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或许是「麦田守望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1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叫《三块广告牌》,一部叫《伯德小姐》,涉及到两组母女关系,令人感慨不已。

《三块广告牌》讲的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母亲,女儿惨遭杀害,迟迟破不了案,她租用公路边的三块广告牌,上面分别写了三行字:

显然,这给警察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警察局也想办法反击,试图阻止这种行为,但是,什么都比不上这位母亲的坚强意志,她甚至纵火烧了警察局。实际上,警察们在这个案子上并没有渎职,也尽力了,但对这位母亲来说,远远不够。而威洛比警长,原本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警长,因为此事受到很大的压力。并且,他处于癌症晚期,时日无多,最终自杀。

偏执,是这位母亲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母女关系悲剧的源泉。这种偏执,毁了夫妻关系,老公早已经离开;这种偏执,也毁了亲子关系,儿子觉得无法忍受。而她最后一次见女儿,也是因为女儿要借车,她不给,让女儿走路,女儿情绪激动地说:

「我希望我在路上被强奸。」

母亲还击说:「是的,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

结果,一语成谶。

整部电影,就是母亲与警察局,不,与整个世界较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谅解或和解,只有持续不断地行动,行动,行动,无望但又绝不放手地试图找到凶手。这位母亲复制了她与女儿的相处模式,无非是,这次的受害者是其他人而已。她试图以此释放内心深处对女儿的无限内疚,然而,仇恨之路同时也是毁灭之路,她不知道,真正需要改变的乃是自己。

《伯德小姐》,讲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位在各种生活压力下负能量爆棚的母亲,擅长讽刺、挖苦、批评等各种负面评价。电影一开始,就是母女在车里激烈地争吵,最后突然地,女儿不见了……她跳下了疾速行进中的车,最终胳膊摔断了,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打着绷带。

看这段台词,是不是很熟悉?

忘了说了,这个家庭中的父亲,是个一直在吃药的抑郁症患者。

习惯了看美国大片的朋友,这两部电影请绕行。但是,我觉得做老师的,做父母的,不妨看看。甚至,可以反复看,拆解其中的许多片断。

2

剧中的母亲,很熟悉。

她们的一生,都在为家庭操劳,为儿女操劳。工作?只是为了换取工资,更好地帮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至少维持下来。因此,她们把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儿女们的身上。她们当然也时时保持警觉,生怕儿女们不努力,被欺骗,不感恩……

于是,冲突便不可避免。

当母亲们面对儿女,尤其是女儿的时候,相处模式中便充满了负面评价。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请你回顾一下,在你最近与女儿的交流中,有多少次是在肯定她,与她分享,有多少次是在评判她,充满了指责?当负面沟通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家庭就会成为一个想要逃离的地方。

指责一个人,评判一个人,并不会使她变得更好。

那么,为什么一位母亲,还是倾向于评判自己的女儿?

因为她认为,我确实看到了你不好的地方:你邋遢,不收拾房间;你懒散,不努力学习;你撒谎,背着我谈恋爱……我指出来,是希望你改正,希望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但是,这位「母亲」,遗忘了几条常识:

1.你的感觉,往往不代表事实。许多你以为的真相,实际上不过是偏见。你看得到女儿的懈怠,看不到她内心的向上。许多无谓的争吵,是缺乏澄清与理解,尤其是缺乏倾听,将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基础,然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

2.人都会犯错误,你的青春有多好?没有堕落机会的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3.当你的孩子遇到问题,哪怕是主观堕落的时候,她内心渴望你说:「没关系,我一直在你身边,需要时,我会和你一起面对。」她不希望你指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因为在多数时候,你指出的,只是她已经知道的东西。你要做的,不是评判,而是接纳与协助,这需要充分地释放善意。

4.许多所谓的对孩子的好,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纯粹,往往夹杂了毒素:你的失意甚至失败,你的怨恨……

最近听书,听到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意是说,好的父母,是「麦田守望者」。孩子们在麦田里自由地游戏,犯错甚至受伤,父母的职责,不是干预,而是守在悬崖这一边,防止孩子掉下悬崖。

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父母要给予孩子安全与支持。更是说,亲子关系要有界限感。在界限之内,孩子是自由的,自由地探索和犯错,除非主动寻求你的支持或你们关系良好,否则,不要干预。在界限之外,什么不能做,清清楚楚。孩子一旦知道了边界,并且理解了边界的必要性,亲子之间就很容易母慈女孝。

现在有的家庭,孩子倒个水,都要指责倒的高度不对,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不被尊重,他并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是一个傀儡。

没有人喜欢这种感觉,你也是。

3

实际上,许多母亲也很崩溃,也想极力地改进与女儿的关系。甚至去参加一些培训,或者研究诸如《正面管教》、《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都是我推荐过的好书)。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怎样说话固然重要,然而比怎样说话更为重要的,是主宰我们怎样说话的内在观念,甚至,包括了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整体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一位母亲,会将自己不成熟的人格,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我们为什么会那样跟孩子说话?并且控制不了?

