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纹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纹身,也被称作“文身”或“刺青”,即在皮肤表面用刀、针或其他尖锐锋利工具割刺或烙出一定的文字和图案,并用药水涂抹,能够长期保持文字和图案显现的一种行为。在中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纹身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和社会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远古时代,作为图腾崇拜,纹身(或纹面)只是本部落区别与其他部落的一种外在的标志,这种纹身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已逐渐消失,只是在个别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点残留。到了汉代,北方匈奴仍盛行“黥面”,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必须要经过“黥面”,才能得到匈奴首领大单于的接见。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丐帮帮主乔峰在怀疑自己的身世之后,发现自己胸前的狼头刺青跟契丹武士胸前的刺青是一样的,心中便有几分相信。历史上的契丹人在辽宋时期确实有“图腾崇拜”的纹身习惯,其图形包括狼、虎、熊等等。

        自上古尧舜时期开始,作为五刑之一,黥刑就已存在,即在犯了罪的人脸上刺刻之后涂以墨炭,以示惩罚和标记。到周朝时,“黥面”成为墨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刑罚,这可以说是纹身的负面评价的根源,但这时候的纹身,严格来讲只能叫“纹面”,是纹身的早期形态。此后秦、汉、两晋、南北朝,乃至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黥首刺面一直都是罪犯的象征,只是在使用范围和对象上各时期略有不同。最为常见的是电视剧《水浒》中林冲刺配沧州,宋江刺配江州,武松刺配孟州等等,他们都是在额头或脸颊上被纹刺之后,发配边远地方充军,终生带着罪犯的标记。

        到唐宋五代时期,纹身经历了一个普及和发展的阶段,这时的纹身已开始脱离“刺面”的局限,从手、脸、臂、腿乃至延展到人的全身,并且纹身的人群范围也扩大了,特别到了宋代,纹身在市井坊间开始流行。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有的藩镇将帅为防止士兵逃亡,将所辖士兵的手、脸刺字,以作标记。这种习惯在军中普及开以后,很多军人以此为美,并且这时候纹身刺纹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从简单的文字到复杂的图画,龙虎花鸟,种类繁多,到了宋代,这种习惯从军队逐渐蔓延到民间,社会闲杂人等纷纷效仿,成为一时风尚。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曾在士兵手脸刺字,时称“文面健儿”,战争中有逃亡者抓回来一律斩首;五代后周太祖郭威,早年在军中任小吏,因其颈中刺有一家雀儿图样,故人称“郭雀儿”;北宋仁宗朝大将狄青,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人称“面涅将军”,“面涅”即指其面部刺有图纹。古典名著《水浒》中的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等也都是纹身的热衷者。到了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义军“八字军”就是将士们在脸上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以示抗击金军的决心;还有抗金名将岳飞,据说也是在后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最后虽死于昏君奸臣之手,但其忠贞正义之气节却留名青史。

        明清时期,黥面作为一种刑罚方式仍然存在,只是在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上都比以前缩小了,其残酷程度也逐渐减弱。而纹身在民间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但是从清末到近代民国,乃至到建国后很长时间,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纹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神秘性越来越明显,因为普通民众一般不做纹身,纹身的大多是许多民间秘密帮派组织的参与者。

        现在社会上的许多年轻人喜欢纹身,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剧的影响,剧中很多黑社会帮派里的人都有纹身,让人看起来很帅气,很牛逼,比如《古惑仔》;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近些年来很多欧美影视和体育明星也做纹身,以上两个原因导致很多年轻人效仿,所以纹身之风又开始兴起。

        现在,纹身虽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但纵观中国的历史,纹身始于“刑罚”,兴起于古代军人,发展到社会闲杂人等,以至于成为民间“会道门”组织的标志,多数人在心理上还是不太容易接受它的。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大众心理,想要改变它,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