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阳光灿烂的日子拉片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1
影片一开始便是男主人公的旁白:“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接着便是一段激昂的进行曲,(摇)毛主席塑像。
2`54:斯琴高娃梳着两个小辫儿傻里傻气地喊着自己儿子“小军 ”.
4`36:小孩吹响口哨,所有的军人纷纷转头,小孩上前将口哨戴在了爸爸的脖子上。
5`49:小孩偷窥着“充满歌声的教室”,午后的光线一束束从窗户透进来,三个小女孩着白衬衣、白鞋白袜、掐细腰的灰色百摺裙在跳舞。(音乐)人声唱:“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
5`55:小军只露出一双眼睛和鼻子,但两眼不停的眨巴。(旁白)“在父亲离开后,我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小孩的追逐(伴)某进行曲。大家打赌扔书包比谁扔的高,(战利品是:冰棍儿,奶油味儿的,两根儿!)四个孩子:蚂蚁、刘思甜、羊搞、马猴(马晓军)。
7`37:在这里有一个由童年向少年的很好的转变,扔出去的书包再接着时,便是少年版的了(夏雨)。
7`55:马晓军后来家搬到了东城家属院。在马晓军出一个大门时(大门上有个红五星),傻子出现,他只是在不停的嘶吼:“Gooloomoo(古伦木)!Oo-ba(欧巴)!”(也不知道他说的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或者就是根本无意义?)傻子穿着像人字拖一样的拖鞋,背心,短裤,寸头。有点胖,半睁半闭着眼睛。骑着棍子,挥舞着木棒。(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他到底是坐在那里的,还是蹲在那里的,直到后来说有人把傻子平时骑着的棍子抢走了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
8`15:(旁白)“在七十年代,北京的大街上还没有那么多的车或豪华饭店,甚至街上也没有很多人。大一点儿的孩子都在农村或部队,所以城市属于我们。”
8`34:胡老师(冯小刚,巨瘦)着白衬衣,戴一副透明圆眼镜,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头发向上,双眼微凸。“上课!”8`51:草帽飞了出去,一小孩捡回。他怒斥道:“谁让你离开座位的?无组织无纪律!回去!(此处十分具有搞笑效果,更别提加上冯小刚的可爱形象。)9`45:他在黑板上写下“中俄尼布楚条约”,说“中”是指清政府,“俄”是指沙俄政府,接着解释尼布楚(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这里提到的条约中牵涉当时的俄国,而本片所处时代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正好深受他们的影响,所以在这里也算是为之后的影片感觉、剧情内容做了铺垫。10`32:草帽重新出现,只是里面盛满了煤球。老师当然气得要死,又砸书又敲桌子的。还上前敲了第一排某同学的桌子,然后大喊:“都把手伸出来!”(不知道为什么这里,也许人们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恶作剧心理,看老师被气成那个样子,滑稽又可爱,让人不笑的不行,也许这里还有对童年回忆的眷恋。)这时一人冲进教室,穿过窗玻璃,其后有两个人紧追。(三个人均是睬着学生课桌越过的)。仔细想想这一段儿,在当时大家的神经都被老师准备抓出恶作剧罪魁祸首的这事儿紧绷着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相信这在同种类型电影中应该不算多见。(因为一般类型的电影按照惯常人的思维肯定是继续接着这个情节演下去了)而且此段胡老师和那追赶的人的对话让我感到尤为奇怪。
11`40:马晓军伏在桌子上,一只手拿着钢笔乱晃,脸上是狡黠的表情。在胡老师说完“啊?你还能把我怎么样?你不要来这套恐吓讹诈”之后,马晓军便从后门的小活动门底下溜了出去。(这个门类似于现在外国家庭里让宠物进出的门。)
13`06:此时马晓军已经到了家里。他穿着白色的背心站在一个上了锁的抽屉前很专注地在磨钥匙,鼻尖在滴汗。在抽屉打开后,他从里面拿出一柄匕首,(抽屉里还放着毛主席像章、勋章之类的,一些文件,短刀,一个小匣子,匣子内有若干胸章。)接着变成了马晓军挂上一排勋章在房间里踢正步。(背心上的两个肩膀头子别着两个肩章)
22`36:在马晓军随后的“别人家旅行”中,他终于看到了令他难以忘怀的东西——米兰的照片。(照片上米兰微笑着,着粉红色小短背心,梳着两个小辫。特别是那笑容,极其灿烂,似乎带着一股子得意劲儿,又透着十分的可爱与天真。)
33`36:刘思苦、马晓军、于北蓓等六人戴着小绿帽子坐在展览馆门外的栏杆上,人手一瓶北冰洋饮料。他们一边看着进去的人们一边评价,直到看到由左小青饰演的女孩张小梅。(女孩在少年宫学跳舞,家住内务部街11号。)在之后看片子被人发现给带到派出所时,问话的人十分凶悍,也很蛮不讲理。最后竟然说一句:“瞧你这德性,还镇王府井,镇动物园镇地安门呐!”(讽刺又有些好笑)
46`24:镜头所呈现的内容是一双穿着黑色拌扣儿布鞋的脚正向前方走去(米兰)。接着是人物的全身:刘海,一个长麻花辫(由两个麻花辫梳在了一块儿)垂在脑后,戴着墨镜(现在看可能显的有些可笑),碎花的裙子。由这些打扮足可以看出米兰在当时属于极其时髦的人,不仅仅是在发型上面就要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而且还要戴着墨镜,又添加了神秘感。碎花图案的裙子给人感觉成熟而又不轻浮,想必在那时应该也是属于流行的元素。
54`01:在马晓军回家后,妈妈又着急又生气地打了他。(其实只是轻捶,并不是真的狠打)此时还可以看到母亲身后的墙上一条标语“永远忠于毛主席”。
55`50:在群殴事件中,由于马晓军的一板砖,六条的那个孩子被打成重伤,并且住院一个月,因此两伙人相约礼拜一的卢沟桥。在那一天的那个地点,足有上百人的阵势(也许还远远不止)。这组镜头在大桥下拍摄,在气氛有点不对头的时候,火车从桥上隆隆的经过。在之后两伙人的矛盾被“小坏蛋”出面解决后,大家齐聚在老莫一起喝着啤酒。而作为友情演出的原著王朔则在此时饰演“小坏蛋”的角色。他像个大哥一样像模象样的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振荡合为贵。”之后便是主人公一大段的适时的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