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18
哲学知识点总结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3)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4)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结合热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注意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要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克服主观主义、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正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热点:神舟六号、青藏铁路、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⑴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趋利避害。
  ⑶尊重客观条件,积极创造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⑷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⑸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⑹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和发展认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5.联系观:
  ①联系的普遍性:第一 ,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 ,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事物的联系 , 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 , 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第三 ,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 , 它是事物本身所国有的 , 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 , 也无 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③联系的有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 ,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 在某种联系 , 它是有条件的 , 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 , 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结合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房市煤市的无序竞争,发展循环经济。
  6.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①尊重客观联系,不违背或割裂客观联系;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具体联系创造新的联系;③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④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7.因果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8.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1)二者的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2)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2)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9.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怎样坚持发展观点?(包括3点方法论要求和原因、状态、趋势)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结合热点: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0、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怎样做到按规律办事?(①尊重客观规律。②发挥能动性。③认识、利用规律:要认识和利用规律: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创造或改变条件,发挥或限制规律起作用,以趋利避害;掌握规律,提高预见性。)
  11.内外因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①内外因全面看; ②高度重视内因;③具体分析外因。
  12.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①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③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4、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一分为二、全面观点。
  1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
  16.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具体表现: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这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依据;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坚持矛盾观点。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③在运动中把握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⑤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1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①正确认识事物 —认识秩序(特-普-特);②学会科学工作方法 —解剖麻雀抓好典型;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基础)。
  18.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①善于抓住重点,又要②学会统筹兼顾。
  19.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②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方法论】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主次方面是用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评价、看法,要全面看,看本质,看大局、看主流,籍以定性)
  2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内容】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21.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含义: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用矛盾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坚持矛盾分析法的哲学依据: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3)怎样坚持矛盾分析的观点?就是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3.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②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2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这一原理中是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的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③二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认识产生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5.认识的根本任务三问(what, why, how)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感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③怎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怎样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2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注意:⑴价值观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⑵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⑶价值观是支配人的活动的动机和观念,大处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讲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即科学发展观和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个体而言,应该注重为社会的贡献。社会的进步也表现为更多的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维护、发展。
  28.集体主义的三问(what, why, how)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9.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而这也常常发生矛盾,集体利益代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表现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0.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人和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和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其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个人及其集体努力推动的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甚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观点。
  31.人生价值的三问(what, why, how)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正视客观条件,积极创造、充分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④投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32.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原理内容】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3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原理内容】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是艰苦奋斗)
  【方法论】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树立起正确的理想,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想。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如何实现人生理想?①正确树立理想。(社会理想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职业理想要切合社会和个人实际);②正视客观条件,积极创造、充分利用条件实现人生理想;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④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4.实践与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注意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也可以分解从两个原理)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又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④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如何发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①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准确掌握其精神实质;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科学理论。
  35、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3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3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①思想②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③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思想,主要是改造“三观”,这是核心,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方法论:①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三观”; ②要认真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易混知识辨别
  1.世界观≠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改变物质具体形态≠创造物质
  3.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4.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
  5.意识的反作用≠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或阻碍事物发展)(×)
  6.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7.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本身变物质
  9.主观符合客观≠客观符合主观
  1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1.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13.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14.先行后续的关系≠因果联系
  15.整体功能≠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6.运动变化≠发展;新发现或后出现的事物≠新事物
  17.规律≠现象,规律≠规则
  18.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能说创造规律、改变规律)≠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19.实事求是 = 按规律办事 = 利用规律①②③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执政、科学发展观)
  20.哲学上讲的“斗争”≠政治上讲的“斗争”(共性与个性关系),哲学上讲的“统一”≠日常生活中讲的“统一”
  21.任何事物都有两点(即矛盾)≠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
  2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3.矛盾之间及矛盾双方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可以任意转化
  24.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2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多数与少数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
  26.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人类认识秩序是特殊→普遍→特殊≠普遍→特殊→普遍
  27.事物发展的动力或原因(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
  28.完成了质变(即一次量变→质变的过程)≠发展的终结
  29.质变≠都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发展
  30.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前途≠途径
  31.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
  32.感性认识≠现象,理性认识≠本质,假象≠错觉
  33.理性认识≠正确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34.认识的来源(实践)≠获得认识(知识)的具体途径(实践、读书)
  35.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
  36.坚持集体主义≠不要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集体主义≠集体利益
  37.个人利益≠个人主义
  38.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的一切活动
  39.客观规律性制约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