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导入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8-18
课堂导入的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教学情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个死板、落入俗套的课堂导入则好比一道难吃的“饭前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在讲究文学性与语言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部分导入法总结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以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作答了解动物的互助精神,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
又如《晏子故事二则》可以从外交家谈起,先讲周恩来机智应对的外交故事,再转回课文,古代也有言辞犀利、机智过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倡怀疑精神,可以用一个生物教师用测验告诉学生应大胆怀疑的故事导入;再有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兴趣,由有兴趣而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诗词格言导入法
即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格言,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愿学、乐学。

比如,针对《荔枝蜜》这一传统篇目,可先由感悟生活谈起,列举名家诗词,再向课文本身过渡:生活中,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株枯萎的小草,一滴晶莹的露珠,常常都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启示某种生活的道理,苏轼中秋观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伫立桔子洲头,不禁仰天长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作家宗璞偶遇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便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么,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看到满山遍野的荔枝树,品尝着香甜的荔枝蜜,又领悟到什么呢?
这样通过诗词范例的导入,既回顾了经典名句,又引发了学生感悟生活的兴趣,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进而愿意积极探究课文,一举三得。
另外,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可以用与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相关的诗词名句导入;郦道元的《三峡》,可让学生回忆背诵已学过的关于三峡的名句;又如诗歌《静夜》的导入,可设计为让学生朗读写月色的名句。
总之,在课堂之初用诗词名句导入,既能使学生增广见识,加强文学积累;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导入法。
3、 人事迹导入法
即由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谈起,通过情感熏陶,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人生态度的敬重,从而使学生对该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不少学生看到作者司马迁曾受过“宫刑”时,常常窃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导入可以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既简介作者,又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先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入英雄的概念,古今英雄甚多,为民请命的是英雄,尽忠直言的是英雄……但还有一种英雄,他们敢于战胜生活加诸于自己的磨难,孙膑膑足而著《孙膑兵法》,汉代的司马迁遭受“宫刑”,受到人生中莫大的打击与屈辱,但他没有被生活打倒,相反他以他的坚强战胜了磨难,著成了流芳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陈涉世家》就是《史纪》中的一篇。
这样通过对作者本身人格的正面肯定,引发学生对作者的人格的敬重,在情感上触动学生,使学生带着尊重、尊敬的心理,更积极地学习课文。
又如《哨子》一文的导入,可先由作者富兰克林的生平谈起,一个只读过两年书的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引入富兰克林关于时间的精辟论述,肯定其人生态度,进而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作者事迹导入法重在结合教学内容从思想情感上触动学生,达到“动情”的目的。
4、 评价导入法
此种导入法主要针对名家名篇,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加强文学积累。
如讲到《促织》时,可以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的题字“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导入,通过对作品价值的评价引入课文;再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用古人评价“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导入,让学生明确该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从宋词的流派谈起,使学生明了本词的词风。
5、 释题法
即由解释题目开讲,大体分两种情况:
a)释名物 适合于标题涉及到人名、地名、物名,而这些又是学生不知道的,如《藤野先生》《苏州园林》《哥白尼》等;
b)释题意 适用于有些文题的含义艰涩难懂或意有所指的文章,如《始得西山宴游记》等,由教师帮助学生寻题识文。
c)释结构 即由分析文本标题结构入手,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过秦论》,实为论秦国过失。
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也可描述人物形象导入,也可由风光景色导入,也可由引发矛盾导入,也可由诱发想象导入,还可由设计练习导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导入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导入设计应有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②导入设计应有新颖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陈旧,应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③导入设计应有生动性,语言应生动,一课一个导入,不落俗套。
④导入设计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必须准确无误,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课堂导入的方式,根据文本内容和教学需求恰当地设计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更高效率地开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