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做出牛排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6
在追溯牛排的起源时,我们仿佛踏上了一个跨越世纪、穿梭大陆的美食探索之旅。虽然确切地说出是谁第一个做出牛排已经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一窥这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诞生的蛛丝马迹。
相传,早在古代,原始人类就已经学会了烹制野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畜牧业的发展,牛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野生的牛群被驯化后,人们开始食用牛肉。早期的人们并没有专门制作牛排的习惯,而是将牛肉切成小块或整块烧烤或炖煮。
直到16世纪,牛排才开始在欧洲出现。传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是一位狂热的肉食爱好者,他要求厨师将牛肉切成厚块,用火烤制。经过反复实验,厨师们发现,将牛肉切成一定厚度,用猛火快速煎烤,可以保留牛肉的鲜嫩多汁,同时形成诱人的焦香外壳。这种烹饪手法逐渐风靡英国宫廷,并被赋予了“牛排”的称号。
17世纪,牛排的制作工艺传入美洲。随着新大陆的殖民化,大量的欧洲移民将牛排的烹饪技术带到了北美。在广袤的西部平原上,牛群数量庞大,牛仔们将牛排视为重要的营养来源。他们采用开放式火烤的方式烹制牛排,在篝火上架起烤架,将厚实的牛肉块放置其上,不断翻动,直至牛肉熟透。
到了19世纪,牛排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铁路的兴建促进了牛肉的运输和销售。城市化进程加快,牛排馆和酒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人们提供了享用牛排的便捷场所。牛排逐渐成为美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和口味。
如今,牛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备受喜爱的美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赋予了牛排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手法。例如,法国人以其精湛的烹调技巧闻名,他们采用低温慢煮的方式制作牛排,使得牛肉口感更加嫩滑多汁。日本则将牛排文化推向了极致,严选上等牛肉,采用复杂的腌制和烧烤工艺,创造出令人垂涎欲滴的和牛牛排。
可以说,牛排的诞生并非某个人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人类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和交融的结果。从野味烧烤到宫廷佳肴,从牛仔粗犷的篝火烹制到都市精致的餐厅料理,牛排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8
牛肉,在西方社会里属于高级食材,牛排更是西餐中较有代表性的料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牛排受欢迎程度日益趋高。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最早食用牛肉的国家,是中国。

中国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了养牛的记载,在西周时期,就有明确的食用牛肉的记载,当时牛、羊、猪是祭祀的重要牲畜,合称“大牢”。只有身份较高的国君、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祭祀的牛肉,底层百姓一般没有机会享用。《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专门设有管理祭祀用牛的官员,被称为“牛人”。这两个字和今天意义完全不同,却可以看出古代对牛的重视。虽然牛肉在当时属于稀罕物,但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在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牛肉。

欧洲人从中世纪初期(公元5世纪)才有了食用牛肉的记载,这足足比中国晚了近1500年。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在食用牛肉方面发展迅速,而中国古代却一直在限制,原因很简单:在农耕社会,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力。

为了避免耕牛被无辜屠杀,很长一段时间,牛都被立法保护。例如,商鞅变法时曾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枷”。从春秋到唐朝,牛都处于禁杀行列,只有自然死亡或病死的牛才可以被食用。若是大型祭祀活动需要杀牛,还需要官府批准,否则杀牛的人要为牛“偿命”。

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市面上不仅很少会出现牛肉,牛肉价格也高得离谱。物以稀为贵,若是哪家的饭桌上出现牛肉,那必定是“硬菜”。例如,屈原在《楚辞》的“大招”篇中,记载了一个菜谱,包括:煨牛腱子肉、八宝饭、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等,带“牛肉”的这道菜,便是当时最珍贵的美味,居菜单首位。

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开放,耕牛虽然也受法律保护,但相对宽松一些。虽然普通百姓还是吃不起牛肉,但士大夫阶层的餐桌上,已经逐渐出现各种牛肉美食。当然,这也依赖于烹饪技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牛肉的做法已经有炖牛肉、炒牛肉、酱牛肉、牛肉干、牛肉面、牛肉汤(羹、粥)等。

尽管牛肉有如此多的做法,但中国古代依然没有创造出今天世界上最流行的牛肉美食——牛排。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牛排是怎么诞生的。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牛肉也是较为珍贵的食材,而猪肉和羊肉则较为大众。当时的王公贵族们为了招待客人,会在牛肉上下很大功夫。19世纪中叶(约170年前),欧洲一位贵族发现把整块的牛经过烤制之后,再配合当时象征身份的胡椒以及香辛料一起烹调,香味扑鼻,入口后十分美味,若是再配合葡萄酒,则让人回味无穷。最终这种做法被传播开来,成为一种贵族食物,这就是牛排。

中国古代有烤肉、也有煎制食品,唐朝时期胡椒便传入中国,按理说,中国是完全具备制作牛排的条件的。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率先制作出牛排,因为牛排的发明是偶然事件,这种偶然最先出现在了西方而已。实际上,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因为牛排没有出现在中国古代,不仅有偶然因素,还有一些必然。

在中国古代,除了游牧民族有吃食烤肉的习惯外,农耕民族并不提倡,而且,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宋朝以来,理学的发展,让中国古人更加讲究餐桌礼仪。而牛排的做法和吃法,有几点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悖的。

第一,吃牛排需要用刀,这在士大夫眼中,似乎是一个“野蛮”的举动。当然,中国的酱牛肉也需要用刀,但酱牛肉是在厨房切好之后才能端上桌的,和牛排完全不同。

第二,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古人喜欢吃精细的肉食。而吃大块肉,并不是主流。

第三,中国人喜欢吃熟食,除非牛排都做成十成熟,否则很难进入士大夫的餐桌。若是三成熟的牛排,士大夫们或许认为自己“穿越”到了茹毛饮血的年代。

因此,牛排没有率先出现在中国,这就是受文化影响。准确地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许,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也有某个异想天开的“大厨”,曾经做出过十分美味的牛排,只可惜,他刚端上桌,就被士大夫们一顿数落,最终,这样的美食没有被流传下来。

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碰撞和融合,中国的很多美食走出国门,受到了西方的一度好评。而西餐也逐渐走入中国市场,牛排也成为了一种小资生活和浪漫的美食代表。

然而,大部分国人吃牛排,还是要到西餐厅。因为牛排对原材料的选取非常讲究,所以,若是在家中烹制牛排,第一没有较好的原材料,第二没有较好的厨艺和工具。但是,前段时间,随着李佳琪的一场直播,家庭牛排瞬间火了,一晚上竟然卖了9万份,因为李佳琪推荐的这份牛排,不仅解决了牛排的选材问题,还送一个煎锅和10份牛排专用胡椒。这让所有喜爱牛排的“吃货”,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在家中做一份牛排大餐。最关键的是,这份牛排一共10份,加上赠品,一共才198元(原价388元)。每一份相当于19.8元,简直优惠到爆。

这份来自澳洲的整块原切牛排,通过低温锁鲜,和保温运输,很快到达很多吃货手中。因为这份牛排全部采取牛胸部的肋肌部位,肥瘦适中,错吃不腻,连老人和孩子们都爱吃。不管是夫妻浪漫,还是招待客人,或者是母亲节孝敬父母,都是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