐微课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你知道是写给谁的吗?对,屠呦呦,她和她的团队因发明了抗疟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的评价。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杏林精英们救死扶伤,为中国医学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8年舍贝里奖的陈竺,有一段采访谈话:“我感到,中国的医学应该可以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中国肿瘤研究工作的肯定。我和法国同行已经有了30多年的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医学科学更加没有国界,因为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领域,它是一种和平的语言、一种发展和进步的语言。好奇心和责任意识相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原始驱动力。”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医学领域佳话不断,下面带你了解几个。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相传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及缘由,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名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着一个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杏林春暖:

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橘井泉香:

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齐帆齐微课第二期28天(27)篇  124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