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好,让内心滋润丰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先说一个真事。去年和一个朋友见面,买了同款的手冲咖啡边喝边聊,朋友跟我说,啊这咖啡真好喝,我说,是啊很香。

他说,咖啡的蓝莓blueberry香味真好,你觉得呢?我心里想,蓝莓香味,什么鬼?

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咖啡店,因为是一个人去的,我坐在点单收银旁边的吧台。点单机旁边摆着一长溜的咖啡豆,玻璃罐上贴着咖啡豆的品名、产地、香气种类,当客人点单时,方便服务员为客人推荐咖啡豆。

我在那坐了很久。看到大多数人对于豆子的种类完全无感,随便都可以,觉得喝起来差不多,所以往往听从服务员的介绍引导。

看来,和我一样品不出咖啡香气种类的人有很多。

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向往,那些风味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直到有一天,在成都的一家手冲咖啡店,大约下午1点多,没有吃饭的我,和朋友点了手作饼干和咖啡。

第一口咖啡,在口腔里盘旋、舌上停留,我感受到不一样的香气从鼻腔的后面升起。终于第一次知道蓝莓香气是什么。

当时的我,有点小激动,因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美好。

生活中很多美好事物,比如自然、食物、艺术、情感等。

有些人善于发现,身边处处都有小确幸,生活的有滋有味,

有些人却视而不见,屏蔽了自以为无用的一切。

能够感受到这些美好的能力,是感受力。

 

01什么是感受力?

现代社会快速而忙碌,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感受到的美好和快乐越来越少。

我们总是有点焦虑,担心工作上的问题和进度,担心身体健康状况,担心孩子、担心父母。

害怕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害怕被落后、被淘汰。

匆忙的生活节奏,大脑里杂念纷飞,身体还在原地,意识已经去了下一个任务。

面对人文艺术、自然美景,或者心不在焉,玩手机、聊天;或者浮光掠影,停留在看上去很美、拍下来很美的表面。

心里并没有被真正触动,也没有什么感受。

也许因为大脑习惯了各种节目、游戏视频刺激产生大量的多巴胺,我们正逐步丧失主动感受的能力,满足于偷懒的、被动的休闲娱乐。

工作时候上班、加班,下班后忙着打游戏、刷手机、进修上课,大脑一直忙碌着,一旦有机会空闲下来,觉着不习惯,好无聊啊。

闲情逸致,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的感受力,越来越迟钝、麻木,然后,渐渐的不见了。

也许有人说,没有感受能力怎么了,会影响生活么?

当然不会,没有感受力,一样吃饭,一样睡觉,只是少了很多乐趣,少了感受美好的瞬间,少了对心灵的滋养。

少了生而为人可以享受到的情趣、乐趣、美好,少了灵动丰盈的人生感受。

没有感受的活着,像是机器、像是行尸走肉。

曾经有人说现代人的表达力贫瘠,面对壮丽的日出,只会说:啊!太美了!真TM的美啊!

古人丰富的诗词文字之美,再也难现。

其实,不是表达力的贫瘠,而是感受力的贫瘠。没有感受,根本谈不上表达。

 感 受是什么?

  是感官的沉浸,是心灵的安住,是情绪的细细体会。

  是碰撞人生经历后的感悟,是人生意义和思考的回味。

  是联想的尝试,是想象和创造的激发。

  是俯仰天地间,生而为人的渺小和谦卑。

  是感受到历史人物瞬间情怀的共鸣和会心微笑。

  是追寻理想时的浩然之气和脆弱低迷时的踯躅婉转。

  ..... ......

02渐渐消失的感受力

回顾工业时代来临的时候,哲人们曾有美好期待,等人的体力工作被机器替代之后,人们将有空闲来积极的休闲娱乐,人类文明将有更好的推动发展。

但,事实是,从工业时代到现在的网络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演进,并没有让人类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享受安定舒适的生活,而是被焦虑和压力追赶着奔跑,停不下来。

现在我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会代替人类的工作岗位。

这和200多年前的工业社会开始时,人们担心机器会抢夺人的工作机会,不是如出一辙?

科技进步带来的能力提升,永远跟不上欲望的膨胀。

我们耗尽全力,仍然回到转圈圈的老鼠赛道。注:老鼠赛道,看上去非常努力,实际在原地打转。

什么是人和机器不同的地方?是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感受力。

梵高和毕加索的画,从构图、色彩等,找到规律和算法,机器也可以画出来,但是画家内心的创作源泉,和观者看到后的感受和触动,是机器无法复制的。

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有各种偏见和执念,从高效、理性、可控、成本的角度,机器比人更有优势。

而人之所以为人,具有非凡的创造性、丰富的感情,鲜活的感受。

如果社会发展只看效率和效益,把人变成机器,削弱的将是我们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让我们追求“快速回报”,习惯了即时反馈的浅层思考,快速切换信息,实时在线的工作和社交工具切分着我们的注意力。

