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十中的学校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敬德,睿智,博才,思进
校训精神:
2005年以来,该校为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建设优良的校风,依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方针,提出了“敬德、睿智、博才、思进”作为校训。它揭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师生努力的方向,是全体师生品德修养、治学求知、行为处事的重要准则。
一、敬德
是一种道德情操。养正气、行义举、事亲孝、待人诚,心存仁善,力戒奸邪。对一切美德善行心怀崇敬,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人文修养。所以,“敬德”就是要求师生们“尚德修身,仁义礼信”。
二、睿智
是一种学习品质。勤于阅读、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合作。注意学习习惯培养,重视学习方法运用,体验学习快乐。在学习中积累知识,优化学业、磨砺志向,增长智慧。所以,“睿智”就是要求师生们“勤学乐学,勇于探索”
三、博才
是一种人生志趣。琴棋书画的雅致、花鸟鱼虫的宁静、金石根陶的隽永、歌舞说唱的欢悦,都可以释放心情、颐养品性。有了高雅爱好,人生就有了情趣与韵味。所以,“博才”就是要求师生们“敏学广闻,发展兴趣”。
四、思进
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自信,是身处逆境,走出挫折的坚强,是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激情,是勇于进取、不甘人后的意志。所以,“思进”就是要求师生们“锲而不舍,自信卓越”。
“敬德睿智博才思进”的十中精神,与“培养有素质的人才”这一办学理念融为一体,承载着建校四十年来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体现了学校“高目标、准定位、聚众心、汇众智、齐努力、共发展”的不懈追求。我们坚信:有付出就定会有收获,有进步就定将有实力,有实力就必定增添自信! 办学42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敬德、睿智、博才、思进”的校训精神,按照内涵十中,活力校园的基本思路,以“聚众心,会众智,齐努力,共发展”为治校方略,以“培养有素质的青少年”为办学目标,以“精细管理,追求卓越”为办学特色;打造“活力内涵,创新发展”的校风、“敬业爱生,勤教善研”的教风、“ 勤学精思,志诚崇善”的学风,共同营造和谐于心、美丽于行的活力校园。
由于学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先后荣获了省级初中示范校、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省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市花园式单位、市绿色学校、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先进单位、市级诚信学校、市平安先行校、市德育先进校等近百个荣誉称号。
在学校建设上,加大了对软硬件的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如今,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课堂教学录播室等功能教室配套完善;校园闭路广播电视系统、校园局域网、十中网站、互联网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图书馆藏书量大,藏书质量高,人均拥有量达55册,师生阅览室宽敞、明亮、位足。多年来学校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符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创造。40多年来,学校陆续培养出4000多名高中毕业生和万名的初中毕业生,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其他高等学府输送了一千多名优秀毕业生;向三明二中、三明一中、三明九中等省级重点中学输送了大批优秀初中毕业生。 1.整体和谐的原则。学校文化设计要与学校周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统一和谐,要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仅发挥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还要使学校成为当地公共设施建设的亮丽景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2.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始终关注人的行为模式,注重人的行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坚持从细节出发,体现对学下文化受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丰富生动的、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和与人文的魅力。
3.艺术性原则。按照统一性、个性化、层次感、差异对比、色彩和谐等艺术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条件,有机地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环境,追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营造良好的人文与艺术氛围。
4.创新性的原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未来,起点高,立意新,体现创新的精神。既要立足传统,结合学校的历史沿革,吸收传统文化观念;又要借助现代化手段,谋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体现时代的发展特征。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谋求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1.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继续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颜丽珍校长担任组长,黄盛泉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委等负责人及各年级主任、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进一步美化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更齐全的宣传橱窗、专栏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更新和补充名人字画,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的诠释、展示。
(4)增设学生书画作品、第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阵地等。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5)结合该校实际,通过制定班级文化建设公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
3.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1)坚持开好“两会”。即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和利用主题班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
(2)完善校园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余时间要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3)开办学校文学社及其他学生社团,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球类、田径、集邮、绘画、歌咏等兴趣小组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平台。
(4)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5)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1.优化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重点是在校园的边角设置若干主题雕塑。
2.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风格与追求的黑板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重点是完成班级精神提炼以及各班级科普角设置。
3.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该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4.打造“书香校园”工程。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该校藏书丰富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开展系列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同时要开展以“五有五无”为载体的行为养成教育。
6.打造“敬业爱生勤教善研”的教师文化。
(1)开发校本培训,构建教师文化。
采取“经验交流(班主任)、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汇报课、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开展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7.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
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维护校园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维护校园安全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落实安全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8.继续完善各种制度。
继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使学校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构建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特色。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我们坚信:三明十中的文化建设一定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内涵之路、活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