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迈出第一步的一点小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有过这种时刻,想做一件事但却很难开始。经过一番考虑后总算似乎可以开始了但内心又挣扎起来,无数个问题冒出来让你感觉这个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有点不靠谱,是不是应该放弃。因为这类情况经常在我和周围朋友身上发生,我就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的行动,如果我能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促成更多的可能性,让它实实在在的发生,而不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我发现有两种情况会阻碍我的开始,一种情况是我根本没有考虑清楚决定要做的这件事,也就是说我对这个选择本身是有疑问的,很多信息是模糊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经过理性的考虑本应付诸实践的事情,却因为我内心升起的巨大阻力而难以开始。这时我理性上虽然知道我应该开始了,但却似乎有一种隐形的力量阻碍我前进。

有了上述发现后我决定要找一个解决的办法,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

说来也巧,当我正无从下手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则瑜伽课程的信息,主题是关于突破自我设限,由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师授课。我一看主题,特别心动,心想也许可以通过这个课程打破阻碍我的这些东西,让我更自由一些,于是立刻决定要报名。当时课程的组织者是我的一位朋友,她提醒我说:“你真的确定要上这个课吗?听说这个老师相当严厉,在南方开课其间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你想好了吗?”我自认对严厉的耐受力不错,况且我希望能通过课程有所改变,尝试自我突破,于是就报名参加了课程。

每一天的课程都是早5点到晚10点,除了打坐静心做体式之外,也有知识的教授。这些常规的流程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这位老师会提出些莫名其妙的要求,比如收走你的鞋子,课程其间一律光脚,并要求我们走到街上跟陌生人交谈,甚至到后几天课程难度升级,不再提供餐食,在没有钱包和手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自己去获取食物,方法就是走到街上跟陌生人讨要食物,作为回报要给对方提供瑜伽课程信息。也就说我们用关于瑜伽课的信息交换食物。五月的内蒙,天气还没有彻底回暖,光脚踩在冰冷的柏油路上,除了感觉扎脚更多的是冷。与此相比更可怕的是路人看我的眼神,我感觉他们认为我有精神病,有的人甚至会特意绕道走开。

每一次,老师要求我们从课堂出来完成任务时,我都想放弃,不想面对路人。这种感受到第四天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我对课程和老师的意图产生了强烈的怀疑。无数个问题在我内心翻腾:光脚出去有什么意义?我们又不是印度人。我如此高冷的一个人,不愿多废话的一个人,现在竟然光着脚跟疯子一样找路人攀谈,而且谈的竟然是关于一个印度的公益组织。也许这个老师是在利用我们替他们做宣传?想洗脑控制我们进而达到她的目的,我甚至想到不会是传说中的传销吧?各种质疑不断敲打我的内心,我甚至开始暗暗咒骂老师:这个人太可恶了,一定是不正常。这个时候,我把自己参加这门课的初衷完全抛在了脑后,淹没在各种放弃的借口中,那股隐形的力量似乎又占据了上风。于是我找到我的那位朋友,课程的组织者,说我想要退出,我觉得没有意义,这不是修行,这是闹剧等等我说了我自认为合理的理由。她只是微笑着听完了我说的话,淡淡地说再坚持一下看看吧,快结束了。

她的话并没能说服我,我决定当天课程结束后就不去了。当我下课光着脚走在马路上,试图打车回家时,有两个人从我身边经过,走过后其中的一个人说:“你看那个人没有穿鞋”。另一人回过来看了看我,我以为他们又要说我有病了,结果他却说:“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 我起初愣了一下,回过神来感谢了他们的关心,内心的怀疑似乎有些松动了。回到家后,我钻进被窝开始看书,正好读到了“命若琴弦”的故事:一位弹奏三弦的盲人,请了一剂能让他重新看得见的药方,但抓药的前提是要弹断一千根弦。于是他无奈地带着自己的盲人小徒弟游走四方,以弹琴卖艺为生。终于有一天,第一千根弦断了。老琴师去药房取药,才知道原来那只是一张白纸并无药方。当晚,他终于恍然大悟,随即将药方传给小徒弟,并告诉他需要弹断一千两百根琴弦才能去抓药。看到这个故事,我突然对自己总在谈的所谓做事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如果我只做在我看来有意义的事,如何去判断我并未做的一件事的意义?意义难道不是我通过行为去塑造的吗?老琴师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白纸一张,他应该不会弹断一千根弦。如果他没弹断一千根弦,在那个时刻他不会顿悟。他没有看见,但他确实是看见了。这让我想到了正在参与的这个课程。我觉得老师让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但我还没有走到最后,也许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一切还暂时看不清。

