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5-31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沿着一定的途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自非生物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光、空气、水和无机盐)在生物内部不同个体之间转移,最后又回到环境中去,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所以,其组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虽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的生物种类,但其生物部分概括起来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真菌、细菌等
1)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如下:(附课本七(上)P24图1-17)
生产者― ― ― ―― 消费者
分解者
①生产者:指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再源源不断地给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②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他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其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
③分解者:指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回归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利用,因此,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作用。
2)非生物部分
指太阳光和各种无机化合物,如水、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它们组成大气、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等各种环境条件。
3、生态系统的结构[附七(上)P25图]
1)食物链
我国的民间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它反映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和能量的传递关系。这种关系好像一个食物的链条,叫做食物链,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它说明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由于食物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始于植物,而终于肉食性动物。一条食物链一般有3-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营养级,分别叫做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任何一个环节改变都会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动。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如草→蚱蜢→青蛙→蛇→鹰)、碎食食物链(落叶→蚯蚓→食虫鸟→猫头鹰)、腐食食物链(朽木→蘑菇→人)、寄生食物链(牛→蚊子→疟原虫→细菌→噬菌体)。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很多,由于每一种动物常常是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联系,这就叫食物网。在食物网中,一个物种的数量发生改变会影响整个食物网内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动。
4、生态系统的功能
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平衡状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是通过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来实现的,(如森林→害虫→鸟)。一般地说,生物种类多样,营养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强,比较容易维持平衡,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小,生态平衡容易遭到破坏。
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任何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最终遭到破坏。当今世界上有两大因素,经常破坏生态平衡: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常常造成森林毁灭、水土流失、草原荒废、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常常破坏生态系统。
2)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①物质循环
如水、碳、氮等物质的循环。除了水、碳、氮循环之外,与生物有关的其他元素,如磷、硫、钙、镁、钾、铁等也是不断地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循环流动。但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物体,由于它们的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所以,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受危害就越严重。因此,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如课本七(上)P26图]
②能量流动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都需要能量,生命所依赖的能量归根结底是来自太阳的光能。太阳光被绿色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能就转移到有机物中,进入植物体内,动物吃植物,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能量也随之转移到动物体内,同时生产者、消费者死后被分解者分解,复杂的有机物变为简单的无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就释放到环境中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由于呼吸作用,也把一部分能量释放出去最终大多是以热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中。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由于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做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吃掉,所以物质和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会越来越少,一般每个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只有10%-20%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递减情况,即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积聚的物质和能量的总量越来越少。
5、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可以分成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水生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的 三分之二,包括海洋和陆地上的江、河、湖、沼等淡水和咸水水域,因此又可划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它们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荒漠、冻地、极地、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
生物圈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溪流、湖泊、池塘、湿地等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海岸线、浅海、深海、珊瑚礁等
1)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以草本植物为主,还有少量的灌木丛,缺乏高大的植物,营养结构也不如森林复杂。
3)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和陆地大不相同,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从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到个体最大的蓝鲸,大都能在水中游动。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和盐度。
4)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类型,其中的生物都是适宜在淡水中生活的。
5)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或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中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6)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7)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突出的特点是: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部分主要是人,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6、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不相干的,如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表现在:
1)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
各类生态系统也是互相关联的。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挟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总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