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很久没有看小说了,在先生的感慨加嘲弄声中,在和小神兽的斗智斗勇中,坚持读完了这本小说。我的读书笔记,常常写的是是在合上书页后停留在自己记忆里的东西,其余的,在我没有打算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把它还给作者了。

这本书,吸引我一气呵成读下去的理由很多,或者说还有点莫名其妙,就是想要读完它。这样的魅力,真的是有点耐人寻味。

首先,感觉真实。似乎记录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和自己相关的人的命运。就像是和一位可以信任的朋友聊天,他把他内心深处的感觉,发生在他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和盘端出,娓娓道来,不啰嗦,不做作,讲述每一件事情,以及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感受和变化。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我忍不住会去怀疑自己真正的现实是否正在被虚构。”

其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孤独和死亡,以及周围所有的人对待他人死亡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是在其它小说中无法触及到的,而且还是以一个未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死亡。小说从前到后的调子都灰灰的,似乎语言中总能闪现出一丝能触动心弦的东西,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不定期的出现,撩动着人的心,让人不由得产生移情,和主人公一起心酸,悲哀,挣扎。甚至还会在主人公的目光之外发现更强烈的情感和更广阔的世界。

再次,关于青春期友情的描写。主人公对友情的渴望,无奈,内心的挣扎,斗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在别的作品中是很难看到的。我想作者是不是翻开了自己青春期记的日记,那些开不了口的事件,那些细致的描述,早就被时间涂抹掉了,谁会在几十年以后把事件的细节和感觉记的那么清楚?看过作者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但是能把孤独和死亡写得这么细腻真实的当是这本书。他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我们是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还有,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多维度的,有血有肉,没有情感倾向,性格烙印,就像是作者在讲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让人印象深刻。弟弟孙光明的死亡,父亲可恨又可悲的矛盾性格,那个表面强悍又有着柔软内心的哥哥,苏宇之死,祖父之死,祖母的坎坷遭遇,继父王立强之死,继母李秀英的病,织毛衣的张老师,鲁鲁,国庆,刘小青……这一个个人物,他们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合上书页,我竟都能讲出他们的故事以及和主人公的关系,虽然这本书的安排没有时间逻辑,没有人物关系的刻意安排,但是大家想知道的都交代清楚了。

最后,“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这一句是本书的文眼,也是基调。其实包括主人公在内的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一样的在细雨中呼喊,渴求他人的回应。最贴切的描述就是自己发烧时,被大夫摸了摸额头,自己对亲情的渴望竟然让自己每天都守候在大夫回家的路上,看了真的很让人心疼。还有苏宇之死,无论是他的哪个亲人,只要多看他一眼,也许他就有机会生还,可是他没有等到……想想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呼喊。这种没有回应的呼喊,反复揉搓着读者的心,让人心酸,悲愤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让我看这本书时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很多人,也许都有在细雨中呼喊的时刻,或者说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孤独。我想做给与回应的那个人,也许帮不了你什么,至少不会让你孤独得那么彻底。是的,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想要做的事情。虽然这本书,从前到后写的似乎都是负面的事情,可是却能给人去做正能量事情的启发,这是这本书的成功,也是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