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就没有原住民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16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说和中原说。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汉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古籍及明清官方文书以来人称呼客家。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少数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人口居多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人有编修族谱的习性。如果追本溯源,从客家人的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客家人源于汉族,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次接近中原古音韵'(最接近的为闽南语),其社会宗法制度、文化生活习俗、服饰衣着、信仰崇拜、风水迷信等方面类于旧中原。

根据族谱和史册,客家人是指靖康之变后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这些中原男子与当地的越女通婚,后代继承了父辈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继承了百越的风俗,所以客家话具有宋代汉语及百越语的特点。他们与秦人后裔的广东人及晋人后裔的闽南人的关系并不好。

因北方的动乱不安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移,根据历史学者罗香林的研究,客家人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可分五个时期:

第一次大迁徙,在东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国都由洛阳迁往南京,中原一带胡骑纵横,兵荒马乱,大批贵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纷纷往江南迁移。为了避难,客家祖先也纷纷南迁,渡过黄河,到达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带。

第二次大迁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黄巢之乱的影响,迫使客家先民迁移到安徽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部与南部、广东东部东北边界等地区。

第三次大迁移发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当时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随着迁移到广东东部和北部,并拥护宋朝王室,和蒙古军队对抗,牺牲壮烈。

第四次大迁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际。受满人南下入主及内部人口膨胀等因素,由广东东部、北部及江西南部迁往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及四川、广西、湖南、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到贵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会理。

第五次大迁移,在清干嘉以后,因受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由广东中部的新兴、台山等地迁到广东西部的高、雷、钦、廉各州,远的到海南岛。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客家一词于此诞生。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闽粤客向台湾的迁移,最早始于明代中后期。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把荷兰赶出台湾之后,又把这里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陆人民入台,开荒垦殖。正是从这时候起,闽粤两省的居民开始大规模的迁移台湾,而大本营地区的客家人也随之进入台湾。不过,最早来台的客家人,虽是跟随郑成功的部队入台,但人数并不多,明郑覆亡后,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对台湾的开拓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接着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台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台湾再度成为反清复明之地,对客家人禁绝更严,因此客家人较大规模的移民,则是清康熙中叶以后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来台,大约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以后,在此之前流寓台湾而无妻室产业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议,于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颁布渡台禁令,严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台。但客家人迫于生计,冒险从梅州、汀州、漳州而来者仍多,遍布台湾各地,参与开发台湾的行列。

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出自于清朝中后期珠江中西部地区的土客械斗,当地的移民被称作客家人,进而引申到跟他们相关的祖地居民,如梅州人、惠州人等。他们因文化背景相似,均被称之为客家人。实际上,一开始“客”并非专指现代的客家人,比如在广西一带,就有客家话被称为艾话,而当地白话被称为客话,后来约定俗成,“客家”成了粤东以及同粤东一带居民操持相同方言,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族群名称。

另有一说,指“客家”的本意应该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畲族旧名“山客”、“木客”。而后汉族移民在跟畲族人相处融合的过程中,借用了“客”这个说法,自称“客家”。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这里的“客”同样包含了畲族人“山为主,故我为客”的意思。目前畲族人一样喜欢自称“山客”。

但是,有学者认为,“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和广府系、福佬系这些同为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不同,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古代的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南部沿海福佬人和广东中西部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