因为我们十分焦虑。

为什么我们十分焦虑?

因为我们心存恐惧。

为什么我们心存恐惧?

因为我们怕女儿会失败,会无法拥有一个理想的未来。对一部分父母来说,更怕女儿重复自己的命运。

而在所有这些恐惧的背后,是我们对幸福的片面的理解。我们将幸福理解为一种依赖于外部得以成全的东西,而没有理解为人的一种内在机制。真正幸福的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有更高的概率是幸福的。而心怀恐惧的人,哪怕富甲天下,也未必幸福。至少,幸福是不稳定的,与得到或失去密切相连。

可怕的不是贫穷,是贫穷感。

我们要培养的,是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保持乐观,并能够保持幸福的孩子。这不是教出来的,是你展示给孩子的。不要说我们穷,所以你得努力。而要说,虽然我是穷妈妈,但是我爱你。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部电影,《美丽人生》。在犹太集中营中,父亲仍然给了儿子尽可能好的童年。当你满腔怨愤,觉得老公和孩子都欠你的,你怎么指望培养出一个乐观的、有吸引力的女儿?

两部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两位母亲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都表现出一种「爱无能」。

所谓的「爱无能」,就是无法表达爱,或无法以正确的自然的方式表达爱,而是以偏激的,负面的方式表达爱。

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在《伯德小姐》中,母亲给女儿写了许多信,表达自己的爱,但是,最终都扔垃圾筒了,所幸被捡回来了。而当女儿要去纽约上大学了,父母开车送去机场,母亲甚至没下汽车,不顾女儿的哀求,说,你爸会送你过去的,我不想在这里停车,机场停车费很贵。然而,她驱车离开后,却满脸眼泪,并驱车返回,与丈夫抱头痛哭。

她爱女儿。

她只是患了「爱无能」。

4

对孩子最好的爱究竟是什么?我曾经长久地想过这个问题。

「成为她的榜样」,不是要成为她的榜样。

这话有些难理解,我的意思是说,不是为了成为她的榜样而成为她的榜样,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生命的目的,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国人当然更重视亲情,我对于这件事,向来有别样的看法。

孩子或者家庭,向来不应该成为生命的全部。因为人活着,总是在家与世界之间往来,就像泰戈尔所写的《渡船》。所有的捆绑,最终都可能是伤害。你看看,过个年,许多孩子的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既想过年,又怕过年。因为我们被一种叫亲情的东西捆绑着,既离不开它,又能够感觉到它带来的束缚。何苦呢?

当我听到一位母亲,无数次地发自内心地表白,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时,我的第一判断,是这位母亲,没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是的,你会感动孩子,终有一天。哪怕她跟你争吵,想要离家,最终她会深刻地明白你爱她。——其实她一直都明白。后来她长大了,果然很孝顺,开始跟老公争吵过年回哪个家的问题,你觉得这是你的胜利?

那简直太悲哀了,她已经成了你。

这肯定不是我的生活,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在春节时,让女儿越过千山万水来看我。我会说,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对待父母,无须内疚,不必有负担。想了,顺路了,就回家看看,永远为你保留一个房间。忙了,有事了,就各忙各的,就这么简单。

承欢膝下?我该有多烦!

孩子正值青春期时,许多父母正值中年,这是最容易油腻的年龄。庸俗、琐碎,又自以为是。

我还是那句话,高质量地过好自己的生活。中年的庸俗,若过于自私、狭隘、封闭,总想着为子子孙孙留这留那,这是另一种不必要的自作多情。心理根源,仍然是恐惧。我甚至连养老保险都没买,从不为「老无所依」而担忧。老了,只要我思维敏捷,即可自养,如果痴呆了,活着何益?更重要的是,就为了「老有所养」,将自己与某种体制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我是不愿意的。

何妨敞开自己,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做一个幸福而自由的人?

生下你,给你尽可能好的教育,这就是我能为女儿做到的极限,但我无法负担你的一生,更无法牺牲我生命的可能性,去成就你。毕竟,我有我的热爱,有我对女儿之外一些人的责任(例如团队),有我对自己生命可能性的无限探索。

我相信,唯有我们无限地成长,自由地成长,才是给女儿最好的教育。

与父母们共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