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速:高分跪求李清照《一剪梅》的详细翻译和讲解

高分求李清照《一剪梅》的详细翻译,从网站上抄的不要。

要一句一句的翻译。

然后结合当时情况,做一个解析.鉴赏。

200分,双手奉上!

好的我再追加,越快越好!!

6.1下午要。
谢谢大家了。10楼和11楼的我都借鉴了一部分,可最佳给谁,却想不到了....怎么办好呢....

第1个回答  2008-05-31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 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易安 词中的精品。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据伊世珍的 记》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琅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 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简析一下。
先看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待了词人在一个荷花 凋谢、竹席清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 独自划着小船出游。“红藕”,即红色荷花;“玉 簟”,是精美的竹席。“红藕香残”“玉簟秋”,既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 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 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将眼前景、心中情融合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要借游览以遣怀。我们看,词人正是为了不惊动别人,才轻解罗裳,而正因为是“轻解”,才得以 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 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 灵,宛似涓涓溪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 永,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无怪乎清人陈廷焯 赞道:“易安佳句……精秀特绝”,宛似“不食人 间烟火”(《白雨斋词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两句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 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开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不顾反”或“荡子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那样的怨言。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词中“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诗句中“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 但李清照的词作更凸现出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赛诗、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 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 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数只是囿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 温庭筠《忆江南》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或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一类的文字。像李清照这样能从两方面来写出构思, 相思之苦的,实为罕见。但正是这罕见的体现出词人别样的幽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 已矣”(江淹《别赋》),但古今能道尽别意幽情 者,除易安而实罕有。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末两句直承上文,极言相思之深、之切。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戚苦。“才下”“却 上”,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把那种相思之苦、别一般滋味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 极其质感、形象。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 “(李清照此句)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 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此言得之。抒写思夫之情,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这种题材,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因为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为一篇佳作。
总之,一、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 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磊落大方,较之那些 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诗词,别具一种健 康、自然之美;三、这首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但并不流于浅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使人读之声韵和谐,琅琅上口。笔意纤纤,而情愫浓浓,昧昧思之,若非易 安居士这样的铸词高手,谁能做到?

参考资料:http://www.cqvip.com/ndoasp/webdetail.asp?ID=24667404&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第2个回答  2008-05-31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第3个回答  2008-06-06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 精美的竹席。
2.罗裳:罗制的裙子。裳:裙,古代男女都可穿。
3.兰舟:用木兰树造的华美的小船。宋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4.锦书:书信的美称。
5.雁字:"雁在空中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形,故称。
6.西楼:思念者的居所。唐李益《写情》:"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月明下西楼。"
第4个回答  2008-05-31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第5个回答  2008-06-01
绝对手写!!!!!!!11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 残:凋谢。 玉簟(dian):素白的竹席。 锦书:前秦窦滔妻苏若兰曾给他丈夫一首织锦回文诗,后世“锦书”多指夫妻间来往的书信。

【鉴赏】

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这首极富魅力的《一剪梅》历来为人称道,其间更有几句别出巧思,意象蕴藉的千古绝唱。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起句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状室内之物,以开始凋谢的红色荷花和有些发凉的素白竹席,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顿时点染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清秋季节,也烘托出词人的凄凉情怀。此句设色清丽意味深婉,被词评家称“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接下来的五句写 词人从昼到夜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对偶句“清解罗裳,独上兰舟”,写词人划船出游之事,但这一“独”字却暗示了她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景有由情生,情由景发。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雁归而思及“谁寄锦书来”。然而,月圆人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未有,枉网断天涯。
换头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不仅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景,同时也兼比喻青春易逝,光阴难驻,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由此过度到后便的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舒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并由己及人,足见两心之相通相印。正因人在两处,新罩深愁,“此情无计可消除”。结尾三句中,“眉心”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既拱桥由明白如话,表现手法十分绝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末两句更与前面同城对偶句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互衬印,相得益彰,皆成为千古离人相互惦念的名句。

参考资料:宋词三百首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