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府卫辉府官立中学堂的创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卫辉府知府于沧澜响应朝廷号召,于汲县城内创办了卫辉府官立中学堂,原为淇泉书院,标志着学校最初的诞生。于沧澜担任监督(校长),并聘请了夏进士奠川和崔举人青山,他们分别教授经文和算学等科目,制定了规章制度,随后申请立案。学校接纳府属九县的学生入学,学制为五年,尚未实行明确的班级划分。每年的学费总计银万两,由九县共同资助。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校已有学生145名,教职员工11人,年支出银3650余两,钱240千文。附设的汲县小学堂负责选拔生源,附堂学生也可旁听课程。


到宣统元年(1909年),学生人数增加到206人,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教学班。宣统三年(1911年),学生数量进一步增长至253人,教员14人。1913年至1936年,学校一直维持六个教学班,据魏青铓在《汲县今志》中的记载,当时有教职员工18人,学生269人,全为男生,年度总经费为21,960元。1936年,学校与河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合并,增设9个教学班,约400人,女学生在另一院上课,学校名称中加注“第二院”以示区别。


学校在战乱中流亡至禹县,1938年春季在禹县招生,学生人数达到500人。1940年开始设立高中班,保持9个教学班规模,学生约360人。1943年建成的教学楼见证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有3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总数480人。1946年学校返回汲县复课,据1946年6月的《河南省立汲县中学同学录》记载,当时有高中4个班,初中7个班,教职员工29人,学生455人。学校名称历经多次变化,从“卫辉府官立中学堂”到“河南省立汲县中学”、“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河南省立汲县初级中学”(后简称为“省立汲县中学”),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扩展资料

豫北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卫辉市,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商纣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邑。西汉高祖二年开始设汲县,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西晋泰始二年设郡,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治,明清两代为卫辉府,民国元年为道治,1948年设卫辉市,1949年撤市改县,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