因为有了以上的思考,我第二天还是照常5点钟去上了课。在后面的课程中,我决定全情投入,不再考虑什么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我只负责100%完成。我发现,当我不再怀疑,只是关注于如何完成一件事时,那种投入的状态是一种享受,我感到很愉悦,也很轻松,我既不担心结果也不浪费精力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那个是课程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选择全然地相信。

有意思的是,当我的状态改变,我发现对面的陌生人似乎也变得没那么恐怖。我既然可以光着脚跟水果店主交谈几分钟,还换到了自己的午餐——一个西红柿和一根黄瓜。再往后,作为最后的任务——向周围人筹款用于建设新的瑜伽中心,我最终冲破了对于我来说最难的部分,向朋友开口要钱,筹得了我当时能够筹得的数额。谈钱对于我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夸了过去。课程的最后,老师把我们的鞋还给了我们,让我们穿着鞋最后一次去换取自己的晚餐。当我穿上鞋走在路上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无所不能。

课程结束后几天我实实在在的拿到了课程的效果,心中那股隐形的力量已经很难控制我了。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可以高度专注,投入到过程中,这种状态让做一件事情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对于决心要去做的事情,我可以很快开始,而且过程中不再会摇摆、拖延,因为我体验到很多事情,只有你经历了,它的意义才会显现,甚至有些看似荒唐毫无意义的事,最终会因我们的行为而产生意义,更何况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决定要做的事呢?

就这样,我的一个问题通过一个课程很快得到了解决,虽然过程极度痛苦,但我的收获是巨大的。那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选择,怎样让我们的选择更靠谱?或者说怎样理性决策。

人在一生中会做很多选择,有些会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比如选择跟什么人一起生活、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否要孩子等等。也有些看似无关痛痒的选择,比如中午吃什么、鞋子要选什么颜色等等。以下我们就以选择专业为例,来看看面对一个选择我们应该怎样思考。

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一种职业,从长远来看其实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计算机的人,其中大多数要过程序员的生活,选择飞行技术的人,天空是他未来的舞台。那面对如此重要的抉择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呢?其实关键的只有三点:内部资源、外部信息和合理匹配。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内部资源。简单理解它就是指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喜好、能力、特质、人格、对于未来职业的期待等都包含在这个范畴里。也就是说一个选择者首先要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或者与可以指导你的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交谈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进行梳理的过程。一个没照过镜子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的长相的,探索自己的过程就像照镜子,各种知识、方法和与我们沟通的人都可以作为镜子,映照出我们的样子。

在深入了解自己之后,我们要看外面有些什么东西可供我们选择,这就是外部信息。具体到专业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专业相关的信息,比如这个专业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意义等,还要清楚它未来的发展,也就是它对应的职业领域,例如它的工作模式、就业的地域等等。了解这些信息后,我们对一个专业就会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同的专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学习建筑学的人需要有突出的空间想象能力,教育类专业除了各别人将来会从事理论研究外,大部分人还是要面向教学,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企业的培训师,这就要求从业者愿意与人打交道,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等。总之外部信息的获取,需要充分全面的考虑,而不仅仅是表面所能看到那一些,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最后,在充分了解内外部的信息后剩下的就是合理匹配与平衡的问题,就像我们在考试中做连线题一样,左面与右面的内容我们都看到了,我们需要把匹配的选项用线连起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从需求出发,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优势且感兴趣的领域。前面两步的工作做的比较扎实的情况下,最后的选择可以说是相对轻松。

生活中只要涉及到决策,理性选择的过程其实都是要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其中第一步虽然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实际上却是最难的。我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了解自己,哪怕是浮在最表面的喜好,我们也很难看到其本质。曾经有位朋友明确表示自己很喜欢犯罪心理学,决心要研究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后我发现她喜欢的并不是犯罪心理学,而是享受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于是她放弃了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想法,转而开始了推理小说的创作。可见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喜欢探索自己的朋友,除了学习、自我成长外,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权威的心理学测评,比如MBTI人格测试,这是一个应用及其广泛的理论模型。当然,暂且不谈心理学界对其可信度的争议,作为一个参考的维度倒是可以尝试一下。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找官方认证的施测师进行测试。探索自己是一段有趣的发现之旅,只有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做出理性的抉择,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完成以上三步。

到这里我所有的关于无法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时候我们难以开始,是因为没有看清楚眼前的选项;有时候,即便考虑周全,我们会因为内心的阻碍而退却。意识到这一点,冲破一切屏障开始行动的那一刻,便是创造价值与意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