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问题一:古代大夫是什么意思 “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唐代
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曰将仕郎。
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问题二:我国古代的“大夫”是什么意思?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

问题三:大夫在古代指什么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问题四:古代大夫是什么官职 每个朝代不一样的才,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问题五:古代医生叫什么 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 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医技,与当时的华伦、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 医。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 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颜 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类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 明。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传》卷十记载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 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 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所以四乡 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 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 达二万余人。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 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 纪念董奉。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 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问题六:古代大夫怎么读音 大夫(dà fu),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

问题七:古代医生的各种叫法? 1.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
2.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
3.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
4.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
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