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如何加强我国廉政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6-17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关于廉政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谐廉政文化,就是以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为宗旨,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表现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并在内心达到国与家、工作与生活、愿望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从廉政文化的角度研究考察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传统经验,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一、发展廉政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是建设良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氛围的需要。我国当前还未真正建立起反腐倡廉的良好文化氛围。在一些地方,不贪不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反而会被孤立,一些“反腐斗士”会被周围人所不容。原因就是这些人触犯了某些“权力阶层”的利益,这些人的自律行为破坏了某种“游戏规则”,触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亟需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是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腐败文化”影响的需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少,“腐败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曾经并且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给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其突出表现为,“官本位”这一陈腐的社会意识在我国也根深蒂固并且顽强地存在着。同时,我国传统人治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它的主要危害就是按个人意志去行使权力。因此,领导者的私情、私欲、爱憎以及亲疏关系,就成了其思想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于是,就出现了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保护腐败分子等现象。要克服这些传统思想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是应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想挑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也进入我国且备受欢迎。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充分的权力寻找自己发展和获得个人利益的机会,这一文化理念符合人文关怀大目标而具有积极意义。但它被引入我国后,同我们久受压抑的个性心灵激烈碰撞,在个别社会群体中传统小农意识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理念相混合,变异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其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为一己私利不惜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膨胀的私欲,走上贪图享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歧途,影响极其恶劣。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是克服市场经济文化理念对党风廉政建设消极影响的需要。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理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则难免发生变异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实践中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个别地方泛滥成灾。
发展和谐廉政文化是从源头上解决我国当前腐败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当前的腐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腐败问题高发、多发、群发的现象依然突出,群体腐败案件、高层腐败案件、家族腐败案件、人事腐败案件等等层出不穷,上海社保资金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这些腐败问题都与整体的廉政文化氛围有关。要有效地遏止腐败现象的发展与蔓延,充分利用廉政文化建设的预防腐败功能无疑是明智之举。
二、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我们可以说,和谐廉政文化是国家公职人员使用公权的行为模式和公民参与方式,是一种公民对公权的知觉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政自我知觉。如果我们把廉政定位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廉政文化实际上就是公权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的总和。我认为当前和谐廉政文化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思考之一: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关注社会民生,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的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重新考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真正认识到文化建设不仅是“台”面的事,而且是全面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进而,我们应当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反腐防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需要,更是提高人们的廉政生活质量和廉政情感的培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就廉政文化对整个社会意义而言,它有可能也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力量。于是,廉政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党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设计上,价值取向不能仅仅停留在防腐倡廉上,要扩大到对人们廉政知觉的培育、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的要求。
思考之二:在制度上要坚持监督与激励并重的价值取向。从市场经济和新公共管理主义人的自然属性——“自利人”假设出发,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重点应体现在监督和处罚上。从人的本质——社会性出发,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重点则应体现在激励上,即重视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制度环境,形成自尊、自重、自主、利他、创造等自我实现的成长平台和社会活动平台,从而激励人们通过廉政的渠道实现人生的目标,促进人们自觉地、规范地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辩证统一出发,廉政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的重点就不仅仅在于监督人、控制人,而且还在于如何保证人们能自主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成就自己的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即廉政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应当坚持监督与激励并重的价值取向,才能收到既坚决惩治腐败又注重预防腐败的制度性效果。
近年来,我党连续推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规定和文件,所涵盖的内容就涉及到监督处罚和激励等方方面面。这表明我们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形成制度配套体系,建立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反腐败机制。
思考之三:在精神上要在坚持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培育科学精神。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精神建设。廉政文化精神应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应包括以理性为内核的科学精神。廉政文化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民的权利、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情感,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同时人文精神也是对一种廉政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廉政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一种以理性为内核要素,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的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认理不认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过分强调了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突出了政治性忽视了科学性,最终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方法,丢失了科学精神的思维方法。于是,在公共权力运作上,助长了一把手说了算的家长制作风;在处理社会关系上,演变为认权不认理的思维方法,产生了权力的中心便是真理的中心的认知。而且,这些因素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廉政文化建设。如果说文化最重要的问题是思维方法,那么认权不认理的思维便是腐败的主要文化因素,最终交易(腐败)便酿成了。当认权不认理成为文化,则这种社会便不是理性的社会;当金钱的力量代替公共权力成为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第一杠杆,则社会便成为腐败的社会。因此,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认理不认权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育,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具体要注重培育认理不认权的思维方法,说真话不说假话的语言习惯,摆事实讲道理,诚信做人的道德要求,以及平等对话崇尚真理的主体意识。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搞好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导向作用、文化宣传的阵地作用、廉政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及广大群众的参与作用,形成合力,常抓不懈。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几点上抓实抓好:
(一)要立足于市场经济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来进行,积极宣传公开、平等、民主、法治以及信用等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建立起清廉的社会。
(二)要充分发挥道德约束机制,注重自律与他律结合。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领导干部自身来讲,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守住防线,修正自我,廉洁从政;对全社会来讲,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同时,要把惩治与预防、自律与他律、制度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积极探索综合预防腐败的途径和领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框架,就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自律与他律,使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和“不敢腐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自律与他律关键都在“律”。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力量,来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要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性、增强渗透力上下工夫,创新为先,特色为重,通过打牢基层的廉政文化基础,推进廉政文化进一步面向全党全社会。同时要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廉政文化阵地,如,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普及社区、廉政文化专题教材等等。
(四)要客观批判地继承传统优秀廉政文化。
对待传统廉政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善于批判地继承。一方面,对于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糟粕性的内容,我们要坚决予以批判。比如,对于我国古代廉政文化中以“忠君”为前提的那部分内容,我们必须鲜明地予以批判和抵制。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仍具有潜在的力量。比如,我国民俗文化所崇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它所崇拜的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历史人物以及民俗文化中流行的廉诗、廉文及廉政格言警句等廉政内容,已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纽带,是应予以继承和发扬的。
(五)要善于借鉴国外廉政文化的有益成分。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更加需要我们在地方性、地区性和全球性结构互动中重新思考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学习、借鉴西方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的先进廉政思想,以《公务员法》为准则,在公务员队伍中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公民具有主人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等。同时,也应防止对西方廉政文化盲目崇拜的新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结合中国实际对其廉政文化进行分析、消化与吸收。比如,德国政府奉行的公务消费“零容忍原则”;世界公认最廉政国家——芬兰的“独立审查官”制度以及把廉政文化变成了国家文化的一部分等等。
(六)要在科学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廉政文化。
从当前看,廉政文化建设积累的经验主要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广阔空间和宽广的平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坚持改革创新,使廉政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些已有的经验和尝试是廉政文化发展完善的基础,必须加以巩固和推进。
总之,廉政文化是人们互动的结果,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只要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转变为实际行为,就能顺利地推进和谐廉政文化建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