慢下来专注的思考和感受,需要刻意为之,成为非常难得的体验。

感受这件事,除了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学校里没有教过,社会也并不鼓励。

它看似无用且耗费时间,与工作和赚钱相比,被认为是不重要的。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满足了基本生存的物质要求,自然会对精神生活有所期待和追求。

比如唐朝,在国泰民安的鼎盛时期,文化和艺术的造诣也达到峰值,给中国传统文化留下无数瑰宝。

不奢求再现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家,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拥有感受到美的心境和能力。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也许我们错过了生命中美好的大部分,无怪乎心灵感到疲惫和干涸。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丰富的宝藏,只是过于强大的欲望、喧嚣的外境,遮蔽了发现它们的眼睛。

 

03怎么找回感受力?

1注意你的“注意力”,主动觉察和觉知。

现在“注意力”是稀缺的,就像“眼球经济”,已经是公认的商务资源。

人气在哪、流量在哪,变现就在哪里,商家你争我夺,从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穷尽人类研究智慧,瞄准人性特点,提高精准和粘性,追求商业最大的利益回报。

相对的,我们作为“注意力”的主人,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为了放松和娱乐,轻易的把“注意力”的主导权交了出去,等到习惯养成,想收回来就不容易了。

那些感叹自律难得、拖延症难治的人们一定会有同感。

我们要维护好对注意力的主权,近几年受欢迎的正念、内观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主动去觉察,觉察自己看到、听到的、感觉到的、品尝到的、闻到的;

觉察自己的呼吸,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反应。

你在排队买咖啡时可以练习。别只埋着头看手机,深深的吸一口气,闻闻店里的咖啡和食物的香气,去觉察你的肩膀是否收缩,肩颈是否有点僵硬?

挺一下腰背,转动下脖子,去留意服务员小姐姐的样子。有意识的关注,而不是随便抬头看一下周围。

去洗手间,别带手机,走路的时候,稍微放慢一点,把注意力放在脚步上,呼吸放的深长一点。

很多人在电脑前久坐,盯着屏幕,看要紧的邮件或文件时,不自觉的身体前倾,肩颈绷紧,时间一长,腰椎、颈椎都积劳成疾。

需要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感觉一下身体的姿势,站起来走走,转转脖子,坐下时调整下姿势,背向后靠,放松手臂和肩颈。

一次只做一件事。工作时候就专心工作,任务纷至沓来,安排好重要、紧急,一件一件处理。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就专心的陪伴,一起玩耍,一起讲故事。

主动的觉察和觉知,有助于摆脱浑浑噩噩的状态,也是自我改进和提升的先决条件。

2尝试慢下来,创造属于你的慢生活。

罗素说过: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习惯于长时间劳作,一旦空下来,会深感厌烦和无聊。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就和许多美好的事物无缘。

每天过的急急忙忙,身体的忙碌必然会影响心情、心灵的疲倦,而疲倦的状态缺乏能量去做深度的感受。

也许,我们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比古代的士大夫要好上好多倍,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乏善可陈。

所谓闲情逸致,要有闲适的土壤,一种情绪、一种想法,需要酝酿的时间和空间,它是慢慢的浮现,需要细细的品味。

给自己一点时间,有选择的慢下来,放松舒缓,柔软下来,从容的面对自己。是一种充电,也是让自己抽离、清醒的选择。

丰富的感受力,需要培养和呵护。在慢下来的时间里,可以发呆、遐想,没有目的性,开始去留意心底一点一滴细微的感觉。学着享受属于自己的自得其乐。

一旦开始觉醒,慢一点,投入注意力,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新鲜感。

比如,泡茶时,春天泡龙井,看鲜绿的茶嫩叶在沸水下翻滚旋转,好像顽皮的小孩子在嬉戏玩耍;

秋天泡铁观音,看揉成团的茶叶,一点一点,慢慢的舒展开叶片,透明的水里慢慢沁出淡淡的绿,只有几分钟,注意的看,就能有治愈的感觉。

慢生活,并不是只有住在乡野田间,自己种菜、养花、烤面包。

放慢脚步,更加专注,找出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物,舍弃那些不重要的。

爱惜自己,健康美味的饮食,规律的起居和锻炼,精要工作、用心生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定制属于自己的慢生活。

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花时间去观察:感受牵着的手,感受日出、感受不确定,感受爱、生气、快乐或者嫉妒。

时间是宝贵的,而属于自己的时间尤为宝贵,如何安排、度过属于自己的时间,是个顶顶重要的课题。

因为时间啊,就是我们的人生。 我们选择工作、培养爱好、健身娱乐、陪伴家人,我们如何度过时间,我们就如何度过人生。

写在最后:

人生苦短,

在有限的时间里,

让我们尽可能感受美好,

让心灵滋润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